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陣痛16小時,第一次看到寶寶不是「好可愛喔~」日本NHK的科學育兒術:母愛不是天生的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陣痛16小時,第一次看到寶寶不是「好可愛喔~」日本NHK的科學育兒術:母愛不是天生的

陣痛16小時,第一次看到寶寶不是「好可愛喔~」日本NHK的科學育兒術:母愛不是天生的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29410632
撰文者:NHK特別採訪小組
暖心讀冊 2017.11.14

我的第一次生產經驗,是在30歲的時候,在今日的日本,這是個不早也不晚的平均生產年齡。出生30年以來,我挑戰過無數的第一次,不斷積累經驗,出社會後也歷經了各種挫折,逐漸建立起「我」的存在。

當我成為母親,以為這會是自己人生中的短暫休息時光。

在那之前,我翻越過無數高山,跟那些經驗相比,「當媽媽」不算是什麼大挑戰,誰都能做到……現在回想起來,自己真是太低估這一切了。

廣告

在長達16個小時的陣痛後,我與我的孩子首度面對面。

「好可愛!」「真想抱緊你!」「怎麼能這麼令人疼愛!」

我一直深信自己會這麼想,沒想到我對寶寶說的第一句話卻是:「……好怪的臉。」

對於第一次見面的新生兒,我遲遲無法萌生這個嬰兒就是自己的小孩的感受,對於這個從自己的肚子裡出來的生物,我就只是一直看著。那是一種相當奇妙的心情。孩子呱呱落地了,我卻絲毫還不具備身為母親的能力、技術,甚至是心情。直到開始經歷真正的養育過程,我才深深地體會到:以往客觀想像的自己的「母親像」,和成為母親的自己,是完全不同的兩個人。

廣告

我不懂得如何抱好小孩,更別說餵奶方式了。

怎麼樣才能讓寶貝停止哭泣?要如何順利地哄睡?不是只要媽媽抱了就能安心嗎?為什麼還一直哭呢?

一切都是頭一遭,我只能不斷地摸索。

更奇怪的是,我會因為一些小事而感到沮喪,像個笨蛋一樣煩躁不堪,有時候會流淚,有時候會不安。

有一段時間,我像是被關在只有我跟小孩的世界裡,這股封閉感幾乎要讓我窒息,每天只能拚命尋找讓自己能夠喘息的方法。

就在這個時候,某天我收到了朋友的郵件,她和我在同時期當了媽媽。信裡寫著一句話:

「動物媽媽都能帶好小孩,真厲害啊!」

身為人類媽媽,當媽媽當得比動物媽媽還不如,她是這麼認為的。

我感到很震撼,同時,心中湧上了一股無法停止的自我懷疑。

人類媽媽,真的比動物媽媽還不如嗎?難道不是正因為是人類,才會如此掙扎嗎?

再怎麼說,動物嬰兒不會夜哭,因此也不需要哄睡。不用照顧新生兒包尿布,也不必製作副食品(因為製作動物節目的關係,我在產前就知道人類育兒與動物育兒的差別)。

但是為何人類媽媽會不斷地責備自己呢?話說回來,育兒,究竟為何會這麼辛苦?我們「進化」成必須「在痛苦中」育兒嗎?如果這些是必然的話,豈不是太沒道理了?

到底是為什麼、又為了什麼,媽媽們、我,要養育小孩?於是,我尋求答案的對象是「最新科學」。我想知道,以往多半在「經驗法則」下討論的育兒問題,能不能從進化、腦科學、內分泌學、動物行為學、發展心理學等「科學的眼光」來看,會不會改變大家對育兒這件事的看法呢?

從這項疑問為出發點,NHK在2016年1月製作了特別節目「媽媽拉警報:用最新科學解讀育兒問題!」接著三月又播放了續集「媽媽拉警報2:媽媽與『奶爸』 的最新科學!」

在播放後,節目收到了超乎預期的迴響,我深深感受到有多少媽媽為了育兒問題感到煩惱與掙扎。

「帶小孩好痛苦! 」媽媽們的吶喊,話說回來,每個媽媽都是這樣為育兒問題感到苦惱嗎?

也許有人會認為,覺得育兒痛苦或不快樂,是媽媽本人的問題,屬於很個人的問題,而且虐待嬰兒或陷入育兒憂鬱的媽媽只不過是特殊案例。

在企劃初期,我們首先做的是在NHK的會員網站「NHK網站俱樂部(NHK Net Club)」上進行問卷調查。針對撫養0~3歲嬰幼兒的媽媽,調查關於育兒的煩惱。作答者共有868位,而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某項問題的回答。

「妳曾經因為育兒感到不快樂或痛苦嗎?」

回答「從來不會」的媽媽僅占了約1成,有9成的媽媽都曾對育兒抱持負面的情感。同時,竟有2成多的媽媽回答「不快樂」、痛苦的頻率是「總是」或「經常」,而這些媽媽幾乎都勾選了「對於當母親沒有自信」和「不覺得小孩可愛」的項目。

