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妻子含恨自殺,女兒一生不能原諒「搞政治的父親」...白色恐怖中「倖存的政治犯」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妻子含恨自殺,女兒一生不能原諒「搞政治的父親」...白色恐怖中「倖存的政治犯」

妻子含恨自殺,女兒一生不能原諒「搞政治的父親」...白色恐怖中「倖存的政治犯」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撰文者:林傳凱

1994年,一部名為《超級大國民》的電影,悄悄在台北市的戲院上映。1985年,導演萬仁拍了《超級市民》,是一部充滿黑色趣味的寫實諷刺劇,頗受好評。而這部新作,可視為「超級」系列的二部曲。但是,有別於前一部作品的戲謔、諷刺、輕快,《超級大國民》卻充斥著一種濃到化不開的沉重與哀傷。沒有多久,這部片就因為票房不好,很快就消失在市場機制掛帥的台灣戲院中了。

《超級大國民》說著這樣一個故事:時間背景是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台灣剛「光復」的頭幾年。主角許毅生,是那個年代的熱血青年,因為戰後的時局惡化,為了追求理想,他與好友陳政一等人籌組了「讀書會」,秘密閱讀著禁忌的讀物,思考台灣社會的出路何在。但是,在1949後的「戒嚴」風暴中,許毅生被捕了,被捕後,受不了殘酷的刑求,他交出了陳政一,導致陳政一也隨後被捕。但是在牢裡面,陳政一扛下了許多事情,使許毅生與其他友人得以倖存,「只」判了15年有期徒刑。而陳政一,卻沒有機會活下去了。電影中的一幕,他走過當年青島東路保安司令部軍法處的長廊,押去槍決時,陳政一高舉著雙手,左手比「二」,右手比「一」,緩步走過許毅生等同案難友的牢房前,無言無語,然後消失在長廊的盡頭…

當年,萬仁設計的電影海報,就以這雙「高舉的雙手」為主題。可是,當時絕大多數的觀眾,都無法理解「這雙手」意味著什麼。其實,陳政一死前雖然口中無言,但雙手卻說出了轟耳欲聾的訣別:「各位再見了!我判的是二條一,我是唯一死刑,再見了各位,請多保重…」這裡說的「二條一」,就是戒嚴時期惡名昭彰的《懲治叛亂條例》中的第二條第一項,裡頭的內容指名,該人意圖以非法方式顛覆政府,且著手實行,當處「唯一死刑」。六十年前的政治犯,誰都知道這項指涉模糊、後果卻確鑿無疑的著名惡法。四十多年後的1994年,泰半觀眾卻不能理解當年這個「噩夢的噩夢」了。

廣告

歷經那一幕後,許毅生亦於16年後出獄。但出獄後的他,彷彿自我放逐一般,自暴自棄,孤囚於養老院中。其實,坐牢的期間,許毅生痛苦,但他獄外的家人也很痛苦。他的妻子,與他離婚,獨自撫養孤女,最後含恨自殺。他從養老院離開後,與女兒同住。但他的女兒,因為童年的悲慘遭遇,也不能原諒「搞政治的父親」,因此父女關係總是有一份緊張與說不出的疏離感。

故事的轉折,是許毅生某天心血管疾病發作,所幸未死。但他感覺自己的生命即將到了盡頭。於是,他拖著病體,要面對心中的愧疚與遺忘,四處探索1950年代槍決者的埋屍地點,卻苦無線索。最後,他偶然找到了當年保安司令部軍法處中的退休特務,他開了小麵攤,許毅生則向他打聽那些為他們拖出去槍決者的埋屍地點。特務告訴他,有個小山坡,滿是竹林,也許在那個地方…

最後,許毅生終於走到那片竹林,在昏暗而潮濕的林間,找到了陳政一的墓,還有許許多多當年同樣從軍法處、而仆倒於新店溪畔的青年屍體。電影中有這樣一段經典台詞,許毅生說到:

「陳桑,我來了
為了見一面
我們竟然得要度過三十多年的尋找和等待
這條路是何等遙遠和黑暗
我這麼晚才來
陳桑,你千萬要諒解
我已經老了,腳步軟弱無力
何況,我的心因為充滿罪惡、苛責、思念
悲憤,等等無數複雜的情緒
負擔是如此沉重
所以,我走的真慢
陳桑,世事真是難料喔
一向熱情地,相信這世界一定有光明
有溫暖,有關懷,有無私的愛的你們
卻被捨棄在,這個樹影黑暗,潮濕陰冷
三十多年來,無人到及,無人知曉的地方
孤單無伴,受餓受寒
不過你們千萬要相信活著的人,命運和你們一樣
除了比你們多一口氣之外
我來了,我知道你們冷
但是我能帶來的只是這麼渺小的一點點光線
陽光,有一天總會熱絡的照著你我
我一直這樣相信
但是,好像⋯⋯太晚了喔」

