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商周創辦人:我「還在學」人該怎麼活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商周創辦人:我「還在學」人該怎麼活

撰文者:金惟純
2013.06.06

三十年沒出書了,編輯說我也算新人,有必要介紹自己,尤其要解釋:為什麼《商業周刊》創辦人除了分享如何成功、如何卓越之外,居然也大談如何「愛自己」、「感恩」、「慚愧」這些娘娘腔的事。這些事和成功、卓越有關係嗎?這些事還用得著「學」才會嗎?

好吧,我就試著聽話照做。

先說緣由。如果沒有近五年來,我人生邁入「見山又是山」的意外旅程,大約不會有這本書。之前的二十年,我寫了上百萬字的專欄,評論時局、分析趨勢,只覺得都是過眼雲煙,從沒動過出書的念頭。直到五年前,我開始問自己:這輩子難道「只是這樣」?問到停不下來,問到無以迴避,不得不啟程,走上一條既熟悉又陌生的人生探尋之旅。

廣告

這本《還在學》裡所呈現的,大約就是這五年的心路歷程,其中若干篇章,甚至看起來有些矛盾,但事實就是如此。近年來,我每隔一陣子,就會在同樣的事上看到、聽到、感受到以前看不到、聽不到、感受不到的,因此我的分享自然也隨時間而有所不同。

這一切的發生,都得回到五年前。若沒有當時的「放下」,就沒有這一段重回赤子之心的人生旅途。那年,我五十五歲,人生一切都好,事業成功、家庭美滿、日子愜意,還小有社會地位,可以對很多事說三道四。一般狀況下,這樣的人生,大概都會緊抓不放,沒什麼需要改變的,應該繼續這麼過下去,能過多久算多久。

更何況,這一切都得來不易。以出生來說,我呱呱落地就是空軍士官的遺腹子,母親生我時才十八歲就成了寡母,無親無故、目不識丁,只能把我寄養在隔壁老太太家,自己到離家甚遠的紡織廠做女工。像我這樣背景的小孩,有幾人能念到國立大學、還能赴美留學?能創辦一份台灣發行量最大的雜誌?這樣的人生,簡直就像中了樂透彩。

十餘年前,有朋友說我「什麼都有」,我回答說:「你不知道我付出過什麼代價?」我還特意說了兩段故事給他聽:

廣告

其一,《商業周刊》創辦兩年時,經營得一塌糊塗,為了打腫臉充胖子,刻意用心思辦週年慶。週年慶當天,會場冠蓋雲集,政商大老齊聚,我以主人身分周旋其間,風光無限。當天晚上,去找老朋友調頭寸,被整整教訓了幾小時,說到一無是處,才借到幾十萬,保住公司信用。這樣的日子,我稱作「洗三溫暖」,整整過了七年才結束。

其二,大約創刊五年後,有一年除夕前焦頭爛額湊到錢,勉強發了薪資,但包含我在內的幾位經營夥伴都只領半薪,不敢留在台北過年,跑到山上原住民部落,靠原住民兄弟不拿我當外人,混吃混喝了五天才敢下山。

幸虧我當年,受創業夥伴何飛鵬等人的慫恿,糊裡糊塗、膽大包天的創了業,否則像我這種「既不能令、又不受命」、只知高談闊論的文人,哪有機會跑江湖、修忍辱?又哪裡看得到人間實相、看得到自己的虛偽個性,還被架住脖子非改不可?除了事業,我在感情上,也是任性妄為,以至總共結婚三次,辜負了兩位前妻,並讓大女兒成長於父母離異的辛苦環境。

總而言之,我這半生浮沉,吃了不少苦,也佔盡了便宜;做了一些事,也犯了不少錯;遇了不少貴人,也辜負了不少親人;享過不少福,也吃了不少虧;有為理想奮鬥過,更沒少了任性荒唐;見過不少人間風景,也在爛泥中打過滾……,就這樣活到了五十歲出頭,當一切都進入順境,大家羨慕我「什麼都有」的時候,我反而倒不知:接下去要怎麼活了?

