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大學生玩區塊鏈,比你想得還專業、多元!窺探全台兩大學生社群如何帶動台灣區塊鏈跨領域整合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商業趨勢

大學生玩區塊鏈,比你想得還專業、多元!窺探全台兩大學生社群如何帶動台灣區塊鏈跨領域整合

大學生玩區塊鏈,比你想得還專業、多元!窺探全台兩大學生社群如何帶動台灣區塊鏈跨領域整合
撰文者:Anny

在前一篇【硬塞區塊論】扎根台灣,獨樹一格:帶你窺探本土區塊鏈社群的多元面貌中,我們介紹區塊鏈大勢怎麼帶動技術、實體社群,在台灣發展出獨特的社群文化。

但反觀學術界,國外目前已有許多頂尖大學包含:史丹佛、普林斯頓、紐約大學、杜克大學等等設立區塊鏈與虛擬貨幣相關課程,另有不少學術機構出資贊助實驗室和研究中心,這些名揚國際的學術機構正如火如荼投入資源佈局下一波區塊鏈大勢。

至於被各國視為區塊鏈發展重要基地的台灣除了已浮上檯面的應用服務、交易所、國際規模大型論壇,在學界發展與人才資源現況為何呢?

廣告

在台灣學術領域中,也有專攻不同區塊鏈底層技術的學者,例如:清、交大投入於 Hyperledger、成大有 IOTA 與 Hyperledger、政大有以太坊(Ethereum)、台大正在研發試圖解決效能與耗能問題的底層鏈 OurChain。跨領域結合部分,目前政治大學成立了金融科技實驗中心,將從金融科技出發透過智慧合約、區塊鏈應用實驗室培育跨領域人才。台灣大學的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也正積極籌備揭牌中。

法律政策部分,國立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在七月初剛宣布,將成立亞洲第一個以區塊鏈為核心的法律研究機構「清華大學海納百川區塊鏈法律研究中心」,投入區塊鏈法律研究開班培育相關的人才。

沒有一個「區塊鏈」學系 學生社群佈局跨領域人才

根據 RBC(the Royal Bank of Canada)研究指出,虛擬貨幣、區塊鏈技術和去中心化是一個潛在價值高達 10 兆美元的生態系統,且這目標預計在 15 年內達成。用這個時間回推起來,8年級將在區塊鏈產業發展中成為主力,素有 V 神之稱的以太坊創辦人 Vitalik Buterin、IOTA 基金會創辦人施耐正是最佳代表。

廣告

在台灣除了外來的新創、如潮水般湧入的 ICO 專案,其實本土企業、投資者投注於區塊鏈的資源規模仍然有限,但台灣人才的優勢卻是一大著力點。在台灣本土目前最具代表性的區塊鏈技術社群-台北以太坊,就有幾位正是以太坊基金會的開發基礎建設的研究員。

然而,除了仰賴資工、資管、軟體設計的基礎建設,綜觀區塊鏈產業整體發展,要形成成熟應用落地的生態系,更需要有金融、統計、法律、財政相關人才。跨領域結合在這股大勢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而大專院校既有的系別組成多元,正是培養跨領域發展的最佳時機,既然沒有一個「區塊鏈學系」,學生社群將扮演重要推手,將本業學精再透過外界資源結合區塊鏈,如此一來才有機會贏在起跑點。近日,在學生群體中也透過社團號召力加入這場「區塊鏈革命」。

筆者從圈內消息獲悉目前全台以「區塊鏈」正名的社團已在兩間學校運行,分別為國立台灣大學與國立政治大學區塊鏈研究社,究竟從資源集中化的環境中是否能發揮學生社群影響力讓這樣「去中心化」的技術得以在未來成為台灣產業人才的優勢?讓我們藉由實地走訪校園來一窺學生社群的發展現況:

政大區塊鏈研究社 幣鏈圈共融將「區塊鏈普世」

讀者們是否也參加過坊間舉辦過各種免費、收費的區塊鏈講座,聽完這些大師的一席話後,真的有勝讀萬卷書嗎?在區塊鏈領域答案往往是反面的。

政大區塊鏈研究社社長杜若宇分享自己過去參加各大社群舉辦的活動,從演講往往聽到很多理論,然而這些對學校實驗室的人來說都是既有基本概念,對他們而言「實作」應用面反倒相當欠缺。為解決這種痛點決定「自己的社群自己造」,成立社團自己打造更符合自身需求的社群。

