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40歲的人生是不知不覺堆積的「渣滓」...捨棄這5樣東西,你將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40歲的人生是不知不覺堆積的「渣滓」...捨棄這5樣東西,你將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40歲的人生是不知不覺堆積的「渣滓」...捨棄這5樣東西,你將看見不一樣的風景
撰文者:嶋津良智
精選書摘 2016.09.17

想要維持成果,請捨棄40歲以前的自己

跨過40歲的門檻以後,你曾有過這樣的感覺嗎?

「最近身體好沉重……」
「只要一加班,隔天早上就很疲倦……」
「只不過是被叫去出席會議,一天就過完了……」
「一整天的待辦事項完全做不完……」
「每次部下開口提問,都覺得很煩躁……」
「三不五時就想看一下手機……」
「很擔心能不能達到業績,擔心得夜不成眠……」

廣告

40歲到49歲的階段,是職業生涯的折返點。

在職場上打滾20年的人,身上總背負著各式各樣的重擔。

無論「好」與「壞」,都在不知不覺間如渣滓般沉澱,讓你的身體和心靈感到愈來愈沉重。不僅如此,你還要負責管理部屬或營業收入目標,愈來愈多過去不曾接觸的新工作,此時全落到了你的頭上。

這簡直和搬家時的垃圾山沒什麼兩樣。置之不理的話,垃圾會愈積愈多,總有一天你會懷疑:「這麼多不必要的東西,究竟是從家裡哪個角落冒出來的啊?」

廣告

許多人就是在這樣幾近滅頂的工作洪流中,度過了40幾歲的日子。

40幾歲的階段,連不需要背負的擔子也會落到自己肩上

40到49歲的人,我稱為「夾心世代」。他們被夾在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的中間動彈不得。以往通用的商業模式不再通用,新的時代必須求新求變。他們從原本船員的角色,被迫成為掌舵的船長(主管)……

當肩上背負的擔子愈來愈重,卻無法再向上升職加薪時,會感到精疲力盡也是無可厚非的事。

人會感覺肩上背負的擔子很沉重,是因為把不需要背負的擔子也攬到自己肩上的緣故。

如果能夠卸下「自己目前擁有的東西」,獨留「對自己來說真正必要的東西」,捨棄不要的、多餘的或陳舊的東西,便能夠改變「精疲力盡的自己」。

區分出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把不要的東西丟掉

二、三十歲是累積、學習或獲取各種事物的階段。投入愈多,成果愈豐。這道理既單純又明快。但是,假如始終對「投入=成果」這道方程式深信不疑的話,成果就會在不知不覺間減半。

就好比一個原本能夠投出150公里剛猛速球的投手,隨著年齡增長而逐漸無法光靠直球壓制對手一樣,是很自然的哲理。

過了40歲以後,請鼓起勇氣「捨棄」現有的東西。整理人生的方法和整理房間或書桌一樣,都是區分出「要的東西」和「不要的東西」,然後把「不要的東西」丟進垃圾桶,如此而已。

捨棄陳舊的自己。捨棄堆積在身心靈的渣滓。捨棄疲憊不堪的自己。然後再一次找回「價值」和「自我」。想要脫離夾心世代,「捨棄(停止、減少)」才是最好的方法。

一、請捨棄「不必要的自尊心」或羞恥心

捨棄「不必要的自尊心」並採取行動,就會看見不同的風景

到了40歲以後,因為見過的世面多了,自然也就比年輕的時候多一分自尊心或羞恥心。但與此同時,是否也多了一分「虛榮心」或「不必要的自尊心」呢?「事到如今還做這種事,會被部下笑話的」、「不想因為失敗而被上司責罵」、「都這把年紀了,不想做那些丟臉的事情」等。

害怕「失敗」、「丟臉」或「受傷」的心態會變成煞車,減緩行動的速度。所以才做不出什麼成果。

我自己也有過類似的經驗。在我成為講師以後,因為「想繼續學習」,所以不斷以「學生」的身分參與各種講座。

但有一段時間,我愈來愈少參加講座,因為我開始出現一些「不必要的自尊心」:
「要是在會場遇到認識的人會很尷尬。」
「要是人家以為『嶋津先生連這種事情也不懂』就太丟臉了。」
「被人看到我在學習的樣子,實在太沒面子了。」
「要是被老師點到卻答不出來的話,就太丟人了。」

