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出路要自己找!」他國中沒畢業開四家公司,把恐怖份子溫床變創業搖籃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全球話題

「出路要自己找!」他國中沒畢業開四家公司,把恐怖份子溫床變創業搖籃

撰文者:劉致昕
商周茶館 2016.10.22

那五天,我們在其他媒體口中「恐怖份子的溫床」度過。

這是布魯塞爾的莫倫比克區,離市中心三個地鐵站,不過十分鐘的距離,這裏的人稱家鄉為「一座監獄」。

七到八成是摩洛哥裔,他們是早期大舉開發時引進的移工,房子蓋好了、市中心繁榮了,他們被遷到當時的都市邊緣,現在的莫倫比克。

廣告

在當地經營族群融合二十年的魯汶大學教授雷曼(Johan Leman)回憶,為了這群移工的孩子,政府當時還蓋了小小的動物園,讓青少年有地方去。「但那也只是當時政府唯一做的事了,」1990年代,比利時才開始討論移民融合政策,雷曼正是當時的一員。但至今,這裏,還是單色。

去年的巴黎恐攻、今年布魯塞爾爆炸之後它一夕翻紅,一百五十國以上記者都來到這裡,他們要直擊,是什麼樣的社區養出三名恐怖份子?是什麼樣的社區,藏著遙控歐洲ISIS網絡的中心?重創遙遠的巴黎?

我們進去的第一個採訪,卻聽到了台灣。

(攝影者:駱裕隆)
(攝影者:駱裕隆)

廣告

「你們台灣人剛來過,他說『其實我們很像』,」黃皮膚的我看著滿臉鬍渣的歐薩里(Ibrahim Ouassari)這樣說,我一時詞窮。原來,台灣的社會創業家剛來過,發現這個社區與都市之間的差別:貧富差距、教育品質低落、失業率高、毒品,其實跟台灣某些永久屋聚落、都市邊緣的社區、山區聚落相同。

只是,這裡多了恐怖份子,「品牌」太過明顯。

1080,這裏的郵遞區號,如今已經成為弱勢代稱,恐攻之後,還跟恐怖份子畫上等號。洗刷不去的刻板印象因為社交網站的同溫效應不斷擴散,而在同溫層之間,ISIS不斷敲門,每個月發動上千波的宣傳攻勢。

創了四間公司的歐薩里說,創業家不習慣等待,出路要自己找,一個育成中心就此登場,過去只能當司機甚至毒販的他們,在這裏尋找希望。

(攝影者:駱裕隆)

塔卡都理,二十二歲,輟學

學了三個月的程式,他說「Coding讓我自己覺得有力量了,好像可以創造一些新的事情,好像可以大膽地去想像。」他談到家人,覺得身為男生,應該帶著家人走出這個社區,找不一樣的生活。他剛有了自己的創業計畫,準備做一個老人與殘障專用的生活App。

(攝影者:駱裕隆)

二十七歲的路易,三週前才註冊了自己的公司,他的App要提供給每個人個性化的在地旅行建議。按照每個人臉書上的喜好不同,對照當地同樣背景的人,由他們的打卡次數告訴你十大你最對味的景點。「來莫倫比克很好,因為這裡讓我記得每個人總是不同的,一套標準去衡量全世界的文化,那太過時了。」

(攝影者:駱裕隆)

泰瑞,26歲,剛做好網站的第一版,他想打破就業網站的規則,做出一個專門給半工半讀者、不具高等學歷者的人力網,「很多人願意學,準備好不顧一切的努力了,但如果你出生錯地方,難道,這輩子只能被救濟,或是不顧一切的去找別的辦法嗎?」

(攝影者:駱裕隆)

諾克,十五歲,這是他學coding的第一週。他不喜歡上學,老師只好打電話來育成中心查勤。「這裏很好,跟學校不一樣,」早上八點他第一個到,直到六點關門才離開。他也曾經逃過學去外面想學寫程式,但去了電腦中心,對方卻只要他處理硬體。「這裏不用看我是誰,都是自己人,而且看到別人在這越變越好,我也想要。做一件事、找一個新的可能。」畢竟「我來這裡,是為了要成為一號人物的。」

除了創業,在體制之外找出路。我們遇見一座劇場,在旁邊看他們排練,舞台上盡是一些歧視、恐攻,以及對穆斯林的玩笑。

(攝影者:駱裕隆)

(攝影者:駱裕隆)

「我們演喜劇,你們還有辦法說我們是恐怖份子嗎?」同樣在移民社區長大的阿克拉,今年三十一歲,正在舊倉庫裡頭趕工,這裏將成為莫倫比克第一座社區劇場,由青少年演出自己的故事。「恐攻之後我們是受害最大的一群,」他們的害怕,是來自對恐怖份子,加上極右派的威脅。一個劇場,讓觀賞者、表演者能夠暫時擺脫現實的身份,感受故事。「把對話的門檻降低,而且,誰不喜歡喜劇呢?」在三十六間學校開過課了,他希望持續地幫更多人,說自己真正的故事。

(攝影者:駱裕隆)

42歲的穆罕,正是阿克拉的師父,他是法國、比利時的劇場演員,也主持過電視節目。從小在莫倫比克長大,「表演,要經過三個過程,而那是幫我們這個地方站起來的關鍵。」先認識自己,認同自己所代表的一切。接著學表達自己,如何有自信地展現自己的內外。最後累積自信與韌性,不會走向極端。他不只在劇場裡頭讓故事動人,他也在創業中心教導創業家們如何簡報。

「最新的一個徒弟,是一個賣防火圍巾的,他十九歲而已,現在到處參展啊!」穆罕笑說,如果他是第一代「英雄」,國中沒畢業、卻是四家公司老闆的歐薩里就是第二代,「我不確定第三代會是賣圍巾的,還是做App的,但我很確定,聖戰士在這裡絕對不是英雄。」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社區 創業 恐怖份子 劇場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