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小孩幫忙做家事,並不想被獎賞!兒童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教出會主動做家事的孩子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小孩幫忙做家事,並不想被獎賞!兒童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教出會主動做家事的孩子

小孩幫忙做家事,並不想被獎賞!兒童心理學家教你:如何教出會主動做家事的孩子
撰文者:珍西‧唐恩
閱多.閱好 2017.10.17

現代的爸媽因為許多理由而不要求孩子:最常見的就是因為自己工作時間太長而感到愧疚,或是不願意在孩子已經爆滿的時間表上再添一筆。有些則是希望孩子多花點時間追尋他們的「興趣」。其他的是寧可將這種麻煩的家事外包處理,但如果你花錢請人整理家裡,孩子看到爸媽都不想做的樣子,他還會想做嗎?

「受到悉心照顧」和「嬌生慣養毫無做事能力」是有差別的。我沒有用金錢或帶她去親子餐廳來賄賂女兒,但我交付給她的任務確實不多,執行也不夠力。我得提醒她,她才會幫忙整理餐桌,或是放任她在剛烘乾還溫熱的衣服堆裡打滾,而不是督促她趕快把衣服收好。

但我不好意思說,沒讓她做難度較高的家務,背後的真正原因是我沒有耐性去教她,更別說去提醒她做了。

廣告

最棒的「小幫手」

布朗大學醫學院心理疾病與人類行為副教授理察.藍迪(Richard Rende)說,有一堆的研究顯示,做家務可以幫助孩子成長,更有證明它也能預測孩子未來的成功與否。這是為了培養出能在生活和職場上成功的孩子,而不只是為了申請學院用而已。他們會發展出同理心,因為知道別人可能需要幫助。他們會學到要勤勉工作,以及在人生中做「苦差事」的重要性。不願意動手做枯燥體力活的孩子,是無法瞬間就跳到金字塔頂端的。年輕人是無法從嬌生慣養中得到任何好處的,這樣說就夠了。

奧斯丁大學兒童心理學家卡爾.皮卡哈特建議我,把家事看成是家庭成員的入會標準。你可以向孩子說明「要維持一個家需要很多努力,爸比在努力、媽媽也在努力,你也可以努力,為我們家帶來重要的貢獻」當他們幫忙時,妳要立刻說「謝謝,你幫了很大的一個忙。」

發展研究顯示年幼的孩童天生就有幫忙的能力,藍迪說:「把東西弄掉了,他們會撿起來。搆不到的東西,他們會幫你拿。」但有趣的是,如果大人獎勵他們,這個行為很快地會消失。「他們並不想被獎賞,」他說。「外來的獎賞會抵消他們從內在得到的報酬。」使用的語言也很重要:藍迪和其他研究員說誇讚他們是「最棒的小幫手」,而非謝謝他們的「幫忙」,會是比較有效的表揚方式。「在你的孩子面前故意弄掉一只襪子,看他會不會不用你開口就幫忙撿起來,無時無刻以『你是個好幫手』來強化這個概念。」

廣告

他說。「將孩子教養成為一名『幫手』並接受他不完美的『產品』,妳的孩子比洗衣服來的重要多了。」

而確保這樣的行為能持續下去的關鍵,在於使用「我們」這個詞來強調家事是需要合作努力的,「我們需要完成這件事」或「我們來打掃客廳」。「那會傳達我們一起幫助彼此的訊息。」藍迪說。「了解這個『我們』而非『我』的心態對大家都有益。具有『我們』概念的孩子會培養出理解大團體的利益,不用人說便主動投入,能幫助解決問題或是單純地把事情做好,做事也會更快更積極,因為他不是只為自己而做。」

  在孩子上小學前就慢慢教導他們這些人生功課是很理想的,因為這時期的孩子最容易被洗腦:他們接受父母「我們一家人互助合作」的公告。我家許多聽起來很正式的「家規」,其實是席薇三、四歲時,我匆忙之間擬訂的。我只需用官方宣告聲調,它就立刻變成聖經教條。好懷念她過去那段好哄騙的日子,在我慈愛的獨裁下,當我宣布玩具店週末不開,還有太陽下山後iPad就休息,她真的深信不疑。

幫忙家事,男孩女孩都一樣

除了家務上強調「我們」而不是「我」之外,藍迪說父母應該克制自己不要成天抱怨。「孩子還小時不會覺得家事討人厭,是我們抱怨教會他們這麼想的。」他說。大人可能會對洗車抱怨連連,但對一個四歲的小孩來說,提著水桶和海綿把水潑來潑去,那只是在玩耍罷了。

