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乖乖吃完飯就有點心唷~」專家告訴你:為什麼這樣拐小孩吃飯很糟糕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乖乖吃完飯就有點心唷~」專家告訴你:為什麼這樣拐小孩吃飯很糟糕

「乖乖吃完飯就有點心唷~」專家告訴你:為什麼這樣拐小孩吃飯很糟糕
撰文者:王宏哲
閱多.閱好 2017.12.27

我今天早上看到一個媽媽留言:「我們家小朋友的每一頓飯,碗都被塞得滿滿,很怕他們餓著。」還有其他媽媽寫道:「孩子挑食、含飯不吞、只吃肉不吃菜、只吃菜不吃肉、不愛喝水。」看來,做父母的,都常常因為孩子的飲食問題而感到擔憂,有時甚至還會理智線因此斷掉。

還餵得下就代表沒吃飽?四種錯誤的飲食教養迷思

想要孩子好好吃飯,一定要培養快樂的動機,讓孩子吃得盡興。而關於「吃飯」這件事,家長有太多的迷思了,因此讓大人小孩都不快樂。

廣告

迷思一:不可以用手抓食物

大人往往認為吃飯規矩要從小建立,不然會養成壞習慣。例如:不可以用手抓食物、一定要坐著吃、飯就是要吃完,每次都剩不僅浪費又會養成習慣。

正確觀念:國外已經有研究發現,從副食品起就讓孩子用手吃東西,享受吃東西的樂趣,自己決定要吃多少,然後追蹤其飲食習慣,發現長大後有挑食行為的比例,相較於大人一直用湯匙餵食者少。當自己不能有選擇食物的權利,吃飯又有一堆限制規矩,如果要能享受吃飯,那簡直天方夜譚。

迷思二:多餵還吃得下,就是沒吃飽

廣告

孩子說不吃了,但明明多餵些也還吃得下,或吃完飯孩子就吵著要吃零食,又或晚上還在討奶,一定是沒吃飽,下次應該要餵孩子多吃一點。

正確觀念:引起食慾的中樞是在大腦中的下視丘,而不是胃,所以儘管胃已經有脹滿的感覺了,我們的大腦通常會先忽略這個訊息,直到20至30分鐘才會讓你意識到自己真的飽了,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往往吃下的會比胃需要的食物更多;也是為什麼孩子說飽了,我們卻還可以再餵進一些食物的真相。

另外,有些時候,你會不會也想要在吃完飯後,再吃一些其他的食物呢?同樣地,對孩子 來說,當吃進含較多蛋白質或纖維的食物時,會增加飽足感,可是對於這類食物,因為孩子的咀嚼能力有限,因此能攝取到的營養相對較少,孩子相對也較容易餓,這是正常的,而不是孩子沒吃飽呀!大人冤枉呀!

迷思三:餐餐都要什麼都給足

孩子正在成長,營養就是要豐富,飯菜肉水果每樣都要給足。副食品也應該每一餐什麼食物都加進去!

正確觀念:孩子一天有五到六餐,營養素的計算方式應該以一整日吃進的份量為準,而不是每餐都要到達建議量。

迷思四:飯後有點心,孩子正餐才會吃得更好

吃完飯就給點心,會讓孩子吃得更多更好!

正確觀念:根據近幾年來的研究顯示,吃飯有壓力、或者是利用點心來誘導小朋友進食,只會讓甜點、零食顯得更誘人,反而會消弭孩子選擇健康食物的內在動機,而且更會強化孩子的挑食行為,破壞用餐氣氛。

孩子,好好吃飯有這麼難嗎?

至於孩子,吃飯也常有些「症頭」。在破除迷思後,也該有對症下藥的策略吧!

飲食常見問題一 孩子常沒吃幾口就跑掉了

很多小朋友在吃飯時很沒耐心,吃了一、二口就跑掉,爸媽都很煩惱該不該把他們抓回來繼續吃。

我的看法是這樣:有些孩子年齡較小,注意力只有五到十分鐘,家長要把握餵食的時間。至於孩子跑掉父母該不該把小孩抓回來,我建議不用特別去追,因為如果你追著去餵孩子,就會養成他的壞習慣。

不用擔心孩子會因為不追著餵就吃不飽,即便你追著再多餵一、二口,「孩子覺得的飽」跟「大人覺得的飽」也都是兩件事情,教養者往往都會有「大人覺得你沒飽」這種想法,其實不應過度期待孩子會把食物全部吃光。

我會試著去引導,將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餐盤,運用餐盤中的食物或餐具(如:學習夾),讓他們可以自己動手夾食物。你若是餵他吃、逼他吃,孩子就只會注意手中的玩具。早期教育的重點不是吃多吃少,而在於誘發孩子的飲食動機。

飲食常見問題二 大人幫忙夾太多菜,份量過多

長輩在餵食小朋友的過程中,常常會將飯、菜、肉都添得滿滿的,家長也喜歡幫孩子多夾一些。當孩子看到這麼大一盤(碗),又要把它吃光,其實會不開心,吃的意願就會降低。而且重點是,這樣孩子最後吃進去的總量,絕對不是一開始你覺得剛好的量。

我們可以試著反其道而行,將每一餐都裝得少少的,飯跟菜的量可以是一個手掌大;或是遵從「拇指定律」,就是按照孩子的年齡給予相對的量,例如兩歲的孩子,紅蘿蔔、花椰菜,都給兩小匙,就已經足夠。吃多吃少不是重點,重要的是他能不能吃完。

吃飯不專心,往往是因為孩子在飲食中找不到成就感。有些孩子到了一個階段,就會開始搶筷子、或是搶父母的碗,都是在尋求成就感及獨立的展現。若孩子已邁入三歲以後的階段,我建議父母讓孩子自己動手夾菜、吃飯,讓孩子決定自己的份量。有一次我就這樣讓孩子自己吃飯,每道菜數量都很少,但當我問他還要不要吃的時候,孩子竟然說他還要再吃、還會餓。

台灣小孩多半都不知道什麼是「餓」,還有種所謂「三加二餐」的做法,對於更小的小孩也會拼命地餵奶。但其實孩子只要過了兩歲,大人吃什麼,孩子就跟著吃,不要再一直餵奶。如果不讓孩子試著吃其他的食物而只餵奶,正餐又怎麼會吃呢?

