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新科技都變舊科技、總統都換人了!行政院的經濟發展方案竟要9年,還要投入1700億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新科技都變舊科技、總統都換人了!行政院的經濟發展方案竟要9年,還要投入1700億

新科技都變舊科技、總統都換人了!行政院的經濟發展方案竟要9年,還要投入1700億
取自維基百科
撰文者:李柏鋒

行政院提出了《數位國家・創新經濟發展方案》,預計在2017年到2025年,挹注1700億的經費,而該計畫的願景為「發展活躍網路社會、推進高值創新經濟、建構富裕數位國家」。當然,這些願景聽起來有點虛,比較具體的發展目標有三項:

1.將數位經濟從2014年的3.3兆提升到2025年的6.5兆,佔GDP比重也希望能從20.5%成長至 29.9%。

2.數位生活服務使用普及率從2016年的25.8%提升到2025年能達到80%。

3.高速寬頻從2015年的100Mbps提升到2025年達2Gbps。並且將寬頻上網視為人民的基本權利,弱勢家戶保障頻寬預計在2020年要達到10Mbps, 2025年達到25 Mbps。

什麼都有,但是看不出到底重點是什麼?

發展目標看起來清楚多了,但是怎麼做到呢?行政院列舉了六個策略:建構有利數位創新之基礎環境、全方位培育數位創新人才、數位創新支持跨產業轉型升級、成為數位人權與開放網路社會之先進國家、中央地方與產學研攜手建設智慧城鄉、提升我國在全球數位服務經濟之地位。

從這六個策略可以看得出來什麼都包含了。但是不管是寫文章或是做簡報,最基本的一個原則就是:如果你什麼都強調了,就等於沒有強調。這個發展方案就是這個樣子,以人才培育策略為例,其實所謂的「全方位跨領域」不就是沒有方向也沒有重點嗎?

廣告

所以人才怎麼來?扎根國民教育發掘潛力菁英、大學擴大培育跨領域數位人才、精進就業/待業人才數位職能、吸引全球人才。有哪些領域呢?資訊管理與數據分析人才、人工智慧/擴增實境/區塊鏈等新興科技人才、資通訊系統與平台軟體人才、跨領域創新應用軟體開發人才、晶片與系統硬體設計人才、網路服務/電子商務經營與行銷人才、大型系統整合與管理人才、測試與品質管理人才。

取材自行政院簡報

行政院自己都沒有數位思維

從這些規劃就可以看得出來,行政院的思維其實並沒有跟上數位時代,那又怎麼有辦法成功將台灣發展成數位國家?首先,在數位科技的領域,人才培育跟過去坐在教室裡面由老師講授內容,學生累積學科與學分的方式已經完全不同了。舉例來說,臉書的創辦是在教室裡面被教出來的嗎?而Google 、 Microsoft 這些科技大廠的企業內訓,又是怎麼進行的呢?

廣告

如果談到臉書的行銷,可能好的老師是那些有實戰經驗的業者,而不是大學教授。行政院所規劃的人才培育計畫,做好準備讓這些原本沒有授課資格的專家站上講台了嗎?如果談到擴增實境的發展,即使是實戰專家都很難站上講台,因為能講的都太表面,不能講的都太機密,針對這些新興領域要培養人才大概只能把人送到對的地方去,行政院做好準備跟這些可能毫無知名度、規模很小甚至還不見得合法的新創公司合作了嗎?

而培養出來的人才,會不會因為法規而無用武之地呢?例如培養了上百位的區塊鏈人才,結果台灣目前有任何相關法規作為這些人才在產業上發展的後盾嗎?

其實知識並不是數位人才培育的重點,思維才是。但是遺憾的是,從這些規劃來看,就可以知道行政院本身沒有數位思維。如果是要廣佈知識,提供像是MOOCs 這種線上的教學平台不是可以讓更多的人以更低的成本接觸嗎?如果是要改變思維,可以參考一下為什麼Google所舉辦的「Talks at Google」並不是要「教」些什麼知識,而是把重點擺在「分享」些嶄新的思維。為什麼呢?因為能教的都已經舊了,而只有思維與思維的碰撞才能創造出更新的東西。

數位科技兩、三年就改朝換代,行政院竟然規劃了九年

提到「更新的東西」,其實這也是行政院這個發展方案最大的問題。數位科技的發展其實兩年就已經是很長的時間了,而這個規劃長達九年的方案,很顯而易見的是現在的規劃過兩年就過時了。九年是什麼概念呢?iPhone在2007年發表,到現在剛好滿九年。

也就是說,這個方案其實就像是Nokia在2007 年做了一個企業未來九年的發展方案沒什麼兩樣。除非能預測未來,不然做這麼長期的規劃其實意義不大,現在正紅的區塊鏈在兩年後會不會被更新的技術給取代?曾經面臨瓶頸,最近有所突破的人工智慧,會不會在兩年後再度遇到瓶頸而又停滯、冷卻?

