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減少吃奶瓶的次數、讓小孩攀爬、玩想像遊戲...以色列幼教這樣教出快樂自信、做自己的小孩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減少吃奶瓶的次數、讓小孩攀爬、玩想像遊戲...以色列幼教這樣教出快樂自信、做自己的小孩

減少吃奶瓶的次數、讓小孩攀爬、玩想像遊戲...以色列幼教這樣教出快樂自信、做自己的小孩
圖片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吳維寧

以色列是個非常重視學前教育的國家。除了目前義務教育向下延伸到三歲(幼稚園小班),更有完善的托嬰系統。在以色列產假16週,很多婦女都會延長到寶寶滿四個月大或六個月大後回去上班。而「托嬰中心」則從滿16週大的寶寶開始收起。

我所處的幼教系統稱為「奇布茲幼教系統」(Kibbutz preschool system),為私教系統,分齡上課,每一個班等於一個園,有屬於自己的室內外園區。我目前擔任一到兩歲幼兒班的園長,幼兒入園時約九個月大到一歲八個月大。一年後離園,就是一歲九個月到二歲八個月大。雖然我們是私教系統,但整個以色列幼教界的理念,做法與觀察都大同小異,都受以色列教育部與經濟部下的幼教部門管控師資與課程。

就教育系統的要求,園方與家長在這一年中要有三次一對一的會談。第一次是在孩子入園之前。這個會談基本上是家長講,園長聽,讓家長自己談小孩的狀況,他們對於小孩的理解,對於園方以及孩子在這一年的期待,希望園方多注意的地方以及期待;第二次是在年中,由園長說明園方對孩子的觀察,以及是否有期待家長配合的地方;第三次就是在年末。最後一次的會談由園長主講,總結小孩這一年在園長的所有發展狀況,寫好書面資料轉交給明年接手的園長。

廣告

在我接手這份工作之後,很多在台灣,自己也有小孩的朋友都會詢問我:「小孩年紀這麼小,妳在期末是跟父母談什麼?有什麼好談的?一到兩歲的幼兒不就是開始走路、開始講話,能有多少差別?」

我不是很清楚台灣有多少幼教機構是收這個年紀的孩子。但,有啦,其實孩子的個別差異,在這個年紀就已經看得很明顯。

▶ 寶寶 v.s. 幼兒

在中文使用上,我們常常把三歲以下的幼兒通稱「寶寶」,但在英文與希伯來文,卻清楚把一歲以下以及一歲到三歲的寶寶用兩個不同的單字解釋: Baby 及 Toddler。前者指的是一歲以下,還不會走路的寶寶;後者指的是會走路,開始有單字語言的幼兒。

廣告

做為一個 Toddler 幼兒園的老師,我們其中的一個任務就是告知父母他們的孩子已經「長大」,不再是「嬰兒」(baby)了。換句話說,父母要開始放手,給予幼兒探索世界的空間。在實務現場上,我看過很多「適應不良」的父母,小孩每個更獨立的發展(減少吃奶瓶的次數、取消早上的睡眠、讓小孩攀爬)都讓父母擔心而退縮。這類父母很容易養出非安全依附的寶寶,是幼師需要積極溝通與親師合作的重要對象。

在兒童發展學上,也早就可以根據體能、神經(感官)、認知的發展方式分析出每個年紀大致的發展狀況。例如,一般而言幼兒在十個月到一歲六個月之間開始走路,在七到九個月左右開始坐起來。做為一個幼教老師,對於超過一歲八個月還不能走路的幼兒,或超過兩歲還不會開口講單字一定會多加注意,並且在適當的時機引進專業人士進行觀察或治療。

所以,是的,以色列因為幼兒在「托嬰中心」或托兒所比例很高,幼教老師也夠專業,所以早療教育做得很好,也介入很早。很多小孩在一歲左右就根據某個發展點上的困難開始進行短期的「感官統合治療」。例如,去年我園中有個寶寶十一個月大還沒辦法自己坐起來,父母非常的擔心,因此推薦他們到感官職能師那裡進行短期治療。雖然我很相信孩子就算不進行治療,也有自己坐起來一天。但到了某個年紀還不能自己坐起來,對於寶寶而言是件沮喪的事情,就算是考慮對於寶寶情緒發展的影響,短期兩三個月的治療可能都是值得的。

▶ 老師跟家長談的六件事

除了這些比較特殊的狀況,我們在期末家長會時談什麼呢?除了告訴父母小孩愛吃什麼,在幼稚園愛做些什麼這類個人喜好,依據幼教專業,內容可以大致分成下面幾項:

1. 粗動作以及細動作的發展狀況:

兩到三歲的孩子,已經脫離一歲出頭走起路來搖搖擺擺的狀況,除了走路,要能夠開始跑步,可以直立上下樓梯,有一定的平衡感。我們園中有每天到社區的散步時間,這段時間老師要根據小孩的粗動作能力,設計不同的活動。像是去年年中之後,我在散步時間加入一週兩次的上下樓梯活動。帶著一群兩歲左右的孩子爬樓梯對老師是很大的挑戰。但到年底,每個孩子都學會了用自己覺得安全的方式上下樓(手腳並用、用屁股下樓…),很多兩歲半左右的幼兒也都可以很穩當的,不用扶手而上下樓。而細動作主要指的是幼兒運動手指的能力,例如說是否能夠使用湯匙或叉子吃飯、是否能夠自己拿起一般杯子喝水再把杯子放回原位而不嗆到自己或把杯子打翻。兩歲多的孩子也多半已經有能力自己脫鞋與穿鞋。

