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颱風路線預測圖 新聞不會告訴你的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颱風路線預測圖 新聞不會告訴你的事

撰文者:潘昌志
PanSci 泛科學網 2012.09.24

前陣子一篇新聞提到:「民眾根本無法理解颱風預測圖的意義。很多人看到紅圈圈和路線,以為颱風就是那麼大、就會這樣走。」

所以,到底預測圖該怎麼看呢? 

(圖一)

廣告

以氣象局的預測圖為例,早期傳統的預測路徑如圖一所示,會明確的告訴大家颱風將怎麼走、暴風半徑多大。但現今除了警報單,路徑潛勢多半會以機率來表示,見圖二。

(圖二)

我第一次看到這種時也覺得莫名奇妙,暴風半徑怎麼會大的那麼誇張? 

其實圖二中所指「本產品的意義」,是表示寫著未來可能移入的範圍,中心可能有70%會進入該區,至於7級暴風圈,則是用粉紅色框框表示,已經經過的路徑上會用不同顏色的線來表示強度,強度難以預測,所以也只能給大家過去的資訊以作參考。

廣告

所以問題來了,到底未來颱風會怎麼跑?

看看圖三,畫了幾個五顏六色的可能路徑,每一條都有可能,而黑色那條雖然跑到外面來,但是也不無可能,因為機率的意義比較接近:10次路徑有7次會掉在70%框,而另3次是亂跑,也就是說,我們經過資料收集與電腦運算的結果,還是有可能會有30%的機率會被颱風擺了一道。聽過「蝴蝶效應」嗎?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存在,而且隨時間會影響,一點點的變化都會放大數千數萬倍,這也是為什麼那個70%的路徑潛勢會越來越大的原因。

(圖三)

圖四告訴大家,未來120小時內中心位置的機率分布圖,也是另一種機率的統計方式,紅色的部分達80%,從這圖上可以了解颱風的威脅有多近。其實網頁上有不少說明文字或連結,然而這些在新聞上隻字未提!

(圖四)

常聽到新聞媒體說,路徑詭異、史無前例……等字眼,然而換個方向想,就是「從未有這個記錄的路徑」,如此而已。大自然的變化本來就存在許多不確定性,我們進行觀測、統計,期望找到一個規律,但遺憾的,規律常常是沒有100%的,自然界的探索還有待人類的努力。就圖面來說,氣象局提供的資訊,是符合科學精神的!

或許有人說:我不管什麼狗屁科學精神!我只想知道,颱風會不會來?

實際上沒有人能給你確切回答,像上次天秤颱風,或是造成大水災的納莉颱風(圖五),許多颱風可能突然因為某些因素突然轉變方向,所以最好的做法,就是「了解」風險有多少,再進行決策。防災單位的防救災準備、政府機關決定是否放假,必須要了解是否有風雨增強或減弱的可能,颱風接近,本來就是要做好準備,如果颱風沒來,也是萬幸不是嗎?至於突然間變化的氣候,造成有時緊急宣布放假,我想決策本身並不是問題所在,更多的案例,可以幫助人們去應對「不測風雲」。

(圖五)

經常看到引用日本美國的路徑圖,或者是引用CNN報導,我們習以為常的中度颱風,被CNN報的跟「怪獸」一樣,事實是:在美國,1000毫米的累積雨量可能是某些地區好幾年的數值(編按:台灣年平均降雨量約2500毫米),美國國家海洋大氣總署近期也不斷的宣導民眾要「高規格」看待劇烈天氣,以達減災效果;日本NHK更是因為早年災害訊息誤報而成立的電臺,對於防災更加重視。這些國家即便遇到這種變化多端的颱風路徑,仍然是謹慎以對、不敢輕忽,更不會有斥責預報不準的「異象」出現;我曾在311後的會議上問過NHK的記者,對於地震或氣象的誤報,該如何報導,NHK記者回答我,本來這類的預報或預警就有不確定性,他們的民眾也能理解這一點。

引用其它國家路徑圖並無不妥,但實際上不同的路徑是告訴我們「颱風難以預測」,而非「誰預測的比較準」,說實在的,災難當頭,「準」有意義嗎?如果因而責難氣象學者或從業人員,我想應該不會有人繼續這個吃力不討好的工作吧?或許這次颱風登陸機率不高,但這幾天是最接近的時候,偶爾還是關注一下吧!

PanSci泛科學網作者潘昌志授權刊登,原文在此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防災 雲圖 颱風假 氣象局
PanSci 泛科學網
PanSci 泛科學網
PanSci 泛科學網
展開箭頭

PanSci泛科學網由台灣數位文化協會(ADCT)成立,邀請台灣科學研究者、教育者、愛好者、以及所有受科學影響的人們,共同暢談科學,將高深龐雜的科學發展重新放置回台灣公共論壇中,並且用理性思考社會議題中的科學面向。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