然而,現在的我總是提醒自己:「不要再替自己拉手煞車了。」

因為就像行為經濟學家湯瑪斯·季洛維奇(Thomas Gilovich)教授(美國康乃爾大學)所強調的「比起行動所產生的後悔,人類對不行動所產生的後悔更深刻」。我已切身體會到「比起嘗試後遭遇失敗,試都不試就放棄機會的失敗風險更高」。

一位決定在40歲之前創業的朋友這麼對我說:

「實際採取行動後,眼前所見的景色都變了。雖然有時候也會遭遇挫折,但我還是很慶幸當初下定決心出來開業。」

若總是採取拒絕的姿態,認為「那個我沒辦法」、「這個我做不到」、「這把年紀太丟臉了」、「不要聽信晚輩的意見」,等於是錯失讓自己成長的機會。有時候「自尊心」會幫助我們維護尊嚴,成為我們判斷事物的根據,所以保持這種身為人的自尊心是無所謂的。

但如果是工作上「不必要的自尊心」,還是盡快把它丟了吧。

二、為了「適度地」工作,請捨棄過度的責任感

過度的責任感只會苦了自己

我是一個「筆記狂」。

一直以來,我都會在電子報或講座上強調做筆記的效果,例如「提高注意力」或是「不必再為了忘記事情而感到不安」。

但是,我的朋友(上市公司的經營者)從來不做筆記。有一次我問他:「你都不做筆記,真虧你還能當一個這麼稱職的經營者。」他卻一臉淡定地說:「因為不做筆記就記不起來的話,代表那是『不重要的工作』。真正重要的事情,就算不做筆記也不會忘記。」

我聽了他的想法以後,覺得的確「有其道理」。話雖如此,我認為可取的部分不是關於「該不該做筆記」,而是他對於工作的「定義方式」。

或許像他那樣「在好的意義上『適度』工作」也是有必要的吧。

追求完美很重要,但沒有必要事事完美

根據一項以30到40幾歲商務人士為對象的調查顯示,每3人之中就有1人自覺有「工作憂鬱症」。

另外,據說容易陷入憂鬱狀態的人,「大多都是認真、責任感強、面面俱到、周圍評價很高的人。」過勞死或過勞自殺者,似乎也很多這種類型的人。40幾歲的商務人士「擁有責任感」是理所當然的事。結果責任和說明責任也比資淺員工來得重大。

「過度的責任感」有時候也會苦了自己。如果因為「自己必須努力才能讓這份工作順利進行」,而把自己逼得太緊,有可能會損害身心健康。萬一因為過勞而累壞身體,阻礙到工作的進行,那可就本末倒置了。

我也曾檢視自己的工作模式,思考「有沒有什麼事情,是適度調整也無所謂的呢?」經過一番考量後,我決定重新思考「回覆電子郵件的方式」。

我認為「電子郵件必須馬上回覆」「電子郵件應該盡快處理,不能在未讀的狀態下結束一天的工作」。因此,我曾經因為太過擔心「對方是不是在等我的回信」,而縮短了睡覺、聚餐、吃飯、上廁所的時間,只為了持續不斷地回覆每一封郵件。

然而,有一天我終於意識到,「我太過在意回信的事了,甚至還妨礙到其他工作的進行」,於是我決定「檢查郵件的時間改為一天兩次」,每天都在固定的時間回信即可(端視事情的急迫性,若是找我去喝酒等「不需要立即回覆」的事情,我就會延後處理)。

此外,若時間上容許我稍作猶豫的話,我會先簡短地回覆一段訊息,告知對方「我已收到您的信件。請容我明日再做正式的回覆」。等到有時間的時候,再仔細思考如何回覆對方的正題。

日文的「適度(いい加減)」,最初的意思據說是「好的加減」。捨棄過度的責任。把工作指派、分擔下去,慢慢減輕自己的負擔。然後就這樣,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好的加減」吧。

三、請停止利用空閒時間「提前」完成工作

不要利用空閒時間提早完成工作

假如我決定「星期一的下午2~6點是會客的時間(2人X2小時)」,接著把那段時間特別空了下來。

結果其中一名約好要見面的客戶,突然聯絡我說:「嶋津先生,我臨時發生了一件無法抽身的事,今天的約可以先取消嗎?」這時,我的下午行程就空了2個小時出來。

那麼,我會如何運用這2個小時呢?