根據明尼蘇達大學的馬蒂.羅斯曼(MartyRossmann)說,一旦家事融入孩子的日常,其影響甚至會延續幾十年。她發現孩子從3到4歲開始積極幫忙家務,會直接影響到未來是否能成為一名適應力強的成年人。

羅斯曼追蹤一些孩童的人生四個階段,以20歲中期作為結尾,她彙整了這些資料研究。那些從三到四歲就開始做家事的人,比較有可能會與家人朋友形成緊密的關係,能自給自足以及能達成學業上和早期專業上的成功。  

伊迪.韋納(Edie Weiner),一名領導紐約顧問集團韋納.埃德里奇.布朗有限公司(Weiner, Edrich, Brown Inc.)的未來學家,專門為公司企業規劃未來策略,她認為我們正從一個「有和沒有」跨越到「能或不能」的世界。她說,做家事很重要,因為在未來的幾年裡,工作上的成功不再是看你認識誰或上哪所學校。相反地,會以你的能力為準繩,尤其是應變、學習新技巧和成長的能力。

所以我「充實」女兒的熱誠其實是一種錯誤。她現在會下西洋棋、游完一趟社區泳池,但卻不知道怎麼執行能讓她自立的基本生活技巧。我以為幫孩子整理房間是給她方便,但我真正給的,卻是她還沒有能力自理的訊息。沒有人想教出一個烹飪技巧僅限於微波食物的孩子。也沒有人希望自己的孩子離家念書時,卻不會基本的洗衣。我朋友18歲的孩子告訴我,她的室友很認真地問她,到底哪一台是洗衣機,哪一台是烘衣機?

引發孩子家事動力的8個祕訣

1.停止孩子忽略你

紐約心理學家蘿拉.馬克罕告訴我,有一個可能的理由,能解釋為什麼當我叫席薇整理房間時,她卻繼續黏在椅子上。她解釋,孩童的前額葉皮質尚未發展完全,而這一區負責管理所謂「執行功能」的指令,如注意力、決策能力和自我控制。

「小孩子的邏輯思考不像成人,他們還在發展如何從自己想要的轉移到你想要的能力。」她說。「因此,當她在玩耍時卻得暫停和妳一起出門採買,她會很煩躁。」馬克罕建議,幫助孩子轉移的最佳方式是以同理的角度溝通「聽著,我知道妳正讀得入迷」。並建議肢體接觸,摸摸孩子的肩膀和看著她的眼睛(這技巧在我們家特別有效)。然後,讓你的請求聽起來具合作性。「妳可以說『我們得去買東西因為家裡需要補充食物,打開冰箱時就會有喜歡的優格在裡面,多棒。』給她一個想要合作的機會。」馬克罕說。而當席薇合作時,她的大腦也因此得到激發。「每一次席薇決定妳們倆的關係優先她自己的慾望時,她也鍛鍊了腦部執行自律的能力。」

2.敘述你所見的或問題本身

我最喜歡的一本親子教養書《怎麼說,孩子會聽 vs. 如何聽,孩子願意說》的作者阿黛爾.法柏 (Adele Faber) 和伊蓮.馬茲麗許 (Elaine Mazlish),她們說要單純地敘述問題給孩子,讓他們決定怎麼做。不要說「如果我得再說一次去把濕毛巾掛好,我就要開罰了」,相反地,妳可以試試「親愛的,我床上有條濕毛巾。」我和法柏的電話訪談很長也很具啟發性,她告訴我,客觀的資訊對孩子來說比較好理解,單純敘述事件的狀況能鼓勵孩子合作和解決問題。 敘述完問題之後,用中立、不帶控訴性的語言告訴孩子,這樣的行為給妳什麼感受,「我不喜歡睡在濕濕的床上。」這樣做能激發她的同理心。「孩子有權聽取父母誠實的感受。」法柏說。

3.具體明確的要求

在《寶寶不哭睡眠法寶》(The No-Cry Discipline Solution)一書中,作者伊莉莎白.潘特利(Elizabeth Pantley)說以「妳會不會?妳能不能?妳可不可以?」等問句開頭的句子,會讓孩子覺得服從是一種選項,在請求的句尾加上「好嗎?」也一樣。相反地,潘特利建議父母要直接、簡明扼要「請把睡衣放進抽屜,請把積木放回玩具箱後關燈。」我交代她爸爸事情時也一樣,我認為應該要一致。

4.用單字的指令

這是法柏和馬茲麗許提供的最能改變一生的建議。試想:你小時候有多痛恨人家對你講道,還有人家一講道時,你的心是如何快速地飄走?你的孩子不是一樣嗎?避免迂迴的敘述、空虛的威脅或訓示責任的重要,相反地,使用單字會得到更大的效果:功課、牙刷、背包。指著在門口等著出門尿尿的小狗,精簡地說狗。這樣就夠了。「單字對父母來說很好用,」法柏告訴我。「妳在冷靜的時候、有點惱怒的時候或氣瘋的時候都可以使用。會有糟糕的結果嗎?難道妳的孩子十年後會躺在心理醫師的沙發上,告訴醫師「媽媽對我大吼狗』?」