這些問題沒有人知道答案。所以政府什麼都不要做嗎?難道要去預測未來嗎?不。政府可以做的其實很多。舉例來說,自動駕駛汽車很有可能是一個在未來十年內會實現的方向,但是台灣的法規調適好了嗎?會不會發生自動駕駛汽車的晶片是台灣製造的,結果因為法規的限制,卻無法在台灣上路?而自動駕駛汽車上路之後,許多司機會因此而失業,但是也有許多的基礎設施要做為配套,例如交通號誌的連網、企業車隊的智慧管理系統,這不都是新的商機與產業的發展嗎?

可是行政院所提出的人才培育,卻只見到一些現在早就發展得如火如荼的方向,而沒有未雨綢繆,對未來數位科技發展所帶來的衝擊與機會做準備,而這甚至不需要有任何對於未來發展的預測能力就能做到的,又為什麼不做呢?

過去台灣的計畫經濟為何失敗?

過去台灣的政府也曾經推動過許多類似的計劃經濟規劃,但為何失敗呢?有兩個原因。首先,如果沒有穩固的基礎,突然只因為看起來會賺錢就跳出來要發展某個產業,根本很難有機會成功。Nokia過去之所以能成為世界級的手機大廠,是因為在芬蘭的森林而產生了無線通訊的需求,即使目前在手機市場處於退出狀態,Nokia在資通訊產業仍然還在扮演重要的角色。

其次,過於一窩蜂。台灣對於產業的發展都太過於利益導向,於是總是朝向競爭壓力最大的趨勢去發展,當然如此一來很容易說服大眾,但最後的結果就是在過度競爭的情況下,必須耗費大量的資源,但是卻難以取得理想的報酬,而最後不是所有玩家都只能慘淡經營,就是贏者全拿而很遺憾我們剛好不是贏者。

所以台灣該怎麼做呢?首先,盤點自己過去所累積的強項,例如台灣有豐富的研發人才、有堅強的工具機產業。其次,未來的發展方向要繼續與其他市場從事競爭?還是發展自己獨特的利基產業?競爭之下,資本密集的產業台灣能拿出龐大資本嗎?技術密集的產業台灣過去所累積的技術優勢有強到能贏者全拿嗎?人力密集的產業或許反而最沒有競爭壓力,但台灣有意願發展嗎?

記取教訓,台灣可以怎麼做?

所以行政院與其規劃什麼九年上千億的計畫,為什麼不兩年兩年好好把基礎做好呢?而發展產業的同時,如果可以解決台灣既有的問題,不是一舉兩得嗎?

舉例來說,當Google這樣的國際科技大廠在台灣設立資料中心,圖的是台灣廉價的電費,但是製造了汙染卻無助於台灣的就業機會。既然如此,為何不跟Google談合作?由政府協助 Google 取得綠電而不需再背汙染罪名,而Google則提供台灣的新創公司雲端運算與儲存的服務,讓台灣的新創公司「贏在起跑點」。

而Uber與政府一直都處於對抗狀態,也許有些人認為政府守舊不鼓勵創新,但同樣也有人認為Uber傲慢不遵守法規。可是其實政府可以跟Uber談合作,要求正在努力發展自動駕駛技術的Uber將台灣當做全球唯一的自動駕駛示範市場,而政府則在法規上協助Uber突破,如此一來不但台灣有機會在自動駕駛汽車的產業上佔有一席之地,或許從累積的資料上還能成為全球各國在試行自動駕駛時的必要參考依據,就像是我們的健保資料庫如今成為珍貴的資產一般。

台灣是個全世界最好的實驗室,勇敢嘗試新事物吧!

這些做法其實都不需要花太多的預算,但是前者能降低新創團隊的營運成本,後者則能在一個全世界都還在觀望的領域早先一步取得先機而避免競爭,過去台灣有太多領域都等別人測試可行才採用,結果就是永遠跟隨別人的腳步而沒辦法發展出自己的優勢。

再回過頭看看行政院的這個規劃,哪一個指名發展的產業不需要龐大規模的資本與尖端的技術?這些領域又如何能有年輕人投入並創建新企業?結果到頭來還是補助了那些轉型十幾年卻原地打轉的財團以及越升級越低級的大企業,政府對產業下這種指導棋,台灣又怎麼可能變成一個數位國家呢?

如果真的要提出這種「創新經濟發展方案」,可不可以在規劃方案的時候,就先讓人感覺得有新意?

※本文獲「Inside」授權轉載,原文:《每頁簡報值 130 億:不數位的行政院,提出沒有新意的經濟發展方案》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新科技 總統 行政院 換人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ide 硬塞的網路趨勢觀察
Inside
展開箭頭

Inside是台灣科技媒體領導品牌,成立於2009年11月底,係由一群熱愛網路的人所成立的共筆部落格。我們專注於觀察創新、科技、新媒體與網路的趨勢發展,報導新創公司、創業家、網站、行動平台、社群媒體、行銷與數位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