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oBike占用機車格惹民怨》2大原因,看中國超夯「共享單車」在台灣為何會失敗?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oBike占用機車格惹民怨》2大原因,看中國超夯「共享單車」在台灣為何會失敗?

oBike占用機車格惹民怨》2大原因,看中國超夯「共享單車」在台灣為何會失敗?
圖片來源:oBike官網
撰文者:Roy Chen 陳君閎
獨立觀點 2017.07.11

「無樁式共享自行車」的oBike服務,在車輛大量投放至新北市後,引發違規停車、占用機車停車位、自行車架的爭議。根據中央社報導,台灣奧致網絡公司聲明投放在合法區域,有民眾投訴將會在一小時內排除,但新北市府強行公告將合法投放變成違規,單車遭移,公司將依法提訴願。

共享單車的應用在中國、美國及歐洲等單車大國在近年已有長足發展,其中又以中國的共享單車發展最火熱。共享單車在中國主要一線城市發展最盛,主要歸功於城市的公共交通建設規劃趕不上都會人士生活的實際需求。

之前在上海生活的時候常常會覺得,共享單車真的能解決我每天上班或者是到某些地方晃晃的通勤問題,因為我所居住的地方其實離我所工作的張江高科園區辦公室不遠,但要前往地鐵站的路上公車卻很不方便,短短一條路常堵車延誤很多時間,也經常碰到擠不上公車的窘境。

此外,地鐵站下來之後到辦公室的路程竟然沒有公車,也沒有像YouBike那種公共自行車,所以幾乎都用走的,一走就是15分鐘。這種例子顯示,在中國的一、二線城市,有無數的白領存在通勤最後一哩路不易抵達的痛點,所以滴滴打車、共享單車才能這麼受到都會人士的愛戴,其中又以共享單車是最低成本解決此問題的交通工具。

廣告

圖片來源:作者提供

台灣是適合無樁式共享單車的新興拓點市場?

就在中國無樁共享單車品牌mobike、ofo等不斷獲得更大的融資、甚至要拓展國際市場的同時,共享單車所產生的問題仍然待解。

共享單車先行者mobike和ofo一直以來面臨單車被盜、損毀、佔為己有以及亂停等亂象,新進市場的後進者除了須面對同樣問題以外,在未獲得能比擬mobike和ofo的龐大資本條件下,做不出差異性就會很容易因為虧損問題競爭不過市場巨頭而被淘汰。

廣告

我猜也許是因為這樣的原因,新加坡的共享單車品牌o-bike就嘗試相對其他中國本地共享單車新品牌不一樣的路線,在拓展大中華區市場時,首先進入台灣市場營運,畢竟台灣市場在無樁式共享單車應用上還屬於藍海,且根據YouBike營運下來的情況來看,在台灣公共單車被破壞、偷竊的機率相對來說很低,公司存活的機會比較高。

但是,也因為台灣人的生活習慣與社會、政策法規有其獨特性,台灣市場其實跟中國大陸市場差異很大,o-bike在台灣營運將有其他更多問題要克服。

首先,以台北市為例,即便大眾運輸工具已經相當方便,有很大多數的台灣人仍保有機車作為重要的代步工具,所以大台北生活圈仍然規劃了相當多的機車專用停車格,這和上海很不一樣。

中國的許多城市都很少有機車專用停車格的規劃,很多城市甚至限制不准騎機車,但人行道普遍都還算蠻寬的,上面有很多區域可以隨意停自行車及電瓶車。但在台灣,機車或自行車隨意停在同等區域都可能會收到罰單,許多街區仍是騎樓建築,很多熱鬧的地點,機車族光是找可以停機車的車位就很累了。

因此,o-bike若是一下子大量投入單車到台北就會出現排擠效應,因為一直以來單車就不是台北人主要會用到的通勤工具(台北人大多數買單車來騎主要目的是休閒運動而非通勤,很多人單車會拿回家停,折疊車非常盛行),單車停車位規劃不多,機車停車位本來又已相當競爭了,o-bike停到機車本來可以停車的地方,對一般的台北市民來說難以容忍,許多市民已對o-bike相當反感。

再者,台北的公共單車youbike(有樁式)其實這麼多年以來發展得很好,消費者滿意度很高,跟中國大陸絕大多數城市內地方政府設置的有樁式公共單車有不小的差別。

o-bike踩進台灣,在台北這塊區域雖然是無樁式共享單車的首位先行者,卻很難期待可以如ofo的猛烈發展,關鍵就在於o-bike單車本身看起來和youbike就有等級上的差異,絕大多數o-bike使用者之前都騎過youbike,實際騎乘也有很深刻的體會,畢竟民間業者做共享單車服務,營運成本跟風險都相當高昂,單車的製造成本不可能像youbike那樣高,使用體驗很難期待能有多好

youbike單車用料實在、騎乘舒適,具有3段式變速功能,又搭載發電式花鼓讓騎乘時前後燈恆亮,不用擔心電池電力問題,既保障安全也省去維護成本,不但解決大台北地區很多地方仍有捷運或公車最後一哩路接駁的問題、省去了單車的停車及保養問題,更順帶滿足了民眾假日騎單車運動的需求。

