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3萬多人小古城,卻舉辦國際最大攝影節之一…從法國小城用「文化」做觀光,看台灣觀光的困境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商業趨勢

3萬多人小古城,卻舉辦國際最大攝影節之一…從法國小城用「文化」做觀光,看台灣觀光的困境

3萬多人小古城,卻舉辦國際最大攝影節之一…從法國小城用「文化」做觀光,看台灣觀光的困境
撰文者:彭怡平
2018.09.10

台灣一直以來要推動觀光產業。但是,在推動觀光產業的同時,台灣各縣市卻很少將文化、歷史或者古蹟項目,當成該城市的重點來對外推廣,反而置自己的祖產不顧,甚或因都更計劃而被拆毀。大量搞建設,以各式各樣表面光鮮亮麗卻多是一閃即逝的消費性活動來刺激島內經濟,卻從未問,除了台灣小吃以外,到底,什麼才足以吸引外國旅人非來台灣觀光不可?

我們說日本保存了漢唐文化的遺跡,南韓則是明朝文化的體現。台灣呢?民國的氛圍是否還濃郁?因特定的歷史而形成的時代氛圍與其古蹟建築,斯人雖逝但精神長存的那些叱吒民國的風流人物的故居,不也是台灣文化獨一無二的特色?

一向以擁有全世界最多的世界文化遺產[1]而引以自豪的法國,不但在2017至2018年香榭里榭大道的跨年晚會上,以影片不斷向世人誇耀法國擁有世界44項文化遺產[2],並且還打算於2019年世界遺產大會上,再提出4個新的遺產項目。一向將文化資產視為國家寶藏的法國,究竟是怎麼做到的?

廣告

為了瞭解法國如何將文化藝術融入生活,並使其轉變為世界級的觀光行業,筆者特意走訪法國舉辦3大世界級展覽[3]之一的千年古城──阿爾勒(Arles)。

活化2千多年歷史的羅馬古城

初抵這個小城時,第一印象是車站的規模跟台灣南投的集集火車站差不多大小。一出火車站沒多久就是鋪設得不太平坦的人行道路,路面坑洞不少,顯示城鄉之間差距。然而,一進入市中心──老街的圓環,首入眼簾的就是關於這個城市的姐妹市立牌,上面洋洋灑灑寫了11個國家與其城市名[4],足見阿爾勒非常重視城市外交。

[1] 鑑於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因年代久遠未好好維護而腐朽,以及變化中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使情況惡化,更導致嚴重的損害或破壞,1972年11月16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通過了《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將世界遺產分為自然遺產、文化遺產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截至2018年7月,世界擁有世界遺產最多的前5大國家分別為:義大利(54)、中國大陸(53)、西班牙(47)、法國(44)、德國(43)。而至2018年7月,世界已經擁有1092處世界遺產,分佈於167個會員國。很遺憾的,台灣至今一項也未列入。

廣告

[2] 法國是世界遺產數較多的國家之一。截止2018年7月,共擁有44項世界遺產,其中文化遺產39項,自然遺產4項,複合遺產1項。法國擁有4項跨國遺產,其中1項與西班牙共有,1項與比利時共有,1項與瑞士、奧地利、德國、義大利、斯洛文尼亞共有,1項與日本、瑞士、比利時、德國、阿根廷、印度共有。

[3] 法國有3個南部小城因舉辦世界最大的藝術活動而成為舉世聞名的小鎮。它們分別為舉辦世界電影節的坎城(5月)、舉辦世界戲劇節的亞維農(7月),以及舉辦世界攝影節的阿爾勒(7月)。

[4] 分別為:俄羅斯:普斯科夫(Pskov)、西班牙:赫雷斯-德拉弗龍特拉(Jerez de la Frontera)、德國:富爾達(Fulda)、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約克(York County, Pennsylvania)、西班牙:庫韋利斯(Cubells)、義大利:韋爾切利(Vercelli)、毛里塔尼亞(République Islamique de Mauritanie):薩涅、希臘:卡利姆諾斯島、英國:威斯貝奇、中華人民共和國:周莊、比利時:韋爾維耶(Verviers)。

一步入古城便已體會什麼是──無需觀賞布魯格爾[5]的繪畫,我已置身於畫作裡。被法國文化部稱為《歷史及藝術的城市或國度》(Ville ou Pays d’art et d’histoire)。阿爾勒自1981年即被列入世界遺產,當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予的理由為:「從古城演進為中世紀的歐洲文明,阿爾勒提供了一個有趣的例子。它保留了令人印象深刻的羅馬古蹟,如最古老的──競技場、古老劇院、羅馬古建築的地下拱廊,最老的建築可以追溯到西元前1世紀之久。而在第4世紀,如這些古蹟所見證──君士坦丁浴場、羅馬時代和中世紀的墓地及羅馬式教堂──的那樣,它享有第2個黃金時代。11世紀和12世紀,阿爾勒再次成為地中海最美麗的城市之一。在城牆內,聖特羅菲姆天主教教堂及其修道院是普羅旺斯世界羅馬藝術的主要古蹟。」

