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被性侵,要告訴未來的伴侶嗎?自慰被媽媽看到怎麼辦?輔導老師教你怎麼跟孩子談「性」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被性侵,要告訴未來的伴侶嗎?自慰被媽媽看到怎麼辦?輔導老師教你怎麼跟孩子談「性」

被性侵,要告訴未來的伴侶嗎?自慰被媽媽看到怎麼辦?輔導老師教你怎麼跟孩子談「性」
Dreamstime
撰文者:黃俐雅

性這件事情是本能,當性慾來的時候,不是我們說不要就不要;比方說一旦你開始打嗝,很難說一二三停。性也是這樣,這是一個本能,很多的爸爸媽媽也許會擔心小孩懷孕、性病,但再怎擔心,我們應該依靠的不是恐嚇、威脅,而是好的教育,因為只有小孩理解自己的身體,才會尊重、照顧自已跟別人。

〔編按:人本南部辦公室工作委員俐雅,從她多年與孩子、家長一起工作的經驗中,挑出幾個問題,透過直播,與大家分享「爸媽可以怎麼辦?」。本文是其中一次直播的文字整理,影片可在此觀賞:https://goo.gl/D0g7HX

關於談情說愛這件事情,如果只有一方喜歡另外一方,那是愛慕、是單戀;要不要告白,就是自己的選擇了。

廣告

如果我們被別人喜歡,也許對方也會追求我們;我們要知道的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追求別人,也都有權利拒絕別人。不過在拒絕的時候,我們要知道,不要辜負別人欣賞我們的那份高貴,當然也不能踐踏別人的人格。說起談戀愛,也許大人擔心的是:這樣就會影響成績啊、學業啊,不過就算小孩讀到研究所了,大人說:「你明天開始可以談戀愛。」,小孩就會有戀愛可以談嗎?戀愛是在對的時空,兩顆靈魂互有悸動的過程,所以是可遇不可求的機緣。

小孩真的朝思暮想,我們不是叫他不要想,這樣他更會胡思亂想。是跟他說,那你就專心地想,沒關係;想了之後,也許用一個小時專心在你的作業、課業上,這樣他反而比較可以跟那個狀態互動。或者鼓勵他創作一些新詩啊、文章啊、編個歌,或者一些作品;這都會展現戀愛時特有的創意,因為不在戀愛的時候,這些感覺會不一樣的。

►在感情上,讓孩子養成獨立的能力

我們要知道有情人未必成為眷屬。當我們是被拒絕的一方,也許會質疑:你當初喜歡我都是騙我的;其實當初對方愛我們是真實的愛我們,但是情感是會流動的,也代表著會變動,在這個當下被拒絕的,也許我們會有很大的失落,但我們不要傷害自己跟別人。這樣想好了-如果我今天愛上了B,而愛我的、想跟我談戀愛的A,強迫我一定要愛他,請問,我會願意嗎?或者A覺得這是他愛我的表現,那他就更難過了,有些人甚至會殉情。這樣想吧-如果今天被我拒絕的人為我自殺,消息傳來我這裡,我真的會感動嗎?應該不是吧。換個角度,我們還可以想一個畫面:當你從高樓一躍而下的時候,也許你想要為他殉情的人,正跟別人快樂的喝咖啡,這樣想會不會比較有現實感呢?

廣告

話說回來,就算有情人都能成為眷屬,每個人也都要練習獨立的能力。因為不管有沒有人愛我們、我們有沒有愛的對象,總有一天有一個人會早走;所以就算我們沒有戀愛可以談,跟自己好好談戀愛,享受自已的人生,你的人生同樣是很甜蜜蜜的。

►開放地跟小孩談,造就身體的好主人

關於青春期這個名詞,在我阿公那個年代是還沒有出現的,雖然從有人類就有青春期,但是我阿公在16歲就結婚了;而現在的青春期小孩,大多數時間是在學校,可是不會因此賀爾蒙分泌就延遲,所以學會怎麼跟自己的賀爾蒙互動、跳舞也是很重要的學分。

曾經有老師問我,學生問:「老師,關於A片這件事,你怎麼看?」他該怎麼回應?我跟老師說:「這很好啊,什麼都可以談。」比方我們跟他說,A片存在的目的,就是讓看或聽的人有性的反應,有反應是正常的,不過更重要的是,我們要理解,這個刺激我們的A片,可能讓演員塗局部麻醉劑,或者拍片拍了兩三天剪接成五分鐘,其實是造假的。有些小孩看了以為自己早洩、陽痿,因為A片的主角好像各種姿勢都可以、都很持久;那我們就跟小孩說,只要你會勃起,就是健康正常的,萬一不能勃起,也可以找泌尿科。另外,A片裡並沒有人與人之間真實的情感交流、尊重,甚至會傳遞錯誤的消息。像有個國中生,就是看了A片,性侵了別人,法官問他原因,他說因為A片裡女生說不要就是要;這就是錯誤的。

透過這樣開放地跟小孩談,我們就建立了他比較上游的、自主性的思考,他就成為身體這個工具的好主人。

►曾經有小孩這樣問我…

再比如,曾經有個小孩問我:「我自慰的時候被媽媽看到怎麼辦?」我說:「被媽媽看到已經來不及了。不過如果是你在自慰,媽媽沒有敲門就進去,那媽媽要學習。如果是你家的環境,沒讓你有一個獨立的空間,那可以爭取;就跟媽媽說沒有房間,起碼要有一個布簾啊!」因為總不能讓一個青春期的小孩,無所遁逃於天地之間,何況自慰這件事情是健康的,是探索自己;我們身體是一張旅遊地圖,除了探索自己,也是回應自己,有性衝動的、需求時候的方法,只要不傷害自己,注意衛生、不感染,還有注意尊重自己跟別人的隱私就好了。