2. 語言能力:

小孩是否開始使用句子,希伯來文中有介詞、連接詞,陰陽性以及時態,有一般動詞以及特殊動詞。可以讓父母瞭解小孩的語言能力處於那個階段。雖然這個階段的小孩對於顏色與數字可以有一定的識別,而且這常被以色列父母用來標示自己的小孩是不是「聰明」,我在幼稚園卻不特別教導小孩認識顏色。原因是顏色就是顏色,多了這幾個字彙對於這個年紀的小孩需要的溝通沒有太多幫助。我常要求父母要多跟小孩講動詞。小孩會了動詞,就更能夠解釋自己的需要與情緒,也可以幫助小孩組句子。例如說,小孩懂了「要」(want)這個動詞,就可以組出很多句子,也更可以表達自己。這也包括幼兒繪本的選擇︱一本充滿動詞的繪本,會比一本充滿顏色的繪本更適合這個年紀。

3. 個人氣質(temperament):

幼兒的天生氣質在一歲過後漸漸突顯出來,有些幼兒怕生,有些幼兒要花比較久的時間才能適應新的變化(包括新玩具,新褓姆,新食物…),有些幼兒活動力強,有些幼兒一哭就停不下來…。以色列幼教多使用Thomas and Chess的「幼兒氣質量表」協助父母與幼教老師瞭解幼兒的氣質類型,給予不同的教養方式。例如,擁有「慢熱」氣質的幼兒,做什麼都要比一般幼兒花更多的時間才能進入狀況,老師與父母應該要給這類的幼兒更多的時間與耐性。因為他們也比一般幼兒更害怕突然的噪音與新面孔,大人應該在事情發生前預備幼兒,並且適時安慰幼兒。這種時候「為什麼小明聽到卡車開過的聲音都沒有事,只有你會哭?你是男孩子咧…」這類的話就會顯得非常不專業。

4. 認知能力:

這個年紀的孩子開始有些「過去的經驗」,皮亞傑提到的基模(schema)正在發展,幼兒很容易發生歸類或組織上的錯誤。例如,把所有的人類都稱之為「阿爸」,或是把每隻有四隻腿和尾巴的動物都稱之為「狗」。這個年紀,幼教老師注意的是幼兒在進行模仿動作時,對於自己在做的事情有多少的理解程度。如果到了兩歲左右,幼兒對於日常生活經常出現的事物名稱只是模仿發音,而沒有理解能力(好比在吃飯時間聽到同學說「喝水」,他也說「喝水」,但其實他是想要「吃雞肉」),老師就會特別留意;又例如,這個年紀的孩子也開始有能力瞭解事情的次序,就像:散步回到園裡要坐在長矮椅上→脫鞋子→把鞋子放在櫃子上→去洗手→走到自己的位置坐下→吃飯。一般而言經過兩、三個月的天天重複(所以每天有一樣的時間表在這個年紀很重要),兩、三歲的小孩都可以不經大人的提醒而清楚接下來要做什麼。如果老師發現小孩有瞭解次序的困難性(只能跟著大家一起做,如果是單獨一個人就不知道接下來要做什麼),也會特別留意。

5. 遊戲:

一到三歲孩子的遊戲有幾個類型。一開始是嚐試玩具的功能,或咬或敲或戴到頭上,接著小孩會發展出「想像」遊戲。我們會先看到幼兒把玩具電話拿到耳邊說「哈囉」(模仿大人的動作),然後幼兒會把長型木頭,甚至是自己的手掌,拿到耳邊說「哈囉」。這個時候幼兒就真的開始進入「遊戲」階段,他們很清楚他們不需要拿電話,而是任何一種他們能想像成電話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做遊戲中的電話。

再接下來,「想像遊戲」會變成更複雜,他們會開始做角色扮演,最常看到的是他們扮媽媽(或照顧者),拿起洋娃娃做他們的寶寶。這個階段,如果幼教老師看到幼兒只是拿著洋娃娃走來走去,通常就會詢問幼兒洋娃娃是不是累了,餓了,要換尿布…協助幼兒發展遊戲的想像力與豐富度,並且更有次序性(娃娃餓了,要餵奶,然後幫娃娃洗澡,接著娃娃要去睡覺…)。

至於幾個孩子在遊戲中進行各自的角色扮演與分工,就是四歲之後的事情了。

6. 同理心發展:

這個階段的幼兒無法「設身處地」的替別人著想,這也就是為什麼他們搶了別人的玩具後,無法瞭解玩具被搶的小孩的痛苦(他們有非常想要那個玩具的情緒,但拿到玩具後自己非常的高興,卻不能理解對方為什麼哭了)。因此這個階段幼兒園的教學重點之一是協助幼兒的同理心發展。透過這個教學,小孩更能理解自己與對方的情緒,對於未來的社交與人際關係發展,有很大的影響。

我在教學研討會上聽到一些幼兒園的老師為了強調自己的專業與階段的重要性,常會使用「小孩達到那些成就(achievement)」來做小孩身心發展的評量結果。我自己是覺得並沒有那麼嚴重。不管是幾歲的孩子,他們的身心發展狀況都是重要的;不管是幾歲的孩子,都沒有一定要達成的成就(achievement)。

以色列幼教使用的這些檢視工具與教養方法,其實教學目標也就是養出一個身心平衡,快樂踏實,能夠做自己的小孩而已!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奶瓶 小孩 少吃 想像 小孩 爬 攀爬遊戲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基金會
展開箭頭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