並不滿足於靜態古蹟的展出,該城市的藝術文化歷史工作者,特意在古老劇院安排了希臘及羅馬風格的戲劇演出,並以生動的音樂伴奏以及說書人方式,為觀者如實地演繹出古希臘戲劇以及羅馬戲劇間的差異。我置身於這座露天的古老劇院,坐在過往只有羅馬貴族才能夠坐著的首排觀眾席,環視著整個圓形劇場的結構,這幾乎已經成為所有西方劇場的雛形。想像著當時的羅馬帝國在興盛時期,不但要以軍事力量統御歐陸,更懂得輸出羅馬人的生活方式以及看世界的觀點。

而當時的教育,僅限於貴族或者中產階級,一般市民及奴隸階級並不能受到拉丁文教育,故而透過戲劇來教育大眾,並且傳播古羅馬帝國的價值觀以及社會生活型態。羅馬人甚至發展出戴著面具的默劇表演形式,並且為了讓觀者易於瞭解劇情及辨認角色,相同的人物一再出現在戲劇中。

同樣的,藉由表演以活化古蹟,以及教育大眾的模式也出現於競技場。我在此觀賞了活生生的神鬼戰士(Gladiator)現場版。但學會以當時羅馬時代正確的手勢──大拇指朝上舉或者往下──來表達我對於競技場中比武的戰士的支持與否。這也使得參觀古蹟的過程充滿趣味,也充份帶給觀者學習的樂趣。

不過,阿爾勒城想要做的還不僅止於此──從羅馬跨越到歐洲中世紀古城,它還想要走向現代,攝影藝術,成為引領這個古老城市從古代走向現代的明燈。

[5] 此處指老彼得‧布魯格爾(Pieter Brueghel或Bruegel),出生於1525年,於1569年9月9日於布魯塞爾去世。文藝復興時期布拉班特公國(Hertogdom Brabant)的畫家和版畫家,以地景與農民景象的畫作聞名。

結合古今的世界攝影展

整座古城內的教堂──聖特羅菲姆天主教教堂及其修道院、慈善教堂、聖徒教堂、馬德琳教堂、聖凱薩修道院、聖馬丁的梅久教堂、兄弟傳教士教會、蒙馬居修道院等處;古蹟──羅馬劇院、大主教的宮殿、路佩奧林匹亞宮殿等地;美術館、現代藝術中心及藝廊──利思之家、畫家之家、馬努埃爾‧李伏拉歐特茲基金會、「梵谷的空間」(Espace de Van Gogh)、雷阿杜美術館(Musée Réattu)、海上旅行(Croisière)、阿雷奈-恩思博藝廊(Galerie Arena-Ensp)等地;以及古城外圍的現代化商場──阿爾勒中央大廈、商業中心及一般機械器材店、Monoprix超商2樓、電器商店、火車站等處。幾乎可以說,整座古城以不著痕跡的方式,將傳統與現代接軌。

觀者在參觀攝影展的同時,同時也浸淫於歲月蝕刻而生的神秘氛圍裡。這也使得展出作品意外地籠罩於一層古今同輝的光芒之中。尤其隨著光的方向的移動,這些作品彷彿有了生命,在觀者的凝視下開始緩慢地移動,靜悄悄地展現出不同的面貌。這與我們在美術館的觀展經驗是截然不同的,藝術、建築及歷史、人文的結合,得以誕生不朽的生命力量,它們的存在本身就是奧秘的奇蹟。

雖然同為攝影展,展出內容卻是百花八門。從文圖並茂的報導攝影、紀實攝影、概念攝影、數位科技與畫作結合、紀錄片到劇情片、人體攝影、肖像攝影、街頭攝影、景觀攝影、類型學攝影、攝影書籍等等,可說是五花八門、應有盡有。透過攝影瞭解世界各地的文化、社會、政治、歷史,一直以來是阿爾勒國際攝影節(Rencontres d'Arles)的重點。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在此看到的攝影展主題從來不是無話要說的。大部份的攝影作品都旨在呈現那個年代的尖銳,而攝影師也很難是溫和凝視社會的同溫層。它既是一種無聲的反抗,也是挑釁,更是見證。我們以為攝影不需文字,相反的,阿爾勒國際攝影節的展覽卻告訴觀者,攝影需要越來越多的文字,來佐證與說明這幅攝影背後更讓觀者驚訝的故事。這也是為什麼我要再三反覆閱讀與觀看同一位攝影師的作品,直到我可以感受到攝影者腦袋裡想的是什麼,因為總有什麼東西我沒有注意到。

因對攝影的熱愛而生的阿勒爾攝影節

這個展覽的源起,卻來自於一位以攝影師身份入主法蘭西學院士的盧西安‧克雷格(Lucien Clergue,1934~2014)。他自2013年開始擔任法蘭西藝術院主席,既是法國攝影藝術家、攝影作品收藏家、作家,也是電影製片人,同時也是著名藝術家──畢卡索和詩人導演──尚考克多的好友。