廣告

語畢,許毅生痛苦,而這一幕也曾讓在螢幕前的我失聲了數次。影片的尾聲,許毅生以他衰老的身軀,緩步在山坡上的孤墳前,點上一盞一盞的蠟燭,在歷經了數十年後,他盡力為自己當年在刑求的痛苦下,說出陳政一等人的內疚「贖罪」(雖然,作為觀眾,不禁追問,到底是參與進步運動而受盡折磨的人有罪呢?亦或是當時草率判決極刑的當局有罪?),想用一點點微渺的光,照亮那些早已骨寒、化為春泥的青年男女。

「電影」當然只是「電影」,但不代表裡面的故事,與「現實」一點關係也沒有。實際上,萬仁這部《超級大國民》的特色之一,就是由1950年代的政治犯參與了劇本的形成過程。因此,無論是牢籠裡「不得不」的出賣、出獄後的懊悔、與原生家庭的緊張關係、還有那一切一切說不出的複雜心境…,其實都無比「寫實」。更重要的是──片末埋著1950年代犧牲者的亂葬崗,是實際存在的地點。

距今二十年前的1993年,在台北市近郊的六張犁山區,偶然發現了1950年代白色恐怖犧牲者的墓碑。

故事的開端,也許比電影更離奇、不可思議。1950年代,有一對生長於苗栗銅鑼山區的農家子弟徐慶蘭、曾梅蘭被捕了。他們之所以不同姓,是因為台灣民間昔日有男性入贅後收「豬母稅」的關係。兩兄弟生長於一個貧窮的佃農家庭,困苦的生活,與嚴苛的業佃關係,使得他們從小就深刻感受到「窮困」的心酸。但曾梅蘭在兄長的照顧下,卻感到深刻的手足之愛。

1945年,台灣「光復」後,原本就艱困的佃農生活,並未因此獲得改善。而1946年在台建立的地下組織,於1948年後,也逐漸將發展的觸角伸入了貧困卻仍堅毅的客家農村中。根據檔案記載,於1950年的六月份,徐慶蘭經由銅鑼人羅坤春的介紹下,參與了地下組織,並與羅坤春、謝其淡兩位本地青年,在農村中宣傳土地改革、改善業佃關係等言論,屬於地下組織在苗栗的「銅鑼支部」。但1949年底,地下黨已經為官方察覺,並導致台北、高雄等地的組織陸續受到破壞,拉開了「白色恐怖」的序幕。苗栗地區,破壞的時間比較晚,雖然在1949年底,竹南地區的組織已經曝光,但山線中那些崎嶇、隱僻的客家農村中,仍穿梭著許多未曝光的地下黨人。

但當獵捕的風暴越吹越烈後,苗栗山區的地下黨人,也開始四處流竄、逃亡了。徐慶蘭、羅坤春、謝其淡等人亦無法事外,自1950年底開始,他們便不斷仰賴農村中的同情者與群眾,住在山間的草寮、香蕉園、或在山頂製作香茅油,以簡陋的物質條件、或微薄的收入維生。但1952年二月份,徐慶蘭還是被捕了。大約在同一時間,他那也約略接觸到地下組織活動的手足曾梅蘭,也同樣被捕,送進台北的保密局審訊。

在1952年,涉入地下組織較深者的命運,通常極為悲慘。與《超級大國民》中陳政一的命運一樣,軍法官鄭有齡於1952年的5月15日,決定了徐慶蘭必須以「二條一」判決,處唯一死刑,褫奪公權終生,並於同年的8月8日上午4點執行槍決。稍後,他的親弟曾梅蘭,亦為同年的9月20日,以「參加叛亂組織」的名義,以「二條五」宣判十年有期徒刑。這一對自小相親相愛的兄弟,因為貧窮,因為想要貧窮的人都能過好一點的生活,於是在台北青島東路的軍法處,至此陰陽永隔。

