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當記者也被拉入賣人肉的行列……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國際 | 趨勢中國

當記者也被拉入賣人肉的行列……

當記者也被拉入賣人肉的行列……
撰文者:李欣宜
商周茶館 2016.07.29

《商業周刊》1496期封面故事「招聘740萬台灣青年」的製作,是從一名新創企業家的一句話開始的。

四月底的下午,這名新創企業家帶著一份簡報給我們看,指著簡報上清楚寫明的「5000萬元人民幣」台灣年輕人才創新創業專項基金,這是東莞台灣青年創新創業基地要提供給台灣新創的創業啟動基金。

就因為他一句「這筆錢就是針對台灣,要把台灣人挖光就對了。」商周團隊用三小時決定飛去東莞,隔天中午,我跟攝影記者人已經在東莞,跟著參訪團一起行動。

廣告

接下來是七十幾天的跳點採訪,以及累計共八十幾名受訪者和三十二個新創團隊,這些受訪者根據其目的,大概可以分成三種類型:要新創貨源的(需求端)以及提供新創貨源的(供給端),和居中仲介協調的中間人,中間人要的可能是介紹費、抽佣、人脈,也可能是政績。

這筆牽涉到上百萬人和數千億台幣的生意,在兩岸之間有多火熱已無須贅言,有趣的是,當我身為一名主跑網路新創線的記者,也被中間人給盯上,成為他們眼中的熱門搶手貨源提供者。

以下是我跟一名中間人的對話」:

「這門生意聽起來挺好賺的啊?」我說。 「對啊,我也可以跟你合作啊。事實是啊,我們沒有打算要獲利啊,頂多就是分擔成本,我們幾個會計師、律師來做合作啊,我覺得這些費用是可以攤平的,你如果找十家,可能有一百萬,這個費用花個十萬塊,我覺得應該是還好吧?」

廣告

他口中說的一百萬,是指中國政府給予「推薦示範團隊」的獎金,也就是介紹台灣新創給中國兩岸青創基地的人,俗稱人頭商。在整個採訪過程中,我不只一次被問到這個問題,「要不要一起?」、「有沒有推薦哪個團隊特別好啊?」,或許是我主跑網路新創線,手邊認識不少「貨源」,因此也成了他們眼中理想的生意夥伴。

我有些無奈地笑說:「不用了,我不做這種賣人肉的生意。」在許多人眼中,這些人,包括幫對岸經營孵化器和找貨源的台灣人,也許都是所謂的「賣台份子」吧?

只是,台灣究竟是要怎麼被出賣呢?

訪了至少二十名在對岸創業的台灣年輕人,我深有所感的是,解嚴後出生的台灣年輕一代,遠比我們想像的更有獨立思辨能力,更依戀這塊我們所生長的土地,只要是走出去的台灣人,沒有不想回台灣的,他們清楚知道中國只是一個市場,一個機會和舞台,但是他們不會因此把認同意識也交出去,這種狀態不如姑且稱之為「靈肉分離」吧?

現代資訊發達,即使中國網路環境特殊,但畢竟很難跟北韓一樣,打造一個由上而下的全民洗腦社會,何況台灣年輕人早已習慣自由接觸各種資訊,一時半刻間,要被洗腦恐怕不太容易。與其擔心共產主義,或許我們更應該擔心的是,如何加強台灣自身的基礎建設和創業環境,在搭橋讓年輕人出海闖蕩的同時,也讓有心返鄉或留台深耕的年輕人有留下來的可能。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新創 創業 人肉 記者
商周茶館
商周茶館
商業周刊編輯部
展開箭頭

每個星期四,熱騰騰的《商業周刊》準時上架。一周出刊一次、一年有52個星期;可是,還是有好多採訪幕後,還有好多現場第一手觀察,還有好多只有記者才看得到的小花絮,在一年一萬多頁的紙本雜誌上,你看不到。《商周茶館》開張,吃完了雜誌主菜,再來茶館喝喝茶;商周記者們把藏在報導背後的許多小故事,和讀者分享。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