如果是從前的我,一定會「提前」進行明天預定的工作。但愈是利用空閒時間提前工作,愈無法擺脫忙碌的狀態。

提早完成明天的工作,雖然能夠空出明天的時間,但最後還是無法得空。因為我有「提前工作的習慣」,所以我會在明天空出來的時間裡「提前塞進後天的工作」。

不過自從返抵日本後,我重新檢討了運用「空閒時間」的方式。如果因為約會取消等原因,多出一些空閒時間的話,我就會把時間盡量用在「沒做過的新鮮事」或「一直想做卻沒做的事情」上。

「看看別人推薦的電影」「去最近掀起熱議的商場逛逛」「找找看英語會話教室」……

如果把「空閒的時間」用在「過去不曾嘗試過的事情」上,說不定就能激發出新的商業構想,或是遇到改變自己的契機。

或許有些人會擔心「如果不提前完成工作的話,可能會趕不上截止期限」。但只要在規畫時間的時候,「把工作的進度提前安排」即可。如此一來,即使「只按照行程表的進度工作」,最後還是可以提前完成工作才是。

「必須禁止的事情」或「必須避免的事情」也要事先決定

無論是私事或工作,我都統一用日曆管理。統一管理預定的行程,就不會發生像取消「優先度高的私事」,然後排入「優先度低的工作」等狀況。

此外,行程表裡也會填入「必須禁止的事情」或「必須避免的事情」。比如說,我規定自己不能在講座的前一天飲酒,因此我就會在行程表中填入「禁酒」。

因為我熱愛飲酒,所以如果不定出「禁酒日」的話,我就會不小心放開來喝(汗)。

另外,我也曾在午餐的時段填入「今天不可聚餐(獨自吃午餐)」。如此一來,才能夠擁有充裕的時間,靜下心來思考商業計畫。

規畫時間的時候,請預先把「該做的事」和「不做的事」都填入行程表中吧。相信如此一來,一定能夠放慢忙碌的步調,增加可處分時間(可按照自己的意思自由使用的時間)。

四、請停止在意不必要的人際關係

人際關係和「線」一樣,粗細全憑自己決定

用一個東西來比喻的話,人際關係就好像一條「線」。

線的粗細或韌度,代表的是自己和對方的關係。若彼此之間的線又粗又強韌,代表關係良好。相反地,當線很細或亂七八糟地糾纏在一起時,這就是自己和對方關係正在惡化的證明。

而且到了40歲以後,線的「數量」會愈來愈多,關係也愈來愈複雜。

自己和部下的線、自己和上司的線、自己和同事的線、自己和客戶的線……

自己和雙親的線、丈夫和妻子的線、丈夫和孩子的線、妻子和孩子的線、丈夫和岳父母的線、妻子和公婆的線、孩子和祖父母的線……

自己和朋友的線、自己和鄰居的線……

隨著年歲增長,「關係的線」愈牽愈多,因此在某種程度上,應該有必要加以控制才是。換句話說,我們必須理清哪些是「需要變粗的線」「需要梳整開來的線」,哪些是「不需要變粗的線」「不需要梳整開來的線」。

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很有可能會找不到對自己來說真正重要的線在哪裡。

以我自己為例,以前在新加坡認識的人,和我之間的線就變細了。但這也是無可奈何的事,畢竟我已經回日本了。

另一方面,我和學生時期的同學之間的線,正在「重新加粗」當中。我們趁著在臉書上重新取得聯繫的機會辦了同學會,還互相開玩笑說:「趁著有生之年,大家再聚一聚吧!」

只要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解釋」就不必再煩惱了

想要控制漸趨複雜的線,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知道自己可以選擇「不在意」。如果在意東在意西的,搞得自己每天坐立難安,只會讓身心益發疲憊而已。稍微「隨便」一點,我認為才是最適當的狀態。

比方說,在「生氣」這個選項的背面,還存在著「不生氣」這個選項。面對部下的失敗,既然能夠選擇「生氣」,當然也可以選擇「不生氣」。

同樣地,在「在意」這個選項的背面,也存在著「不在意」這個選項。

假如一位業務員在電話行銷的時候被掛電話,他可以選擇「一直去在意,搞得自己灰心喪氣」,或者是「立刻切換情緒」。

如何對事物「賦予意義」,決定權全在自己。

如果在汽車製造廠工作的人,賦予汽車的意義是「每年奪去超過4千條人命的殺人工具」,那麼這個人應該就無法興起「來製造汽車」的念頭吧。但如果賦予汽車「創造新生活型態」的意義,自此刻起他就得到了在那個職場工作的價值。