以 Workshop 形式出發,藉由更多的實作面,從區塊鏈技術、虛擬幣投資、程式交易 / 自動交易、經濟理論、新創法律,甚至還會透過有趣的區塊鏈故事,介紹幣圈社團、幣圈名人為社課主題。

在涉獵廣泛的議題中講師資源當然不可能只靠核心成員,更多的是要需要搭建外部人脈,所幸在政大除了金融科技中心區塊鏈實驗室,有商院、法學院以及其他社團願意合作提供豐富資源,在外校部分也與台大維繫良好關係,與台大資工系、經濟系 / 經研所、新創法律社串接。

從他們部署的課程活動中發現,幣圈和鏈圈都是他們所關注的,這和先前 INSIDE介紹過的台北以太坊秉持專注在單一領域的核心理念不太一樣,究竟「政大區塊鏈研究社」如何定位自己的社群組織?杜若宇認為最重要的還是能達到「區塊鏈普世」引領大眾入門,從初心者成為一位具有區塊鏈知識的成員。除了來自資科系實驗室(智能合約實驗室),來自財管系、經濟系、統計系、資管系、大傳系的成員,甚至還吸引不少校外

「第一次社課就快破百,連講者都相當驚嚇。」杜若宇回憶起社團首次亮相仍歷歷在目。

「讓幣圈人,懂得鏈圈美 讓鏈圈人,通曉幣圈事。」在專頁上他們以此作為社團宗旨。

雖然在幣圈、鏈圈,政大區塊鏈研究社仍是個新生兒,不過社長與我們分享自己受到美國柏克萊大學中 Blockchain@ Berkeley 的啟發,關注到政大有機會佈局區塊鏈社群的優勢所在。

研擬課程地圖:擺脫區塊鏈新手到底要會些什麼?

東岸的區塊鏈社群尚處在發展階段,討論度與社群參與都相當低,至於在西岸仍以柏克萊加大(UC Berkeley)社群為主要勢力,近乎統領全舊金山灣區 ( Bay area ),讓 Blockchain@ Berkeley 在全球區塊鏈社群居領先的地位,為企業提供解決方案搶先與世界科技業接軌,從一個學校的社群竟成為服務整個灣區的組織。作為姐妹校的政大也被 Blockchain@ Berkeley 強勁的成長動能所震懾。

「也許我們不侷限在政大 ,我們也可以服務整個台北。」社長說著他的初衷,一面與我們分享他的具體計畫:

補足課程不會教的區塊鏈、簡化課程會教的區塊鏈,同時匡正網路錯誤資訊,推廣大眾對區塊鏈的正確認知。

他們也正推出社團專屬的一套課程地圖,系統性調配各項教學內容比重,六成為技術面:比特幣白皮書 、 VISA 支付和比特幣支付方式差異、 程式交易、三成投資相關:主流虛擬貨幣介紹、經濟原型、代幣商業模型,剩下一成則是區塊鏈名人、歷史等小故事,下學期預計和其他投資社團共辦投資大會活動,也會與外校技術社團舉辦技術類大型活動,藉由外界人脈交流激盪更多浪花,成為幣圈鏈圈源源不絕的活水。

教授引領技術 學生社群擴散影響力

除了本身積極組織,於政大成立社群還有一項優勢在於教授大力支持,現為政治大學資訊科學系教授、電算中心主任身兼金融科技研究中心執行長也是政大資科系區塊鏈研究團隊召集人的陳恭教授,在 2016 年讀完比特幣論文後便召集全系老師投入研究,這股士氣甚至蔓延到他系,還找上了副校長,看好這項前瞻性技術全心全意投注。

近年來的陳恭教授率領的區塊鏈研究團隊,所發展高效能的分散式共識演算法,已實現於以太坊區塊鏈平台中,可大幅提升區塊鏈上的交易速率,滿足實際商業應用需求,是國內少數從事區塊鏈研究的先驅之一,受訪當日不少社團成員都是在先前追隨教授腳步做「區塊鏈」相關研究,輾轉加入社團擔任核心成員,藉由他們的力量,將能讓這樣的知識用 0-1 的方式帶給更多同儕。