反觀中國大陸的有樁式公共單車不但站點不夠密集,普遍也不具上述的所有功能及優點,吸引力欠佳,所以民間的無樁式共享單車補上了這個缺口,得以迅猛發展,中國官方也樂見民間公司補上這個市場讓其野蠻生長,待生長到一定程度之後再以法律狠狠地整治割草。

然而在台灣市場,O-bike相比youbike幾乎只有隨意停車的優點。台灣的都會城市其實都很小,youbike站又仍持續拓點越來越密集,o-bike帶來的方便性誘因可能還比不上其製造的城市管理衝突問題,o-bike的優勢在台北公共單車出行市場相對來說變得較為薄弱。

台灣共享單車市場新的解決方案V bikes?

如果o-bike在台灣市場衍伸如此多的問題,而在可預期的好幾年之內,民眾騎機車(或電動機車)的出行需求習慣又難以改變,或許o-bike就會改變經營策略,減少單車投放量、增加限制或者直接退出台灣市場。

既然o-bike進入台灣市場後造成了這麼多問題,台灣市場是否不適合新興共享單車品牌經營?或許來自美國達拉斯的共享單車V bikes會是新的解答。

美國共享單車品牌V bikes於今年7月在台灣宜蘭投放,配合當地休閒農場,主要作為觀光休閒使用。然而更多地瞭解V bikes的共享模式與規格後,猜測其後續目標應是要進入大台北及其他都會地區營運,但是關鍵在於V bikes是否避開o-bike的排擠效應問題。

V bikes特點

1.V bikes車身乍看之下像極了mobike,本身即內建GPS系統,於後車輪轂設置發電裝置,應該可以供給GPS、智慧車鎖及前燈的電力。內建的GPS系統對於車輛的管控與消費者騎乘的數據分析會有很大的幫助,應可以有比較多的手段規範停車問題。

根據V bikes的露出新聞消息來看,V bikes有注意到停車與市容影響的問題,所以尚不敢貿然大量投入台灣市場,應該會花很多時間跟地方政府溝通(現光是在宜蘭就跟縣政府花很多時間溝通了),可能會要設置專有的停車位,也可能會要在技術或營運模式上避免亂停車的規範(比方說停在該停的地方提供獎勵,或GPS判定在不該停的地點無法鎖車),就待V bikes團隊如何提出更佳方案,才能在進入市場後讓品牌獲得良好的迴響。

2.V bikes 在維護上做了一些努力,輪胎和mobike一樣採用實心胎,降低輪胎爆胎或沒氣的狀況及維護成本,提高使用者體驗,在此點上比YouBike有競爭力。另外解鎖車方式不用QR code掃描而採NFC那種近場感應的方式,更安全且比較不怕被破壞,再加上鍊條不外露設計,都能提升使用體驗,雖然每台單車的成本比o-bike高很多,但可以減少許多維護的成本及風險,走的比較是mobike路線,成功機率還是會比較高。

3.V bikes可在App上遠程預約單車,不但尋車更精準,且更有消費者通勤規劃時間的保障性,倒是解決了許多YouBike使用者很多時候要借車,但到YouBike站時卻發現剛好車都被借完的問題。此外,V bikes還提供臨時停車方案,短時間內臨時停車時可以暫時上鎖,不會被人借走,照顧到了許多都會人的需求。

台灣的共享單車展望

共享單車在台灣都會區是不容易經營的,既有的有樁式公共單車youbike其實是新興共享單車市場進入者須面對的強大對手,如果沒有強有力的管理配套措施,中國大陸的共享單車模式在大台北地區是行不通的。

O-bike在還沒解決市民通勤的痛點之前,就自行產生了讓市民很痛的“痛點”,往後的經營危機四伏,而V bikes要成為新的市場挑戰者,就要設法提出更強的管理解決方案,適當地將產品服務插入已經相當擁擠的台灣都會交通網路空間中。

其實台灣不是不能發展共享單車,只是在規範的層面要花很大的苦心,才能達到方便又不隨便的境界。這很困難,因為台灣和中國大陸那種野蠻生長的市場不一樣,很多創新看似可以提供很大的方便性,但卻不適用於台灣人本來就已相當方便而覺得舒適的既有生活方式,所以,共享單車在台灣需要小步推廣,再利用物聯網科技做規範管理,不能急躁。

作者簡介_Roy Chen 陳君閎

台北人,熱衷於欣賞生活中動與靜的美。熱愛設計、品質家居生活、Vintage老件及遊歷人生。行跡遍及歐洲多國及中國大陸多個省市,做過活動產業、電動車鋰電池行業Marketing,並曾旅居上海擔任互聯網公司行銷職,推動品牌行銷。

※本文獲作者授權轉載,原文:共享單車的發展問題與V-BIKES進入台灣市場的解決方案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o-bike obike 中國 o bike 台灣 共享單車 o bike obike 台灣 oBike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