我能夠跟「討厭的人」來往,也是因為我不以好惡論人。我認為無論對方為人如何,只要和這個人來往能讓我得到成果,對我來說就是重要的人。 

每個人都可以做出「符合自己需求的解釋」。不要想太多,試著選擇「不去在意」吧。我認為這種方式比較能夠減輕人際關係的壓力。

五、請停止區分「工作」和「私生活」

「工作」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可以分開思考

選擇工作還是私生活?公司還是家庭?想讓兩者平衡且充實,究竟該如何是好?

美國在1990年代出現「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想法,企業也為了讓員工同時擁有「有意義的工作與充實的私生活」而導入新的機制。例如,彈性工時、讓育兒照護者縮短工時或在家工作等都是一例。

2008年,日本內閣府實施「工作生活平衡意識調查」,統計出以下的結果(調查2500名20歲以上、未滿60歲的男女)。

• 針對「工作」、「家庭生活」、「地域性或個人生活」部分,理想生活與現實生活一致的人僅占15%左右,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偌大差距。

• 以「工作」優先為理想的人,雖然不超過2%,但現實生活中約有半數的人以「工作」為優先。

• 若要為自己的「工作生活平衡度」打分數,40歲到49歲的人平均分數是51.2(滿分100分)。

若說「工作」與「生活」是否取得平衡,現階段的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不過我個人認為,「工作與生活本來就不可能取得平衡」。理由是因為「『工作』與『生活』真正充實的人,不會只為了這兩件事情而活」。

與其講究「工作生活平衡」,不如追求「美麗人生」

事實上,我覺得「工作與生活平衡」這句話的表現方式有點奇怪。為什麼呢? 因為既然我們已經把人生中的許多時間貢獻給工作,又怎麼有辦法把「工作」和「生活」切割開來思考呢? 就這層意義上來說,我認為改稱「美麗人生」應該會比「工作生活平衡」更為恰當。

舉例而言,假如你的第二個孩子即將誕生,但生下來的寶寶是「雙胞胎」,於是你們夫妻一時之間不得不同時照看三個孩子。此時,如果你的工作剛好沒那麼忙的話,早點回家幫忙太太應該會是比較恰當的選擇吧?

反之,假如你工作上正好在進行一項重要的專案,而孩子的事也稍微安頓下來了,那麼你最好把家務事交給太太,回頭專心忙自己的專案。

假如碰到家庭工作兩頭燒的緊急狀況,似乎就有必要考慮「第三種選擇」,像是把孩子托給夫妻之中任何一方的父母等。

請隨時變換重心

一個人一天被賦予的時間就只有24小時。時間是有限的,如果把那些好像有在做事的時間翻過來看就會發現,當中也有很多時間什麼事情「也沒做」。

所以面對人生中的各種場面,必須時時配合「家庭」與「工作」,隨機應變地調整重心的位置。

這就是實現「美麗人生」的重要秘訣。

書籍簡介

為了遇見40歲更好的自己:停止過度的學習,只要做對5項,人生就會開始改變

作者: 嶋津良智
譯者:劉格安
出版社:麥田
出版日期:2016/07/30

嶋津良智

一般社團法人日本領袖學會代表理事。

1965年出生於東京。大學畢業後,進入IT企業任職,成為同期一百名員工中的頂尖業務員,受拔擢成為最年輕的業務部長,負責的部門成績亦在3個月內竄升至全國第一。28歲獨立創業,隔年成立合資公司。1996年併購3家投資公司,短短5年內擴展至年營業額52億的規模,於2004年5月正式上市(IPO)。

2005年,設立「Leaders Academy」,提倡自創的領導者教育,期望培育出引領新世代的領導者。2007年將據點轉移至新加坡,以提升業績的獨創系統「主管學」博得各界好評,於全球為超過25,000名的領導者提供教育課程,同時舉辦演講、企業訓練或提供諮詢服務。同年,發起志願性組織「JBN(Japanese Business Network)」,於14個城市舉辦商務講座,為活躍於世界各地的日籍創業家或商務人士提供支援。2013年將據點遷回日本後,成立「一般社團法人日本領袖學會」,致力於培育跨國型領導人才。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40岁 四十岁 40歲的人生 40歲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