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讀任何大學,都比不讀大學好!企業瞎喊「台灣人競爭力下滑」,卻把低薪問題怪到「廣設大學」頭上?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讀任何大學,都比不讀大學好!企業瞎喊「台灣人競爭力下滑」,卻把低薪問題怪到「廣設大學」頭上?

讀任何大學,都比不讀大學好!企業瞎喊「台灣人競爭力下滑」,卻把低薪問題怪到「廣設大學」頭上?
撰文者:林立青
教育online 2017.04.07

不管是大學教授,當朝官員以至於市井小民,許多人都認為廣設大學是造成台灣整體低薪的原因。就我的觀察和思考,我認為這樣的論斷過於偏頗且非事實。

首先,現代教育系統是來自西方,也就是1717年開始的義務教育制度,由於普魯士王國當時奠定了「普遍、免費、強制」這三個基本觀念,使的之後所有的國家都陸續效法。至今我國教育制度基本上延續日治時代而來,所有人都必須受基本教育,之後再視個別學生成績或是意願考慮升學管道。

擁有基礎義務教育的好處是:讓一個國家在進入工業化時代時,可以極為快速的成為合格的工人。

廣告

我們可以從東亞各國所謂的「快速成長」得知,一個國家的國民識字率對於整體國家進入工業化時代非常重要。在過去的農業時代,我們的農民並不需要接受超過九年以上的義務教育,但在工業時代,一個國家的國民擁有足夠的義務教育,絕對是重要的關鍵,良好的基礎義務教育,足以讓一個國家的人民在進入工業時代時可以快速勝任工作。

而台灣,已經經歷過了工業時代,當時因為豐沛的勞動力,良好的地理條件,有利於出口的國際情勢,加上普遍良善的人民,造就了台灣所謂的經濟奇蹟。

跟所有的國家都一樣,在經歷過工業化的國家,基本上幾乎人人都擁有高中職以上的學歷。這點台灣已經達成,問題是,擁有高中職學歷後,我們的國家該如何制定方向?

我認為以社會結構來說,廣設大學在當時、現在都是正確的事。包含了將過去的專科改制為科技大學,也是不得不做的選擇。

廣告

原因在於,我國並沒有足夠的天然資源如同產油國家,相較於中國美國澳洲,台灣島的人口密度又極高,周遭鄰國也普遍勤勞且具有高度競爭力。這樣的狀態下我們能進行的最好投資就是教育。也只有投入教育才能使這樣一個缺乏天然資源,又高度仰靠國際貿易的島國有足夠的競爭力來面對社會的競爭。

日本南韓,這兩國與台灣的出口商品大規模重疊,台灣過去常是日本的的設廠投資之處,這兩個國家人口高於我國,教育水平極高並且重視教育,人均所得比我國高。在這兩國旁需要保持競爭力,台灣政府不投資教育實為不智。

西有中國,中國人口眾多,幅員廣大,同時也是極大市場。中國具有強大的製造能力,一般低技術的工作和商品在中國均有生產,尤其在製造業上具有強大的價格競爭,環境保護成本也遠低於我國。這樣的狀態下我國更應該投入教育,提升國民學識及技術,才能保有在面對中國時的競爭力。

南方有新加坡,新加坡具有極高度的管制,國家的施政會極有效率,對於金融等行業也具有強大的競爭力,同時是重要的麻六甲海運港口所在,新加坡的成功未必能複製,但我國必然與新加坡有所競爭,面對這樣一個高效率,高管制的國家時,更必須考量金融業人才,國際化人才。

在東南亞有泰國,泰國為東南亞最強大的文化輸出國,國家具有旅遊觀光的高度競爭力。人口為我國兩倍,糧食豐沛,為最大的稻米輸出國,又具有地理的優勢。值得一提的是,泰國一樣是義務教育普遍的國家,面對這樣一個具有地位置優勢,文化高度輸出,國家具有魅力的市場時,如果我們真的重視旅遊,國際化,那更應該提高我國服務業相關的學系專業課程。

南方有馬來西亞及印尼,天然資源豐富,馬來西亞擁有天然資源,氣候宜人且國土相對廣大,印尼人口眾多,刻苦耐勞。這兩個國家都正在努力進行基礎建設,以其人口可以預料,在不久的將來會對台灣的傳統產業帶來更多競爭變數。