至於羅坤春、謝其淡,則先後自首,得以安享晚年。

十年的歲月是漫長的。曾梅蘭出獄後,與電影中的陳政一類似,都面對著重新融入社會的巨大挑戰。「政治犯」的歧視污名,使得他們在結婚、工作、居住上都持續受到騷擾。即使在那樣肅殺的氣氛下,曾梅蘭心中卻一直有個無法忘卻的掛念:「我親愛的兄長,槍決以後,究竟送去哪裡了呢?」家鄉的人,並不知道徐慶蘭遺體的下落。而同樣在軍法處的曾梅蘭,也從來沒有獲得官方的任何通知。雖然,對於那些曾經信仰著唯物主義的年輕人來說,遺體,也許不過就是一堆失去生命跡象的塵土。但對於自幼受兄長疼愛的曾梅蘭來說,即使是骨骸也好,能再見到哥哥一面,是他畢生最大的心願。

這樣的惦念,從1962年出獄後,就一直放在心中。時間就這樣過了三十年,台灣歷經了解嚴、民主化浪潮,而人們生活的物質水平越來越高、慾望卻也越來越奢華了。曾梅蘭,卻還是惦念著他的兄長。

當時,曾梅蘭因為在故鄉生活困難,早已來到台北謀生。閒暇之餘,他就四處到台北郊山的墓區,想要找尋兄長的下落。但台北近山的墓塚何其多!有的墓區,甚至就有超過十萬座的墓,客觀來說,要找到徐慶蘭,近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曾梅蘭並沒放棄,而且,在他的一個夢中,曾夢見兄長告訴他:「我埋在一處竹林下面。」

曾梅蘭當時住在台北的六張犁一帶,因此,他也曾委託六張犁的「土公仔」──也就是台灣民間的撿骨師傅,有機會能幫他注意兄長的墓碑。竟然,在1993年,「土公仔」帶來了驚人的消息:不但找到了他兄長的墓塚,而且,地點就在離他家不遠處的六張犁公墓上!

曾梅蘭前往後,除了找到他親愛的兄長外,還發現周圍有為數眾多的矮小墓碑,上面寫著曾經在軍法處相處過、卻消失於長廊的身影;還有更多更多不知名,但想必也是犧牲於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青年們。這個消息,當時不敢張揚,卻仍震動了台灣全島的五〇年代受難者。於是,這些當年已經六十歲左右的長者們,親自拿著各種工具,上山除草、伐竹、將傾倒的墓碑一一豎立起來,然後連絡那些尚可追訪到的死者親友。

在1993年的現場,許多比起電影更哀傷的人間悲喜劇,在荒地的墓塚前不斷上演。比方說,1950年因為「白色恐怖」被捕的簡女士,當時是台中女中二年級的學生,他的兄長、兄嫂的哥哥、還有自己的男友,都於1950年代「白色恐怖」中先後犧牲。她是因為男友「江」的關係,才參與了地下活動。她回憶,年輕的時候,她們常常在夜晚的教室中,與幾個志同道合、同樣希望人們能過著平等生活的「同志」們開會。「江」曾經對她說:「如果有一天,我犧牲了,妳就到我的墳前上香。妳犧牲了,我也會到妳的墳前上香。」結果,在1950年代的風暴下,簡女士判了十二年有期徒刑,「江」卻死了。「江」死了,卻一直不知道他埋屍的地點。

簡女士回憶,當時墓塚紛紛出土後,她知道裡面也有了「江」的下落。於是,她前去六張犁,到「江」的墓前,上了香,對他說:「我來了,雖然隔了三十多年,但我遵守我的誓言了…」

「電影」與「現實」,「過去」與「今日」不斷交纏著。60年前犧牲的年輕男女們,屍體已寒,早已化成滋養著大地上草木蟲獸的春泥。當年的受難者,每當清晨有人要槍決時,就會唱著一首《安息歌》哀送著牢友,那歌詞裡頭有一句:「冬天有淒涼的風,卻是春天的搖籃…」

是的,冬日將去。而傳聞中的「春天」究竟會不會來?沒人清楚,究竟是這一人的責任了。記憶,是為了抵抗遺忘,抵抗因為「國家暴力」與「有限人性」而造成的巨大遺忘。因此,於「六張犁白色恐怖」重新發現二十周年之際,將這篇短文,獻給那些曾在世上認真活過,「將一生只開一次的青春之花」獻給大眾的男男女女們。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原諒 女兒 自殺 妻子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基金會
展開箭頭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