日本人對於育兒出現負面情緒,其實從20年前的調查中就可以清楚看見了。

當時的日本總務廳於1995年進行了「兒童與家人」相關問題的國際比較調查,調查中發現,對於詢問「養育小孩的意義」的問題,回答「養育小孩很快樂」的養育者比例,相較於美國有67.8%、韓國有51.9%,日本僅有20.8%。而根據平成15年(西元2003年)版的厚生省勞動白皮書顯示,回答「和小孩在一起時經常感到煩躁」的母親,人數已經增加為20年前的3倍。

隨著兒童虐待諮詢件數的急增,媽媽的育兒焦慮也受到矚目,但在今時今日,我們無法說問題已經得到解決。

媽媽無法快樂育兒的原因,與「社會觀念」造成母親單獨肩負育兒重任,以及「社會環境」裡協助育兒的成員壓倒性地不足有關。

而現狀就是,即便育兒幾乎是「孤育」形成的社會問題,大眾依然認為這只是母親的問題。然而,當我成為了當事者,並以採訪者的身分了解情況後,切身感受到這是能動搖人類根本的重大問題。

那些「經驗法則」無法解決的問題

對於育兒的想法,因為時代與個人差異而有所不同,很難絕對地說什麼就是正確的。也因為如此,「經驗法則」成為一直以來最受信任的工具。

如何哄睡嬰兒、避免夜哭、副食品的時間表等,都可以透過書籍或網路資訊等,得知許多成功體驗,再從中摸索適合自己的方式。

但是,有些問題是用「經驗法則」絕對無法解決的。

「嬰兒的工作就是哭啊。」

「辛苦的只有現在啦。」

「每個媽媽都會有產後憂鬱。」

這些經驗者的語言,背後隱藏的訊息就是:「所以,現在妳就忍忍吧。」

經驗者都是這樣走過來的。但是,為何一定要忍受呢?這個問題已經變得像禁忌一般,媽媽們無法說出口。

對此,能夠戳破這一層禁忌的,就是「科學的角度」。

不是只是說「就忍一下」,對於「為什麼要忍耐呢?」若能理解真正的理由,相信在育兒的動力上也會產生巨大的變化。

現代媽媽在育兒上受的苦,還有一點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媽媽因為「自己的小孩卻不覺得可愛」感受到的痛苦。

實際上,在製作節目前的問卷調查中,我們得到許多類似的意見。

「小孩鬧脾氣的話,有時候,就算是自己的小孩也會感到憎恨。」

「有某些時候,我並不覺得小孩可愛,這樣的我是不是不是好媽媽?」

「只要是媽媽,就會覺得自己小孩可愛」,這種既定觀念把媽媽們逼到了絕境。研究指出,這種觀念也與今日幼兒虐待、拒絕育兒(child neglect)的案例增加有深切關係。

為什麼不覺得自己的孩子可愛?這能用科學來解釋嗎?

對於這個疑問,京都大學的松澤教授給了我們一道提示,那是在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院飼育的黑猩猩生產的影片。

在微暗的飼育所裡,正要迎接生產時刻的黑猩猩媽媽維持蹲姿,沒多久,她開始用手壓自己的臀部,小黑猩猩的頭跑出來了。下一秒,就看到黑猩猩媽媽粗魯地抓起剛跑出來的小猩猩頭部,把牠丟到地上。小黑猩猩滾在地上,身上還連著臍帶。看到這幅景象的黑猩猩媽媽發出表示怯懼的慘叫聲,逃到角落。滾在地上的小猩猩微微擺動著手腳,媽猩猩卻完全不靠近一步,一邊焦慮地在室內走動,一邊慘叫著……

第一次看到這支影片時,我無法理解發生了什麼事。

松澤教授如此解釋:

「黑猩猩媽媽還沒認知到從自己體內跑出來的,就是自己的小孩。她感覺有種噁心的東西跑出來了,很害怕。」

聽到這,我納悶著:

「媽媽認得自己的孩子不是理所當然的嗎?覺得很可愛也是理所當然。所謂母親的本能,不是就是刻在母體內的事物嗎?」

事實上,據說,京都大學靈長類研究院裡飼育的母黑猩猩,有一半跟這支影片裡的猩猩一樣,不認得自己的小孩且拒絕養育。有些不認得自己剛出生的孩子,有些看似認得,卻無法將孩子抱起來或餵奶,讓小黑猩猩就這樣死去。

因此,研究員必須不斷地代替母猩猩養育小猩猩,再將牠們放回猩群。

松澤教授一直在思考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因為在野生的黑猩猩裡,幾乎沒有媽媽拒絕養育小孩的情形。他的推理是:可能因為人工飼育下的黑猩猩,較少有機會看到或接觸到其他黑猩猩生產、育兒的情況。

「覺得自己孩子很可愛的心情,也就是所謂的母性,會不會母體原本並不具備,而是在(育兒)經驗中培養出來的呢?」

母性並非天性, 而是靠後天經驗養成

松澤教授對曾經放棄育兒的黑猩猩,採取了一項措施。

在她再次懷孕,生產前幾個月的期間,對她重複進行抱玩偶訓練,同時也不斷播放野生黑猩猩的育兒影像。教授認為,讓母猩猩經歷擬態性的育兒經驗,可能會讓她母性萌發,認出出生的小嬰兒就是自己的孩子。透明的實驗室裡,松澤教授與經歷過死產的Ai 面對面坐著。Ai 是能記住大量詞彙與算數的傳說中的天才黑猩猩。