綜觀我國天然條件,很難找到如同台灣一樣,四周鄰國都具有高度競爭力,有缺乏深度文化和天然資源條件的國家。所謂的台灣經濟起飛,其實要認知道那是歷史條件下的狀況。而今東亞諸國各個認真努力,台灣要繼續保持競爭,除了加強自身的建設外,普及教育是一件不得不進行的選擇。

有一部分人認為,由於過去台灣並沒有廣設大學,也能帶動台灣整體經濟,我必須加以反駁,在50年前的台灣社會,由於中國和東亞局勢相對不穩定,基礎建設相較台灣落後,台灣在當時受美國的扶植,擁有極為優勢的對外貿易競爭力。但在現今中國及東亞諸國普遍勤奮認真的狀態下,如果我們當時沒有加以廣設大學,我們現在的競爭力必然更糟。台灣現有的重要產業諸如金融、電子、機械、電機等,沒有一個不需要比過去更多的知識和專業來做為保有競爭力的方式。

這裡我要在重覆一次:我認為廣設大學是正確的。

我們的問題絕對不是「應該或不應該廣設高等教育」,而是「應該如何」完善高等教育,以及整個社會對於高等教育的心態。

就我國現行的教育體制,若是回到1970年的加工出口業時代,只受過基本義務教育的人民確實有能力進入職場工作。但若是現在同樣僅受過基本義務教育的台灣人民,恐怕無法踏入職場例如運用電腦和通訊軟體,更不用說未來更重要的思辨和論述能力。

我們可以從「僅有義務教育的人們」的收入做對比,僅受義務教育者,一定要有「不被淘汰的技能」或是「成為能夠獨立的自營工作者」才能夠繼續在台灣穩定的擁有收入。

而讀任何的大學,都比不讀大學的好。

如果說大學都在吃喝玩樂,那我必須回過頭來說,台灣的高中職教育,更不可能提供國民就業的安定性。僅有高中職學歷者,在台灣社會除了自營商之外,幾乎更不可能有什麼跨行業以及轉換跑道的可能。這在面對快速競爭的國際社會下,過度強調「菁英教育」是一件錯誤的行為。

我們強調「大學只應該開放少數人」將會造成嚴重的階級,事實上,高中職以至於過去僅有專科學歷畢業者,很難在職場上轉換工作。試想,究竟現今社會上低薪且在惡劣勞動條件下的族群,是來自於低學歷的多,還是高學歷的多?

當然高學歷未必代表高競爭力。政府不可能做到人人都保持進修,或是不斷的自我砥礪,能做到的僅有普及教育,期待所有人都在高等教育中獲得核心的自我進修、求知、論述及思辨能力。

但在這裡,我必須提出一個存在的「階級」問題:台灣長期對考試成績以及學歷給予過度的關注與崇拜。成績,或是學歷可以得到一種「貌似公平」的舉才方式。

這樣的狀態傷害到技職教育,我們將資源過度集中於部分大學,使教育制度嚴重惡化成:中產以上家庭就讀補貼和資源較多的學校,而家境較差的學生就讀資源較少,學費較高的私校。

理想的狀態應該是,廣設大學的同時,大幅度提升對於技職學校及科技大學的補貼,使技職學校也能豐沛教學能力。但事實上,擁有資源的學校總能以各種專案計畫申請更多補貼,後段學校資源少而窮,更沒有足夠的教師可以給予輔導,教育部和社會的關注也不會集中到這些原先缺乏資源的學校,最後技職學校成為學店。其中較弱勢的學生僅能選擇助學貸款加上打工完成學業。許多人揹債而出社會。

於是,原先由所謂「後段學校」出社會的學生,首當其衝遭受更低薪的剝削,這並非他們不夠認真努力刻苦,而是在有債務的狀況下,不得不接受惡劣勞動條件。

這時候,學校追求社會脈動時成立新科系,卻不能兼顧品質,保證產業確實蓬勃發展,學生背債就學,卻面臨更惡劣勞動條件。

台灣經過經濟起飛後,各大企業以及政府機關聘用人才時,都以考試成績以及學歷作為標準,勞動者無論技藝多精良,技術多嫻熟,在待遇以及社會地位上就是硬生生比擁有名校及高等學校光環者差。由於很長一段時間技術嫻熟的工人待遇長期未提升,僅有在媒體報導,學校招生,或是出現樣本人物時,站出來作為宣傳。