他的早期攝影主題以女性裸體及公牛為主。在好友畢卡索及尚考克多的幫助下,於1958年出版個人第一本攝影集《難忘的人體》(Corps mémorable),有生之年不但出版了近80本專書,並且在世界各地舉辦數百場展覽。雷阿杜美術館內就收藏了數幅關於3人友誼的攝影作品。

為了將攝影提升至等同於繪畫、素描、版畫的藝術創作的地位,他成功促使攝影作品得以在博物館內進行展出。1968年,法國社會秩序受到同年爆發的5月風暴影響,而受到強烈的衝擊,社會彌漫著一股新興的學潮、思潮、工潮,以及求新求變的氛圍。女性主義運動風起雲湧而至,高達、楚浮等新浪潮導演也走上街頭,對文化與藝術活動產生了新的需求。

而在此之前,儘管法國有類似的文藝活動,但是卻沒有把主題放在攝影創作上的展覽。盧西安‧克雷格認為攝影做為藝術,在往後的日子裡仍有無盡的發展潛力,因此,在幾乎沒有預算和場合的情況下,他開始計畫舉辦攝影節活動。

他與同樣出生於阿爾勒城的小說家米歇爾‧圖尼埃(Michel Tournier,1924~2016)以及普羅旺斯古代和羅馬時期歷史學家,同時也是古代阿爾勒博物館的名譽館長──尚莫里斯‧魯蓋特(Jean-Maurice Rouquette,1930~),3人共同在阿爾勒城創辦了阿爾勒國際攝影節(Rencontres d'Arles),藉由這個攝影節來推廣及引進世界各地的攝影師與其作品。1969年,他擔任阿爾勒國際攝影節的藝術總監職務,並且開始規劃這個古城攝影節的進行。

1970年,在亞爾市政府的大力支持後,克雷格爾利用城裡的各地古蹟和閒置空間作為影像展示場所,並且邀請到著名美國攝影師安瑟‧亞當斯、安德烈‧柯特茲和羅伯特‧梅普爾索普、日本攝影師細江英公等人前往阿爾勒發表作品。後來,活動發展為每年7月中旬至9月中旬在阿爾勒定期舉辦的國際攝影節活動。

40年間,克雷格也對於活動持續表達支持。阿爾勒國際攝影節也開始與法國境內,或者國際上其他的攝影博物館和機構展開合作,邀請他們在阿爾勒當地不同的歷史文化建築內,舉辦個人或者集體的攝影作品發表,並且成功地於1982年時設立《阿爾勒國立高等攝影學院》(École nationale supérieure de la photographie),1999年前,他也在這裡,以及法國普通大學暨美術學院教導攝影課程,並藉由攝影展覽來推動影像教學,舉辦視覺藝術研討會。

今日阿爾勒國際攝影節結合類似音樂節慶典的作法,在活動期間,除舉辦數十場攝影展覽、演講、影片放映以及工作坊等活動,並且以其所展示的原創攝影作品做為攝影節的主要焦點。這使得阿爾勒國際攝影節每年能夠吸引無以計數的遊客造訪,至今已是歐洲規模最大且最具影響力的攝影活動之一。

不過,並未如想像中的,舉辦這個大型的攝影展時,城內到處懸掛著廣告旗幟,整個古城被淹沒於一片旗海之下;相反的,除展覽地點有海報看版之外,城市的氛圍是寧靜多過喧囂。古城入口處是早市攤販,居民的生活也一如往常步調,並未因節慶的到來而被擾亂。雖然我刻意錯開攝影節的頭一週尖峰時刻,旅館仍是一房難求,顯見來此的觀光客並非只為節慶才到來。這座古城的獨特氛圍,也蘊育出不少享譽全世界的藝術家。

永遠璀璨的藝術歷史古城

人口約35000到38000人,如同一個宜蘭縣三星鄉般大小的阿爾勒古城,內蘊如此豐富的藝術能量,加上致力於古蹟維護與古蹟歷史教育的活化與再利用,使得阿爾勒城居民不會以背負著沉重的歷史負擔而怨天尤人,反而認為自己的城市擁有的是得天獨厚的歷史及文化資源,懂得珍惜老祖宗留下來的珍寶,不會動輒棄若敝屣。此外,熱愛文化藝術的心靈也得以蘊育出如梵谷、畢卡索、米歇爾‧圖尼埃、尚莫里斯‧魯蓋特以及盧西安・克雷格這樣的人才。

聖經裡有一句話:「不要拿珍珠給豬。」如何以文化藝術的養份使得老百姓優雅起來,是每一個國家與其人民應盡的職責與義務。看看阿爾勒,想想自己,台灣,還有很多要學,很多的思想與教育改革,等待著我們去做。不然,只標榜金錢,一切為政治服務的台灣,遲早有一天成為聖經故事裡那個再也找不到一位義人的所多瑪與蛾摩拉。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古城 舉辦 攝影 法國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