這種狀況可以描述一下。就好像,年輕時都會問自己:「這一生到底會怎樣?」後來事越來越多、越來越雜,忙著對付,就沒時間再問。活到一個階段,好像人生謎底的紙牌,一張張翻牌了,就算還沒翻也偷瞄到了,於是就開始問:「難道只是這樣?」

再為自己活,已經活不出什麼名堂;想為別人活,又不知該如何活法?人生就這樣懸在半空中,挺尷尬、也挺荒廢的。

我是在這種心境和處境下,開始探索:「有沒有不同的活法?」

人總是想用自己熟悉的方式,探索陌生的道路。所以,我一開始就埋進書堆裡找答案,過程十分享受,但過了一段時日,回頭一看,自己還是原封不動那副德性。

我由此體悟到什麼叫「知識障」。知識障並非指那知識不對,而是指人只知不練,「學而不時習之」,最後所知和所行差距越來越大,於是越活越假、越活越虛、越活越累,「乃不悅乎」,所以稱之為「障」。

用讀書找「活法」找不到,我又祭出另一個熟悉的法寶:創業!乾脆創一個專門「教人怎麼活」的事業。當時我遇到一位大陸朋友,他是個高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閱萬種人、賺萬貫財,四十出頭就不想再為自己活了。

我倆一拍即合,一致認為,這個世界的未來,學知識、學專業、學技巧,都已不再是重點;未來的世界,最重要的事,莫過於學習「人該怎麼活」!

於是,我們邀集了一群優秀的年輕人,大張旗鼓的籌備起「人生學習」的志業。每天四處找資料、做市場調查、研究相關機構、走訪高人大師、體驗相關學習、進行腦力激盪、企畫案堆積如山……,就這樣鬧了將近一年,有一天,我突然想明白一件事:我自己都不知該怎麼活?哪有資格教別人怎麼活?真是既慚愧,又荒唐。

帶著這一念,才讓我放下無明妄想,有緣得遇明師,在明師願力所創造的好環境,透過做、透過修,踏上生命的尋根之旅。

這一路下來,自己人生的一筆糊塗帳,越理越清楚、越看越明白,種種因緣,日益了悟;待人接物上,也越來越少打妄想,少造無明之業;過去在經典上,看不明白的、或自以為明白的,也突然有如親臨現場,感同身受。

我最近「有感受」的一段是:禪宗六祖惠能跋涉千里找到五祖後,五祖問話,六祖答曰:「弟子自心常生智慧。」我過去讀到這一段時,頗感震撼,只覺得六祖根器不凡,氣派到了極點,非我凡俗之輩可及。但近年來,透過不斷修習,竟然也開始「自心常生智慧」了。對照於過去的常生妄念、常造諸業,這樣的反差是明顯的。但這反差常被忽略,是因為大家把累積的知識、技巧、能耐、經驗、條件、資源、成就,誤認為是人生的進步和成長。如今才明白,那些都是過程,但若在這些過程中不長智慧,基本上都算錯過。錯過久了,不但沒精進,反倒成包袱。

因為世上所有東西,累積過多時,都會讓人越來越大、越重、越硬、越固著,弄到最後,卡在原地,哪也去不了;世間只有慈悲和智慧,是不嫌多的,越多就讓人越小、越輕、越軟、越流動、越有能量,到最後能心想事成,想去哪、就去哪。我當然離此境界甚遠,但因已在路上,所以知道一二。

透過這一段探尋,我回到自己童年,看到當時年輕守寡的母親、對她自己的人生充滿挫折迷惘、對嗷嗷待哺的兒子的未來,充滿擔憂懼怕,冒著失去兒子的愛的風險,用棍棒嚴教我這叛逆不受教的小孩。這一切的一切,就是怕我的人生,變得和她一樣。我也看到了,當年那個懵懂不受教的我,感受不到母親嚴教背後的愛,咬著牙發誓一定要出人頭地、掙脫桎梏,要活出和母親不一樣的人生、讓她嚇一跳。