另外,你有沒有發現帶孩子到外面吃飯,孩子就是喜歡餐桌上瓶瓶罐罐的配料,父母在家其實可以善用這一點特性,讓孩子自己動手加天然的配料,好玩又好吃,例如白芝麻及黑芝麻、海苔絲、小魚乾、魚鬆及肉鬆等,一定比開著電視餵孩子吃飯來得好很多。

飲食常見問題三 吃飯拖拖拉拉,時間過長

很多家中有小孩的家庭,到了吃飯時間往往都要耗費一、兩個小時。很多家長都感嘆,吃飯如打仗,好累、好長、好難餵。

正常的飲食時間,我建議抓在半小時即可。時間一到,就把碗盤餐具收走,若這個原則掌握好,幾次下來,孩子就會去留意時間,在時間內吃完一頓飯。

兩歲以後的孩子以正餐為主,奶及點心為輔,零食無限制供應的壞習慣,會讓孩子在吃正餐的時候,吃不多也吃不好,變成本末倒置。接近正餐前的一小時,麵包、點心不要吃。

另外,也可以提早開飯的時間。孩子並不喜歡「自己吃」那種被大家盯著看的感覺,大家「一起吃」,可減少孩子的不自在感。幼兒園就是一起吃飯的,我覺得這也必須融入親子家庭中。從這些簡單的步驟開始做,孩子吃飯的時間,就不會像打仗這麼痛苦了。

「吃得完」才是快樂吃飯的重點

而孩子到底要吃多少才會飽?媽咪們總是被埋怨,是不是因為沒有逼孩子吃,才會讓孩子這麼瘦?孩子到底要吃多少的迷思,依舊沒有解開。

對於五歲前的孩子,爸媽總是很難抓到孩子的食量;至於一至三歲的孩子,受限於語言和抽象感受還在發展,要知道孩子飽不飽,那就更難了,孩子常常頭一撇,說不吃就不吃,不然就是在餐椅上像隻毛毛蟲一樣動來動去不安分,讓餵飯變成十大最讓爸媽頭疼的育兒問題之一!

有一次,一位知名小兒科醫師、也是我的好朋友黃立心醫師,跟我聊到,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吃飯才對,對此我相當同意。這位超會做飯的醫師媽咪還說:「如果讓他們自己吃,他們都會只吃一點點就說『飽了』,但看看孩子吃的量,我通常會覺得非常不可思議,心中產生數萬個OS:這樣真的會飽嗎?」其實,這個秘密是:「孩子只要吃到不餓的感覺,他們就會說『飽了』。」

現在的孩子,很少有饑餓的感覺

這也讓我想到我先前到幼稚園演講後,留下來參觀的經驗。一堆中班左右的孩子,自己練習吃飯,又快又好,臉上充滿著該吃飯的表情,當場讓我跌破眼鏡。他們跟我們每天在家搞這些不肯好好吃的孩子,真是大相逕庭。難道就是要等到孩子上學,感受到團體的氣氛,才會學到「好好吃飯」這件事嗎?

等到我往前走近一看,發現每個人的碗裡,飯只有像雞蛋大小的一小球而已,肉菜魚都有,但份量都很少。我那時也才明白,原來這麼簡單的方法,而且「讓孩子吃得完」、「不用讓孩子吃到太飽」,才是飲食早期教育的超級重要原則!

此外,很多家長不敢讓孩子吃海鮮,原因是怕孩子過敏,如果是較小寶寶或剛換副食品階段,當然先不要試。但周歲後,二歲、三歲⋯⋯年紀漸長後,排除嚴重過敏外,如果依舊不讓孩子吃魚吃海鮮,可能不利於專注力發展。增加孩子專注有「五多三少」的均衡攝取原則,能幫助孩子發展好智力及好體力。

書籍簡介

教養的秘密:無效管教Out,科學育兒 In,兒童發展專家王宏哲的新世代教養術(隨書附贈【幸福教養療癒系】便條誌)
作者: 王宏哲
繪者: 瘋熊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7/02/21
語言:繁體中文

兒童發展醫學專家 王宏哲

育有兩子。天才領袖教育集團執行長、天才領袖親子網創辦人,國立陽明大學醫學院腦科學研究所博士班在職進修、碩士畢業、長庚大學醫學院畢業,台灣大學醫學院臨床講師,台北市社會局兒童發展顧問,各大保姆協會、幼稚園顧問。現為衛視中文台「一袋女王」節目常態來賓。「王宏哲教養育兒寶典」粉絲團高達30萬人。

著有《孩子的教養,你做對了嗎?》、《教孩子比IQ更重要的事》、《跟著王宏哲,早期教育so easy!》,皆為博客來網路書店教養暢銷書榜首。

◆天才領袖兒童發展中心官方網站:www.leaderkid.com.tw/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點心 專家 小孩吃飯 乖乖
閱多.閱好
閱多.閱好
出版社
展開箭頭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