也有一個小孩傳紙條問過我:「如果被性侵了,將來要不要告訴我的伴侶?如果沒有告訴他,是不是不誠實?」我告訴他,這不是誠實的問題,而是每個人的隱私,由你決定要不要講;更重要的是,對方的人格成熟度夠嗎?還有我們社會的文明開展到哪裡?像現在,還是有某些地區,女生被性侵了會被處死刑;有些地方,為了不要讓女生有高潮的經驗,還要割陰蒂。所以這是整體人類進步的過程都要學習的。

我也遇過參加完我們森林育活動的小孩說:「既然我是我身體的主人,我愛給誰看、愛跟誰在一起是我的人權,不是嗎?為什麼要管我在營隊跟誰在一起?」這樣也對啦,可是我跟他說:「你爸爸媽媽繳費,把你交託給我們,我們對你爸爸媽媽有責任啊。還有,我們國家法律為了保障未成年者,有一個性行為的年齡門檻。然後呢,也許你長大以後,會懊惱。」其實更更重要是:性這件事情是本能,當性慾來的時候,不是我們說不要就不要;比方說一旦你開始打嗝,很難說一二三停。性也是這樣,這是一個本能,很多的爸爸媽媽也許會擔心小孩懷孕、性病,但再怎擔心,我們應該依靠的不是恐嚇、威脅,而是好的教育,因為只有小孩理解自己的身體,才會尊重、照顧自已跟別人。

重要的性器官,不在於乳房、陰莖或陰道,而在於情感跟頭腦。性是一個我們誠實表達自己、引導對方,以及我們理解對方、回應對方,互相學習的旅途。我們只能說沒有一對性伴侶的性行為是同樣的,每個人、每一對伴侶都有他們專屬的創意過程跟學習。

►網友提問一:請問俐雅,對於學生在學校廁所生下小孩看法如何?

答: 學生在學校的廁所生下小孩,不敢跟學校講,我覺得其中一個重要的問題是代表學校並沒有好好落實性侵害犯罪防治法。

各位可以去搜尋這法條,它規定從小一到國三,每學年要提供小孩四小時的相關課程。具體地說,要讓小孩理解自己的生理、理解懷孕、理解防範性侵以及被性侵了怎麼辦。那如果我已經有月經後,不管是發生意願或非意願的性行為,哪些徵兆代表我懷孕了?

學生在廁所生下小孩,就說明她並沒有這些知識,那就是學校沒有落實該給他們的教育,這是身為教育者的失職,尤其是校長。那我們家長也該要求,依法落實性教育,我甚至想如果這樣,是不是該請監察院調查彈劾一下?

►網友提問二:對於男性做女性打扮,妳有什麼樣的看法呢?

答: 我覺得人要做什麼打扮,那是每個人的基本人權。我又沒有殺人放火,所以關起門來要怎麼打扮,那是我人生的選擇,也是我享受的過程。唯一要比較在乎的是,你要有心理準備,出了家門,別人用異樣的眼光看你;這時你知道這是你的人權,是別人需要學習新的眼光。

我並不覺得這有什麼不對。

►網友提問三:如果孩子碰到不想分手的恐怖情人,該怎麼辦?

答: 恐怖情人,要漸進性的處理。應該說,我們要分手可以,就是讓時間稀釋對方那種濃烈。還有,要肯定他曾經對我們的好,再來具體的說明我們當下為什麼要分手。記住:不踐踏他,肯定對方的高貴,也不踐踏他的人權,必要的時候一定要跟旁邊的大人求助。

有一個我自己可以提供的經驗。不是我遇過,是想過這件事,也協助處理過的經驗。預想在一個時空裡面,只有你跟他的時候,而他就是要讓你選擇要不要跟我;這時你意識到說,如果拒絕可能會有生命的危險,我覺得這已經不是誠不誠實的問題,是要保命,也是為了幫忙他,我們先延緩這件事。比如說:「對啊,我其實知道你愛我,我也並沒有不愛你啊。」我覺得這是有效的危機處理。有些情況,你發現可能會受傷,但常常轉一個彎,只要有一個轉彎,就是有效的危機處理了。

書籍簡介__雞婆的力量

書名:雞婆的力量:一介歐巴桑 × 十八年校園申訴案的心情軌跡
作者:黃俐雅
出版社: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
出版日期:2017年2月16日 

黃俐雅

生長在跟大自然很親密的屏東鄉村。
她媽媽曾在她五十三歲時說她:「脾氣很好,像柔水,隨便你唸或罵,但最不聽話」!
當過護校老師。
現任人本教育基金會工作委員。

《雞婆的力量》將顛覆您對於校園、教室、教師令人安心的印象,直接帶您觀看另一面我們從未想像過的樣貌。
  
人與人的差別究竟有多大?
  
就聰明才智來說,或許大家沒太大差別。但如果就人的心究竟有沒有溫度來看,那可就天差地遠!而且絕對與身分、年齡、地位無關。
  
本書搜羅人本教育基金會十八年來重要的校園申訴案例,真實事件中的每位大人都因為身分而握有對我們的孩子絕對保護照顧責任與權柄,一旦這些大人誤解扭曲了權柄的本意,我們的孩子就將只能躲在暗夜裡哭泣、而求助無援。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a片 被性侵 自慰 自 慰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基金會
展開箭頭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