松澤教授看著Ai 的臉,緩緩遞給她一個玩偶,一開始她完全不感興趣,但在同樣的動作被不斷的重覆後,她伸手接過了玩偶,但還是沒有抱著它。後來,她終於抱起來了,玩偶卻是上下顛倒的狀態,也就是小猩猩是頭下腳上的狀態。

「不是那樣!是這樣,這樣喔!」松澤教授用手勢和說話督促她,也耐心地持續訓練。終於……

「沒錯!做得很好!」

看到能把玩偶抱好的Ai,松澤教授看起來鬆了一口氣。

培養母性的訓練持續了一個月,終於到了Ai 生產的時刻。松澤教授的訓練,究竟能否展現成果呢?

Ai 在飼育所裡走來走去,她的臀部開始看到嬰兒的頭,Ai 輕輕地用手托著,呵護著要從臀部出來的嬰兒頭部,看起來像是認得自己的孩子,但還不能做此斷言。數十分鐘後,嬰兒全身都被擠出母體外,Ai 接住嬰兒的手勢緩慢但可靠,她將小嬰兒抱到胸前,確確實實地抱住,頭部的上下位置也正確。研究室裡歡聲雷動。

Ai 第一次抱起了自己的孩子。

這時,有研究員出聲了:「小嬰兒沒有呼吸!」

被抱著的黑猩猩嬰兒手腳癱軟無力,也沒有出聲。下一秒,Ai 做出了驚人的行動,她將嘴巴對著懷中的嬰兒嘴巴,親了牠。正確來說,是對著牠吹氣。接著,嬰兒發出微弱的聲音,開始呼吸了。

研究員們熱烈鼓掌,當時所生下的小嬰兒「Ayumu」後來平安長大,展現了高度智能與認知能力,與媽媽Ai 一起,以天才母女黑猩猩之姿受到矚目,現在也成為靈長類研究院猩群的老大。

這項實驗,證實了松澤教授「母性由後天經驗養成」的假設。也許有讀者會認為:

「會不會只是剛好?」

「人類也會一樣嗎?」

我們人類又是如何呢?其實,針對這個問題已經有研究做出確認。

由大阪醫科大學與福井大學的研究者組成的研究團隊,集合了沒有生產經驗的20到29歲女性,請參加者在三個月的期間內每周一次、一次兩個小時左右,在托兒所體驗照顧小孩。研究設計讓這群女性抱嬰兒、換尿布、餵食嬰兒,目的是調查沒有生產經驗的女性經過這樣的育兒體驗,大腦反應是否會有所變化。

在她們經過三個月育兒體驗後, 用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調查參加者看到嬰兒哭臉、聽到嬰兒哭聲時的腦部反應。

結果十分驚人。參加者在照顧嬰兒的體驗期過後,大腦對嬰兒哭聲或哭臉有反應的區塊增加。尤其是對嬰兒產生憐惜感的區塊、喚起擔心情感的區塊的反應都變強了。參與研究的大阪醫科大學佐佐木綾子教授表示:

「會覺得自己孩子可愛,也就是所謂的母性,原本並不存在女性腦內,這次研究顯示,是實際接觸到嬰兒、在育兒經驗當中開關啟動,才逐漸培養出來的。」

書籍簡介__新手媽媽的育兒療癒科學




作者:NHK特別採訪小組
出版社:不二家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NHK特別採訪小組

NHK(日本放送協會)《NHK專題報導》的製播團隊。三十年來在第一線以紀錄片形式報導日本在社會、經濟、環境、醫學等領域面臨的問題,致力於嚴格針砭時事,並提出根本的解決之道。

小林歐子
NHK科學・環境節目組 導播/3歲兒的媽

在30歲生下第一個小孩。以為與職場經驗相比,「當媽媽」會是人生中的休息時光,不算什麼大挑戰,隨即發現自己低估了一切。在書中自白自己當上母親後的模樣,和想像中自己當母親的模樣,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人。

進入NHK電視台後曾製播「達爾文來了!生物新傳說」等專題,致力於從科學角度探究「人類生活須面對的煩惱與問題」的真相。書中專題來自她生完第一個孩子、銷假上班後提的第一個企劃。

兼子將敏
NHK科學・環境節目組 總導播

沒有育兒經驗,但歷經此專題也長出媽媽腦。最初的企劃動機,是對於「育兒」活動可以如何科學化解讀的一股單純好奇心,但是在製作過程中,逐漸感受到這個議題對當今社會的重要性。進入NHK至今23年,擅長社會科學、心理等專題製作,曾製播「人體顯微大冒險」等專題。將許多來自編輯、主播等媽媽們的建議化為力量,推動此次專題製作。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科學 對嬰兒吹氣 第一次 寶寶 日本
暖心讀冊
暖心讀冊
出版社
展開箭頭

愛書人來讀冊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