學生跟風買幣 師資匱乏 人才發展兩大隱憂

區塊鏈在台灣學生族群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在今年畢業季甚至成為畢業生致詞的重要關鍵字,來自政大資科系學生彭麒家在畢典上昭告大家當前各位所面對的新時代中,有 ABC 三大重點: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區塊鏈(Block Chain)、加密電子貨幣(Cryptocurrency),樂見學生族群意識到最前線的科技趨勢同時,是否也意味著跟風買幣、炒幣越趨年輕化將影響校園風氣,這時相關的師資能否在此提供學生適配的教育資源,同時給予更正確的觀念。

陳恭本身也作為社團指導教授,他認為台灣投入區塊鏈研究的老師仍相當少,光從科技部金融科技專案來看,一年期10個團隊裡不到一半是聚焦於區塊鏈,專精於發展 AI 技術的老師仍然是大宗,區塊鏈如同當年的「雲端」, 受到分散式系統基礎師資與訓練課程相當匱乏影響,因此能透過學校發展人才的資源相當有限。

他也認為區塊鏈基礎技術的耕耘還有一大段路,目前台灣年輕人跟得很快,透過開放源碼、參與國際社群,社團的醞釀也能漸漸讓更多人看到這塊產業大勢,不過他也善意提醒炒作虛擬貨幣以及選擇創業題目上都要有思辨能力,「炒幣、割韭菜就如同過去炒股、做空,並非是虛擬貨幣僅有的風氣,學生想炒幣別忘了以前炒股的人在這部分更有經驗,投入資金最後是否會是一場空?學生們更需要審慎思考。」

文組生都能進軍! 台大區塊鏈研究社 跨領域佈局未來人才

台大區塊鏈研究社創社社長劉光照最初接觸到虛擬貨幣是來自身邊有人的挖礦分享,從而了解到虛擬貨幣背後的機制,從此跨入數位貨幣之門,原先僅參加朋友所開設的群組,最後決定走上台面,號召更多人能夠一起來了解這項革命性技術,從上學期二月份開始籌劃社團,找來講師、社員,完成行政流程,終於成為台大第一個區塊鏈的公開正式組織。

社長透露,目前登記的有40幾名社員,主要分為3大族群,一部分是原本就有在做數位貨幣投資,一部分是曾接觸過區塊鏈的社會人士,另一部分則是對區塊鏈深感好奇的初心者。

社員背景遍佈各科系,從資訊系到到企業管理學系、森林系等等,受訪當日一位來自環境工程所的社員分享,自己曾在課堂接觸到人工智慧、區塊鏈等新技術未來用在循環經濟的前景,希望更深入了解區塊鏈及數位貨幣背後機制如何與環境管理兩者結合,輾轉加入台大區塊鏈研究社。

一週一次社課,每次兩小時,線上社團也維持社員之間互相討論,這學期由於創社,所以將社課重心放在讓入門者了解整個圍繞在區塊鏈發生的現象,在技術、炒幣、資產管理、歷史簡介都有涉獵,讓有興趣者可以了解到區塊鏈的整體輪廓。

目前他們也組建讀書會,不只分配章節閱讀書籍,更會與現況比對進行探討,以《區塊鏈革命》為例,就會與目前台灣既有的 ICO 技術發展,進行案例探討,不是去討論貨幣漲跌,而是去討論利益圈的影響等社會科學議題。除了參與例行社團活動,他們也會至校外參加論壇活動,例如:Blockcity 、Asia Blockchain Summit 等等,讓社群走出校園實際了解業界動向。

經過幾個月的運行,迎來第一次幹部交接,新學期將由新社長帶領將社群文化傳承,具體行動預計邀請金融產業區塊鏈實驗室舉辦系列講座,邀請在區塊鏈領域耕耘的校友前來分享業界動態及技術知識。社課內容則會以上學期課程為基礎安排更深入紮實之內容。從鏈圈的技術知識和應用、幣圈的衍生性金融商品到法規的探討。持續和不同社群合作,甚至廣邀民眾參與開放的社課。

