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民主與信念 歐巴馬芝城發表告別演說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民主與信念 歐巴馬芝城發表告別演說

民主與信念 歐巴馬芝城發表告別演說
dreamstime
撰文者:李靖棠
中時新聞網 2017.01.11

即將卸任的美國總統歐巴馬(Barack Obama),於今日回到自己的家鄉、也是他從政之路的起點- 芝加哥,發表他任內的告別演說。在長達1小時的演說中,歐巴馬總統不斷地提到「民主」與「信念」兩個詞,他希望所有美國民眾能堅守自己和國家的信念,相信並監督民主制度。並在演講中細數這8年執政的政績,最後還感性地向妻子蜜雪兒(Michelle Obama)和大女兒瑪利亞(Malia Obama)告白,以及感謝多年的副手搭檔拜登(Joe Biden),感謝所有美國人對他的支持,擔任總統將是他這生最大的榮耀。

歐巴馬總統於台北時間11日早上10點抵達位於芝加哥的會場,一出場就受到台下群眾極為熱烈的歡呼長達3分鐘之久。歐巴馬一開場就先感謝所有美國人民對他的支持,讓他有幸成為一個好的總統,並提到自己在芝加哥的年少歲月。此時,台下傳來「再任4年」的呼聲,歐巴馬堅決地搖搖頭表示,「我不可以!」。他強調,民主和自由是美國的國父們留給我們最大的資產,一代傳一代,雖然民主運作並不容易,但我們依然成功了。

接著歐巴馬提到健保改革、失業率降低和美古關係解凍的「改變」,是來自於人民對我的信任產生。他希望10天後,民主的精神可以順利傳承至他的繼承人川普,就如同小布希總統當年把國家交給他一樣。此時群眾再次發出失望的歎息聲,也立即被歐巴馬制止。話鋒一轉,歐巴馬提到經濟,他強調,我們(政府)應該要讓民眾生活更好,發展更大範圍的中產階級並讓更多人能購買自己的房子。

廣告

提到對外貿易政策,歐巴馬強調,「我同意川普部份意見,我們的貿易是該尋求平等而非免費贈與。對於種族議題,我希望美國別再因為路上的孩子膚色或長相不同於眾人,就歧視和針對人家,未來的一天,他們也將成為我們的驕傲和代表。法律永遠跟不上,也永遠不夠用,是我們的心要做改變。少數族群的聲音更需要被重視,過去他們的抗議與遊行,並不是要求特權待遇,不過就是一個平等對待。

歐巴馬認為美國多數人太容易待在自己的「舒適圈」內,只願意接受和自己相同膚色、理念、宗教和社群媒體的人們,也只願意看見和聽見你「願意接受」的訊息。他希望大家能夠敞開心胸,大方接受各種資訊,只要它是正確、有意義且能幫助你成長的,都應該聽取並接受。他認為,「拒絕解決和承認問題,不只是對下一世代的背叛和不公平,更是對於開國元勳們的不信任。」他更感謝所有美國辛苦的情報機構與執法部門,在他任期境內沒有任何預謀恐攻最終真正發生,並預計伊斯蘭國很快將被消滅。

但民主往往容易被「恐懼」打敗,歐巴馬譴責所有利用武力和恐嚇造成民眾恐慌的國家,他希望美國人民自己要先相信自我價值,這樣才不會被伊斯蘭國洗腦、或是那些欺負鄰居的惡霸的同路人,像是中國與俄羅斯。最後,歐巴馬呼籲所有美國民眾,「不要忘記你我所擁有的權力和義務,是你們給予政府權力。我們的民主制度需要你!如果你對選出的人不滿,那就自己出來選吧!」

回憶這8年來的過往,歐巴馬表示,「我看過年輕的畢業生、前線的官兵們、傷心欲絕的家屬、發現新知的科學家和最年幼的孩童,我依然充滿信心,希望你們也充滿信心。」並感性地對在場聆聽的第一夫人蜜雪兒表達感謝之意,感謝她這麼多年對家庭、對女兒和對家庭的付出,並且讓全美國年輕一代有了一個新的「模範表率」!對於家人,歐巴馬只有滿滿的感謝和淚水。

廣告

對於副總統拜登,歐巴馬感謝他這8年來的支持與鼓勵,不僅是個稱職的副手,更是一個好朋友,他未曾遲疑或懷疑自己當年的選擇。對於白宮員工們,他表示,是你們給了我無窮的能量與力量;更感謝所有美國人民,他相信這一代、甚至下一代,會比當年開國之初的美國更加有活力。歐巴馬,「能擔任總統為民服務,是我此生最大的榮幸。我希望你們能持續相信你自己,為美國的未來帶來更好、更多的改變。是的,我們可以(Yes We Can)!當然,我們做到了(Yes We Did)!

演講結束後,歐巴馬總統邀請蜜雪兒和在場的大女兒瑪利亞,以及副總統拜登夫婦上台,一同接受群眾的歡呼與鼓掌。

※本文獲《中時電子報》授權轉載,原文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信念 民主 歐巴馬 發表
中時新聞網
中時新聞網
中時新聞網
展開箭頭

《中時新聞網》前身為《中時電子報》,於1995年創立,是全台第一家且歷史最悠久的網路媒體,開啟新聞數位時代。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