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善念像一個回力球,又回到它最初的地方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善念像一個回力球,又回到它最初的地方

善念像一個回力球,又回到它最初的地方
翻攝自2006年《商業周刊》960期,駱裕隆拍攝
撰文者:劉佩修
商周茶館 2017.12.04

當記者的日子,有些人與事就像流水,交會只有一瞬,經過就經過了;有些故事卻像藤蔓,偶爾就會想起,多年後突然驚覺,它竟從另一處長出新芽。

例如11年前的報導「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其中機器女孩姍姍,最近聽到她的消息,是有關於她的姐姐、阿嬤、爸爸、以及叔公的雜貨店。

患有重度腦性麻痺的珊珊,六歲時被社工發現,與八十幾歲的阿嬤,住在東北角三貂角附近的馬崗海邊,在陰暗的百年老屋裡,相依為命;後來家扶社工積極安排她到台北大同育幼院的早療中心定期治療,她忍痛練習站立,邊哭邊喊自己加油的情景,收錄在林育賢導演《大象男孩與機器女孩》影片中,至今再看仍辛酸。

廣告

(攝影者:駱裕隆)

當年我在報導中沒寫的是,與珊珊一起住在馬崗阿嬤家的,其實還有她的姊姊。

後來,珊珊的媽媽將姊姊與她一起接到台北,珊珊就近復健,而姊姊也從東北角的學校轉學到新北市的小學。妹妹身心障礙,媽媽忙著生計,許多家務與照顧妹妹的大小事,就由姊姊扛下。

在姊姊的記憶中,那一刻她永遠不會忘記。她與妹妹、阿嬤,困在小漁村的石砌老屋中,有一群社工走進來,帶來一絲希望,她日後形容:「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在凡間的天使」。

廣告

當時還就讀國小的姊姊,默默許願,自己長大後,也要和那群幫助妹妹的社工一樣,成為一名助人者。

從國中開始,她就開始查詢如何當一名好社工,從高職唸幼保科,到參加各類志工輔導社,然後,奇妙的事情發生了。

位於中和的大同育幼院,今年暑假迎來一批新的實習社工,不久後,當年幫助珊珊的志工們,驚訝發現,這位濃眉大眼、謙虛與用功的大學生,竟是當年她們走進陰暗老屋裡看見,珊珊身邊的小女孩!

原來,已經是大學生的她,希望有所回報,幫助更多辛苦的孩子。「我已經確定我的志向,我要成為一個聰明,有專業能助人的社工」,她寫著。

善念像一個回力球,又回到它最初的地方。而故事還不只是這樣。

珊珊國中畢業後沒再升學,後來就待在家中,媽媽與姊姊輪著照顧。而珊珊的爸爸,現在回到了馬崗,接手叔公的雜貨店。

這是另外一個當年沒有寫的故事。

馬崗漁村內,有一個沒有招牌的雜貨店,賣著罐頭、調味料、泡麵、餅乾、飲料、零食,商品擺設乾乾淨淨。幾十年來,珊珊的叔公顧著店,以前珊珊姊妹還在馬崗時,珊珊就坐在娃娃車裡看海,姊姊在店內,聽著老人們聊天,望著太平洋的潮起潮落。

沒多久前,叔公過世了。雜貨店失去主人,眼看就要收攤。

珊珊的阿嬤不捨,已經九十二歲的她說,村子裡還有一些老人家需要雜貨店,現在店還不能關啊…….

阿嬤總是顧念著別人。與社工淑芳幾次去拜訪,她不是忙著張羅食物,就是感謝大家對珊珊的照顧,感謝探望;許多老人家談話間,常出現對兒孫鄰居的抱怨,對身體的擔心,但她開口總是感謝。也因為這樣,當年她才會默默扛下照顧珊珊的責任,縱使八十幾歲的身體已抱不動二十幾公斤的孫女。

當年在叔公的雜貨店裡,一群老人與珊珊姊妹,像是被世界遺忘般,望海度日。漁村上方,濱海公路的車輛呼嘯而過,卻沒有人留下;只有載著麵包的發財車會定時經過,師傅向老人揮手,並特別對小姊妹問好。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海邊 機器女孩 雜貨店 姊姊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