另外,在技術實作應用成員則積極與指導教授薛智文的區塊鏈技術合作,目前教授所帶領的團隊正在試圖打造能解決區塊鏈根本問題的核心設計能力與方案,與產業相互信任設計了一套真正適合區塊鏈的殺手應用,他向筆者透露,目前已找到合作的金融業新創廠商,預計在9月就會有落地應用。

常見錯誤觀念 社團助力破除迷思

流連於社群平台的讀者不難發現,近日越來越多與區塊鏈相關的懶人包、影音內容或分眾媒體,然而很多卻是誤導性的知識,舉例來說,我們常聽見的「加密貨幣」一詞在英文為「Cryptocurrency」並不是真的「加密」,其實大部分「cryptocurrency」中運行的資料,為了公開驗證都是沒有加密的,任何一筆交易多少錢,任何人都看得到。

稱為「加密貨幣」其實是誤用,一般大眾也常誤以為此類貨幣是「加密」,而在區塊鏈上的資料不可竄改,因此很安全。其實不可竄改是得力於將前後區塊以雜湊(hash) 函數鏈結在一起,而比特幣區塊鏈可信任的來源也不是不可竄改,而是其共識機制讓(在過一段確認時間之後)所存資料被竄改的機率很低,要達到完全不可竄改還有努力空間。

Crypto 取自 cryptography (密碼學),在早期密碼學多應用在加密與解密,不過在比特幣與之後的類似貨幣,大多只採用密碼學數位簽章與雜湊等功能來達到安全與信任效果。應稱為「密碼貨幣」更加適當,維基百科也已採用。

區塊鏈並非萬能,現在各界都講的很神,但卻仍沒有殺手級應用。

教授認為現在有太多行銷包裝將區塊鏈神化,加上媒體的推波助瀾許多民眾在無形中吸取太多錯誤訊息,甚至連坊間出版品都有明顯的疏漏。藉由社團的力量可以得知學生既有的錯誤觀念加以導正,也能給予此領域媒體視正確的概念。

給新手區塊鏈組織者的三大建議

作為台大首個公開區塊鏈組織,創社社長在建立社群過程中掌握三大要點,提供給有意組織相關社團者參考:
1.定位清楚
了解自己成立社群的初衷是出於投資密碼貨幣還是看好區塊鏈技術的潛力,尋找對的目標成員。藉此才能塑造向心力夠強的社群,往後做事才有力、能持續。
2.跨領域人才結合
除了區塊鏈相關知識,想從事應用開發的人,具備其他領域的專業知識很重要。區塊鏈並非萬能的技術,只因它在風口上而被過度吹捧。每項技術有它的特性和能解決的問題,這需要回歸到各領域的脈絡去討論採用區塊鏈是否有必要、如何因應需求而做出底層技術的修改。
3.其他社群持續互動、合作
這領域的變化極快,想得到第一手關於技術和應用的資訊,可以多和社群的人聊聊,看看大家正在關注的面向。隨著社群慢日漸成熟,彼此合作共辦活動,才能對外有較大的影響力,讓觀望者更願意進場共同打造生態圈。

插曲:不投靠主流技術 台大領軍開發自主核心區塊鏈
當前許多原先應投入技術研發的年輕人受到眼前錢潮所趨,蜂擁投入買幣、搬磚、挖礦,而來自以太、IOTA 等海外來的技術,和在去年底大肆進攻市場的 ICO 透過發行代幣來挖台灣熱錢、高薪搶人才,這些未來產業生力軍不是無心從事更深入的技術研發,就是受到高薪挖掘出走台灣。

對岸中國在去年底一聲下令全面禁止 ICO ,但就在五月底習近平公開表示,中國將瞄準區塊鏈作為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將啟動高標準的國家實驗室,促進技術基礎設施的研究和開發,估計中國來挖角更多大咖讓台灣人才無法根留。在此風氣下,各方大肆進攻而被視為島鏈的台灣還能如何把握機會以「台灣」出發拓展全球市場呢?