我還看到自己所有的能耐,都來自母親在幼年時期的對待。我說故事(寫文章)的能力,來自無數遍聽她訴說自己苦難的人生;我做事的能力,來自她帶著我做所有的家事、一定要做到和她一模一樣;我設身處地了解別人的能力,來自我必須早熟的了解她,才能趨吉避凶走過童年;我獨力承擔自己人生的能力,來自她不斷的「提醒」我人生無可依恃;我面對苦、面對難的能力,來自她從不妥協的要求……。我的叛逆、不服權威;我的勤奮向學、追求知識;我的不循軌道、又不敢脫軌的習性……,一切的一切,都來自母親。

我看到過去自以為是孫悟空,膽敢大鬧天宮,結果卻翻不出如來佛的手掌心:原來大字不識一籮筐的母親,才是我此生唯一的大師父。這件事,我居然過了五十幾年才搞明白。

我還看到過去身上的很多習性,是少年時期對母親叛逆所留下的後遺症。正因為我沒接收到母親嚴教背後的愛,導致我成年後也無法自在接受異性的愛;正因為我少年時期一直想要掙脫母親的管束,導致我日後成為一個不斷逃家的男人,連自己組成的家也想逃。簡單說,我的靈魂深處一直回不了家,最後結了三次婚,其源頭,就是因為沒有圓滿和母親的關係。

如今的我,透過不斷的修習,生命產生變化,每過一段時期回頭看到的童年,都完全不同。如今我看到的童年,已經一切圓滿,完整收到母親的愛,也對母親付出了在她生前我一直未能付出的愛。

我甚至重新憶起早被遺忘的一個場景:大約三歲的我,清晨被(寄養家庭的)婆婆叫起,床前站著一位身穿碎花裙的陌生年輕阿姨,婆婆要我叫她媽,我叫不出口,她把我抱起來親,讓我很尷尬,然後把我背在背上彎著腰刷牙(應該是她從桃園工廠坐了整夜火車到高雄看我的緣故),我雙手攬住她脖子,臉貼在她背上,聞到陣陣香氣(應該是明星花露水),心中充滿了愛的感覺,真想永遠就這樣下去。

這是被我遺忘多年,終於重新「出土」的、對母親最初的記憶。一切都是那麼圓滿,原來如此,始終如此。而自從我透過修習、打開覺察、轉動心念,重新「圓滿」了母子關係後,我在情感方面的執著和恐懼,也日漸消退。

這樣的體驗,讓我了解經典上所說的,過去、現在、未來,皆在一念之間;一念之轉,能讓過去的記憶不同,現在的感受不同,未來的命運也不同。你當下的生命活成什麼樣,你那一念就生成什麼樣,你的命運就呈現什麼樣。個性能化,心念能轉,連過去的遺憾都可再度圓滿,何況未來的命運呢?人生哪有比「學怎麼活」更重要的事?

我如今體會到,「學怎麼活」、每天換一個「更好的自己」,是人世間最高效能的事,而且越早開始越好。

過去曾聽人說,活到老、學到老,不知到底人老了還學什麼?又聽人說,人生七十才開始,覺得更誇張,到底七十歲還能「開始」什麼?現在我明白,因為自己「還在學」,要學到老的就是:人該怎麼活!

這件事,六歲不嫌早,九十不嫌晚,是人終生都應列為首位的頭等大事。怎麼學?禪宗六祖路過一人家,聽到一段金剛經,就循線找到了五祖,在五祖所創造的環境中,即使舂米、劈柴,也能日有精進。凡好老師必能創造好環境,好環境中人自然精進,這是我的經驗,也是我的建議。野人獻曝,謹此分享。

書籍資料

書名:還在學:成功不是你想的那樣
作者:金惟純
發行日期:2013年6月6日
出版社:商業周刊

作者早年因緣際會創辦《商業周刊》,經營刊物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財經雜誌的心路歷程,並分享其企業理念、育才,及關於接班想法、世局觀察,書中都有第一手告白。

金惟純

29歲成為《中國時報》最年輕主筆,35歲創辦《商業周刊》,57歲在顛峰放下經營20餘年事業,重新學習「怎麼活」,終於通達人生頓悟。

現為商周集團榮譽發行人,以及《商業周刊》「還在學--創辦人聊天室」專欄作家,並持續投身相關教育工作的推動。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商業週刊 創辦人 商周創辦人 商業週刊創辦人 商業周刊創辦人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