5.一起動手,即使要做到天長地久

孩子沒法從家事裡體悟價值,除非是和妳一起做,所以把家事當成聯繫感情的機會。「你的目標不是在把事情做完,而是在塑造一個能從中得到樂趣的孩子。」她說。「如果妳把家事變得有趣、有貢獻和能表揚長處『哇,妳把浴室鏡子擦得真亮,妳是怎麼辦到的?』孩子會想『我真的很會擦鏡子。』」雖然前二十次妳得和她一起擦,但某個時間後,她會自己把它擦得亮晶晶的

6.別急著把地板重吸一次

「孩子看到你衝過來糾正他們剛做好的事,會覺得很氣餒。」我的朋友阿迪蒂這麼說。「此外,這也等於告訴他們反正媽媽會收拾殘局。」相反地,捨棄完美主義,不要為了追求「最佳」決定而作繭自縛。凡事不用到達四星旅館的標準。

7.給他們選擇的機會

潘特利說,給孩子選擇的機會可以避免爭執,如:你想要洗碗還是掃地?如果你的小孩很精,提出第三個選項,例如「我想看電視。」告訴她這不在選項內,並再重複一次。如果他還是不肯,就由你挑。越臭的工作越好,如清理貓砂、刷馬桶,這樣下一次他就知道要快速做決定。

8.將家事與零用錢制度分開

作家丹尼爾.品克 (Daniel Pink) 在寫創銷書《動機, 單純的力量》之前,這位三個孩子的父親覺得以零用錢作為家事的獎賞非常合理。但閱讀了大量關於動機的研究後,他改變了心意。他說,將金錢與完成家事連結在一起,會把零用錢變成一項「如果∼才有」的獎賞。這給了孩子們一個訊息,沒有報酬的話,沒有一個有自尊心的孩子會願意去倒垃圾。

他立刻將自家的零用錢和家事分開。「我們家的確提供還算優渥的零用錢,一週有幾美金。」他告訴我。「我們並沒特意給每個孩子指定工作,如伊萊莎妳來負責餐桌,我們很清楚地表明家裡的每一分子都應該幫忙家事。而神奇的是,每個人都做到了。」品克辯稱孩子做家事的理由,是基於家人間相互的義務。「我載女兒上舞蹈課不會收錢。當週二墨西哥夾餅日沒碗盤可用時,她也不應該期待整理洗碗機會得到任何報酬。」他說,零用錢在教導孩子如何管理小額金錢上是很有用的。「但將零用錢和家事結合,是典型的一加一不等於二,兩件好事在一起,好處不增反減。」馬克罕同意這樣的說法。「我記得六歲時,我很想買一隻塑膠小馬。」她說。「我用做家事去賺了零用錢,等我存到購買小馬的金額時,我就不幹了。我不懂除了賺錢,做家事還有什麼意義。」

因此,我再次召開家庭會議,雖說只有三個人感覺很怪。並解釋在我們家,大家都要幫忙。我把準備好的家事表拿出來,為席薇示範每日和每週的工作,讓她清楚知道自己該怎麼做(如果她知道怎麼從我的手機下載俄羅斯方塊,她一定很會刷洗浴室洗臉槽)。

現在她會做分內的家事。但做得完美嗎?沒有。她每週都會完成所有任務嗎?未必。但她會做。

書籍簡介

我如何忍住不踹孩子的爸:不要在該溝通時選擇暴走,專治老公耍廢、耳背、扯後腿的溝通與話術
HOW NOT TO HATE YOUR HUSBAND AFTER KIDS
作者: 珍西‧唐恩
原文作者: JANCEE DUNN
譯者: 林怡君
出版社:三采
出版日期:2017/09/01

珍西‧唐恩

1989-2003年間為《滾石雜誌》的記者 ,同時也為紐約時報、Vogue、Parents、GQ、O,The Oprah Magazine等媒體撰稿。出身自紐澤西,作品包含《辛蒂.羅波:回憶錄》(Cyndi Lauper: A Memoir)及兒童書籍。其著作《為何我媽媽會有刺青》曾入選美國瑟伯幽默文學獎(Thurber Prize for American Humor)。目前與丈夫和女兒定居紐約布魯克林區。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家教 兒童 小孩 心理學家
閱多.閱好
閱多.閱好
出版社
展開箭頭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