薛智文認為重點還是要有真正能解決問題的自主核心,才得以在各行各業提供最佳的解決方案。他表示,在全球化時代與開源文化下若是沒有更領先的技術解決區塊鏈根本問題,只是一昧抄襲搶佔本地市場者,早晚會被國內外更好的產品取代。另外,對一直沒有本土區塊鏈與之抗衡的台灣來說,要能打造落地的應用,關鍵除了解決技術問題更要與文化結合。

不投靠既有的以太坊、IOTA ,薛智文認為發展本土區塊鏈技術為當務之急,所幸開發自主核心區塊鏈的成本比起半導體可以說是九牛一毛,只是需要如鳳毛麟角的跨領域分散式系統人才。同時他也呼籲除了金融科技研究中心,也需設立人才培育中心,將自家的區塊鏈技術作為主軸發展相關人才,透過系統性的訓練深入與產業結合、創新,台灣仍是相當有競爭力。

「學區塊鏈沒有捷徑,只能認清問題本質不隨媒體起舞,花功夫把本業學精再來結合區塊鏈與其他行業。僅想湊合是禁不起競爭的,專業人才也會全球自主結合,很難聘為己用!」教授當頭棒喝地說到。

台灣市場與資金較劣勢,那麼就要透過解決技術問題為首要目標,團結齊力單刀直入核心才有能力與世界競爭,使用既有以太坊、IOTA 技術做出應用,可以很快與世界接軌,但核心不是我們,資金終究是流向他處。

人才資源、跨領域整合更具體仍是關鍵

7月初剛落幕的亞洲區塊鏈論壇堪稱是國際級的盛會「亞洲區塊鏈高峰會」, 號召全球 30 國家區塊鏈產業先驅共相盛舉,甚至請到金管會、國發會、科技部官員,舞台上大咖們特別顯得光鮮亮麗,洋洋灑灑談論著區塊鏈的未來展望、國家監管與社會影響力、去中心化未來等議題,也再度讓台灣有機會博上外媒的版面,為台灣區塊鏈發展住上一劑強心針,除了產業媒合外,提振台灣本土氣勢可以說是本場活動最大的意義之一。

不過就實務面而言本土區塊鏈技術如何日臻成熟,開發出更多市場需求的應用服務並非易事。

首先一項問題在於大眾仍對區塊鏈了解並不深入,浮生若夢的炒幣、ICO 狂潮可能是許多人最初投入圈子的原因,然而這些仍逃不掉市場機制的試煉,終將去蕪存菁,能在繁華似錦的過渡期中穩扎穩打技術能量、藉由 POC 概念驗證累積實戰經驗等才是讓產業推往下一波榮景的關鍵。 區塊勢創辦人許明恩日前曾指出,台灣應該善用獨特競爭優勢,重視目前擁有之人才資源,運用在市場教育或是跨產業應用。

顯然台灣區塊鏈人才資源、跨領域整合如何更具體化仍是關鍵點, 在政府尚未有領導機構,這些學生社群能做到從學界開始,聚集人才、跨領域結合、與產業接軌,以及建立基礎教育讓知識普世,避免更多因資訊缺乏而陷入騙局之悲劇發生,雖然他們仍在起飛中,未來如何經營社群、擴散更大的影響力都是他們要面對的課題,說是「學運」太過政治化,但在科技圈裡這股來自學生的氣勢壯大起來,哪怕是5%甚至1%的人能投身區塊鏈產業,都是未來的契機。

在「亞洲區塊鏈高峰會」千人的活動會場上,身穿t- shirt 擔任起工作人員穿梭在會場中間的不少是來自這些學生社群,對他們來說能夠以工作人員身份一睹需要千元門票的國際盛會是如此難能可貴得機會,也許現在仍默默無名,但說不準未來的區塊鏈明日之星就出自於他們。

※本文獲「Inside」授權轉載:原文:【硬塞區塊鍊】大學生玩區塊鍊,比你想得還專業、多元!窺探全台兩大學生社群如何帶動台灣區塊鍊跨領域整合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台大區塊鏈課程 社群 區塊鏈 大學生 商業週刊 區塊鏈 區塊鏈 課程 專業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ide
展開箭頭

Inside是台灣科技媒體領導品牌,成立於2009年11月底,係由一群熱愛網路的人所成立的共筆部落格。我們專注於觀察創新、科技、新媒體與網路的趨勢發展,報導新創公司、創業家、網站、行動平台、社群媒體、行銷與數位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