我國勞動者地位低落事實存在已久。即使民主化後,選出來的各級縣市首長以及民意代表,也幾乎都是以高學歷者為主。學者專家又幾乎不諳世事,胡亂發言以訛傳訛,攻訐勞工好逸惡勞來爭取注目。

台灣學者常認為解決辦法是切割菁英教育與技職教育,因為「菁英教育」和「技職教育」在台灣社會會造成階級對立。但由於台灣長期漠視勞動者待遇,工安意外等狀況頻傳,加上產業培訓制度落後,基本的SOP幾乎都無法做到。發展至今,任何行業的專業度都已經不若以往。

許多自以為菁英的官員僅是拿出數據亂講一通,民間學者又僅會與企業家對談,所見所聞幾乎都是投資一切到位,只是職缺缺工。

但事實上,現代幾乎所有真正具有競爭力的企業,都應該要有足夠的培訓能力。畢竟在現代這個社會下,同企業間跨部門都可能無法勝任,何況企業要求大學培養出所謂「即戰力」?

(所謂的「即戰力」原先來自於大前研一先生的觀點,要達到所謂即戰力的核心技能幾乎都是高等通才教育:「精良的外語能力」「優秀的財務規劃能力」「完整的論述能力」這些企業家所天天放在嘴上的「即戰力」全部都會是大學的專業課程。這讓我更認為反對廣設大學是一個奇怪的謬論。)

台灣企業對於缺工的作法,常是貶低前來應聘者的價值,使願意投入這些產業的人即使做也做不久。但由於台灣目前年輕人普遍因為學歷較高,資訊相對透明並且取得工作管道多,常因為待遇過差而跳槽,使企業家緬懷那過去「刻苦」的時代。

綜觀以上觀察,我認為有以下幾個重點:

1. 廣設大學是正確的施政方針,無論藍綠政黨都一樣。
2. 無論大學或是技職院校,我國長期資源不均是重要的問題。
3. 新興科系以及辦學不力院校,需要教育部的輔導與監管。
4. 台灣在1970年實施9年義務教育,2014年實施12年教育。

我認為未來有兩個可能的施政選擇方向:

第一,大學成為幾乎是義務教育的存在,所有台灣人都有大學學歷,這需要配套措施,例如對於學費的輔助以及對於教育的更多資源投入。這在台灣僅能以人力素質作為主要競爭力的國家來說,是一個不得不的選擇。

第二,投入大量的資源鼓勵我國就業人口進修各專業領域作為替代選項,鼓勵以就業勞動者再度回學校將可刺激教育單位並且交流,這也能提高整體國民競爭力,亦可作為所謂「錢花在刀口上」的方式。

但無論任何一個,都必須將現在的教育體制和所謂薪資待遇脫鉤看待,過去單純以為高學歷就等於高薪的時代,已經不復以往。而低薪的原因,我認為是我國低技術工作對於新興國家相對勞動成本較高,法令對於資本家過度偏斜,也連帶降低政府所能投資在教育、基礎建設以及政策規劃上的資源與專注。

要提升待遇,除了獎勵創新、鼓勵投資外,做為未來最重要的溝通、規劃、論述、思辨和觀察等能力,都必須透過更專業的教育來獲得。我依舊認為廣設大學並且招收更多學生是正確的大方向。

最後我要說,由於政府觀看招商投資等績效,媒體和學者整天瞎喊鮭魚返鄉,卻都沒有真實觀察投資內容以及投資效應。以至於出台的政策方針幾乎全數只會降低勞動待遇水平,跟著說出一堆無方向,無戰略和無思考邏輯的「台灣人競爭力下滑」藉以自我彰顯。

我對此感到很悲哀。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讀大學 不讀大學
教育online
教育online
作者共筆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提供教育新知、議題、現象的討論平台,從親子的教養話題到教育的哲學思辨,協助關心教育的讀者探觸更多精彩的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