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解決產業問題,為產業做點事!」史丹佛校友在港大打造新創大軍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解決產業問題,為產業做點事!」史丹佛校友在港大打造新創大軍

「解決產業問題,為產業做點事!」史丹佛校友在港大打造新創大軍
港科大海報牆上,貼著滿滿的創業宣傳品。(攝影者/商業周刊楊少強)
撰文者:楊少強
商周茶館 2017.10.19

世人談創業皆以美國矽谷為尊,而矽谷創業家有不少都來自附近的史丹佛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就是出自該校。每個史丹佛學生心中深植創業基因,這正是矽谷新創企業生生不息的動力。

在香港,當局亦發現灑錢扶植新創企業只是末端,只有把創業基因深植學生腦海,方能造就源源不絕的新創大軍。近年來香港各大學力推創業,從香港大學「世界創業青年論壇」,找來全球逾千位天使投資者辦「創投路演」;到中文大學「創業日」協助配對科創投資者,都展現這股理念。

但培養學生創業並非只辦個活動了事,而是平常就須讓學生耳濡目染,香港科技大學(簡稱港科大)就是一例。

廣告

在港科大校園內,有個名為「基地」(The Base)的空間,它是由該校創業中心支持的學生組織,二十四小時開放讓學生實驗創業理念。在這片空間裡,學生除了可天馬行空發揮創意,還能獲專業的創業諮詢。即使已夜幕低垂,這片空間仍燈火通明,學生們各自討論著,沒人給壓力,他們只想著如何實踐理想,正如該校創業中心的標語:「我有理想,我想改變世界。」

港科大創業中心主任陳雙幸,是該校力推創業風氣的靈魂人物。他出身美國史丹佛大學,目標正是要把該校創業風氣移植入港。他最常給學生的建議是「解決產業的問題,為產業做點事!」

2017年10月12日晚上6:00,在港科大演講廳,陳雙幸舉辦一場創業演講。他對現場學生表示,「走出象牙塔,去發掘未滿足的市場需求。」聽眾席上有黑髮的東方臉孔,留著鬍子的中東人士、金髮碧眼的歐美學子,他們操持流利的英語,反覆與陳雙幸討論著創業課題。陳雙幸形容,這是「學生主導的企業家精神」(student-driven enterpreneurship)。

除了灌輸理念,還有實際操作。港科大已舉辦至少6屆「百萬獎金創業大賽」,去年將此大賽引入香港、澳門、廣州、北京、深圳五個分賽區,共吸引逾500個團隊參加。賽制採用港科大開發多年的國際競賽機制,2017年8月廣州南沙的決賽,由15支來自中、港、台的團隊競技,8月的總決賽由一支「工業視覺智能體系」團隊奪冠,勝出者除有五十萬人民幣獎金,還直接獲得創業孵化服務。

廣告

這些創業大賽的重點不在獎品,而是要吸引更多學生投入創業。這在香港並不容易。過去有「香港發三師」之說,父母皆望子女成為醫師、律師、建築師,學生去創業往往被視為不務正業。

如今這股氛圍已逐漸轉變,陳雙幸用一幅漫畫說明:一個小朋友對父母說:「我將來想當律師或醫生。」父親聽後對母親說:「我本來還指望他會去寫個App呢!真沒出息!」

香港天使網絡副主席嚴震銘也說,香港各大學內的創業之風越來越熱,「新創環境變得比以前更好。」這正是創業氛圍漸在學生心中萌芽的結果。

羅馬不是一天造成。從學生時代就灌輸創業精神,整個環境才有堅實根基。即使香港短時間內出不了貝佐斯(Amazon創辦人)、佐伯格(臉書創辦人),但當大環境變得更有利於創業,這類人才出現後才能適者生存地活下來。「培養環境,不是培養人才」,這才是香港將創業精神注入校園的啟示。

各國學生圍著陳雙幸(左一)討論創業。(攝影者/商業周刊楊少強)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史丹佛 大軍 校友 新創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