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暴走台灣》「鄉民正義」的隱藏殘酷:逼迫他人認錯道歉,你獲得快感了嗎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暴走台灣》「鄉民正義」的隱藏殘酷:逼迫他人認錯道歉,你獲得快感了嗎

暴走台灣》「鄉民正義」的隱藏殘酷:逼迫他人認錯道歉,你獲得快感了嗎
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榎本博明
精選書摘 2016.07.06

不知是從何時開始,我們的社會瀰漫著一股斤斤計較的風氣,人們常會為了意想不到的小事而提出投訴。當我看到這些投訴時,總會因為知道那只是反應過度而啞口無言。不過,在看到被投訴者畢恭畢敬地回應時,我除了瞠目結舌之外,心裡也會想:「這不也是一種反應過度嗎?」

但話說回來,遭到投訴的一方若是不積極處理客戶的意見,反而會讓事態惡化,因此他們也不得不用十分誇張的低姿態來處理投訴。

此外,要是有人在網路上發表充滿批判性的留言,不管是企業、商店、學校、醫院都會遭受「你們太差勁了」、「這種人(事)不值得原諒」等言論抨擊,甚至經營會因此受到致命性的打擊。所以為了應付這類投訴,被投訴者常會顯得異常地神經質。

廣告

但是,為何他們非要將事情處理到人盡皆知的地步不可呢?例如在日本,被拿來做為作業簿封面的昆蟲照片,因為有使用者提出「看起來好討厭」的投訴,而將使用了三十年以上的昆蟲封面汰換掉。還有傳達出家庭溫馨的電視廣告,因為有觀眾看了感到難過,所以在經過投訴後決定取消播放。此外,全國各地也相繼傳出因為幼兒園學童太過吵鬧而被投訴的事件。據說,有些幼兒園還因此限制小朋友到戶外遊戲區玩耍。

(日本東京瓦斯推出的廣告,因描繪新鮮人求職路辛苦太寫實,竟引發客訴,被逼得停播。)

從這些案例中你會發現,原本稀鬆平常的小事,現在卻成了大眾無法接受的狀況。還有,原本以為是常識的事物,現在居然變成走到哪裡大家都無法容忍的困擾。

廣告

雖然投訴者們對自己不講理的行為毫無自覺,認為有理就能行遍天下,當然他們也有權力糾舉企業以及店家的失態;然而看在第三者的眼裡,他們的要求根本稱不上是在講道理。因為不管怎麼看那些投訴,都已經超出了常識的範疇。

此外,不只是企業和店家需要面對不講理的投訴,在某些案例中,就連人際關係也會因為一點小事而掀起風波。引發事端的當事人異常的情緒化,並且反應過度到任何人看了都會覺得那根本是脫序行為。

我發現那些容易失控的投訴者有一個特徵,那就是他們常會因為他人不經意的一句話或態度而受到傷害,接著就會陷入低潮,甚至還逢人就拚命說眼中釘的壞話。雖然那些遭到攻擊的人們並沒有任何惡意,不過對投訴者來說,那些人就是會讓他們怒火中燒,因而不惜在眾人面前展現出強烈的攻擊性,又或是高舉著冠冕堂皇的道德情操,不斷以此抨擊自己討厭的人。他們無意考量對方的立場,只是一味地相信自己的想法絕對是正確的。而那些人的過度反應也讓大家退避三舍,甚至不敢仗義執言。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生活環境會演變成反應過度的社會呢?

別當「得理不饒人」的笨蛋!

《周刊現代》中,有一個名為「『得理不饒人的笨蛋』將毀滅日本」的特輯。內容在說企業常會因為難以預料的投訴,進而影響整個經營決策。由於那些投訴都是基於「正確的道理」,因此企業會為了事先準備好面對投訴的處理方法,變得凡事都必須「預想出正確的道理」。也因為這樣的風氣開始蔓延,所以越來越多人以為掌握住「正確的道理」,就能讓大企業對自己俯首稱臣。而這樣的錯覺,讓網路上想揪出大企業小辮子的人如雨後春筍般地增加。

但我想反問:那些自以為正當的投訴,真的能算是正確的道理嗎?

別用自以為是的「正義感」評判他人

正義感是一種很重要的觀念,然而有些人卻習慣發揮過剩的正義感。

看到這裡,也許有讀者會認為:「怎麼能說正義感過剩呢?正義感明明有益於社會。」確實,正義感是人類必須的道德觀,但我想強調的是,某些事情有必要以正義之名而大吵大鬧嗎?還有,某些人認為的正義,真的是正確的嗎?那會不會只是個人的偏見而已呢?

有些人會為了遵守自以為是的正義感而將小事化為大事。據說,某間學校因為暑假時不用上課,在校生也大多在戶外活動,因此當部分教職員在暑假工作時吹冷氣,被附近居民投訴他們隨便浪費電。

雖然暑假時的校園人數比學期中要少很多,所以讓少數老師吹冷氣確實有點浪費,但外界因為少數老師吹冷氣就對校方提出限電的投訴,未免也太不合理。畢竟暑假時的人力較少,老師們不但要在炎熱的夏天裡工作,也必須將應做的事情完成。但奇怪的是,學校附近的居民還是會認為自己有權利禁止老師吹冷氣。

這種行為不正是舉著正義的大旗恣意妄為嗎?我認為從各方面來看,這都屬於反應過度。

人類是不在乎合理性的生物

來源:dreamstime

所謂的反應過度,是因為情緒反應優於認知反應所產生的。當我們讓情緒取得主導權,就會無法冷靜判斷,也很容易做出極端的行為。

例如,遇到有朋友被他人用難聽的話羞辱,如果是情緒反應較強的人,就會回應朋友:「這真的很過分,那個人實在是太可惡了」、「真不敢相信!他居然說出這種話,完全無法原諒」等話語。

但如果是認知反應較強的人,就會冷靜地說:「真的有點過分,他大概是遇到什麼不好的事,所以才會這麼生氣吧」、「他居然會說出這種話,會不會中間有什麼誤會」等。

情緒反應較強的人,比較無法適應壓力,只要遇到討厭的事情,便容易有承受壓力後的反應。一旦產生討厭的感覺,就會生氣、陷入低潮,或是情緒激動。而認知反應較強的人較有抗壓性,遇到討厭的事物時較不易隨著狀況起舞、不大情緒化並且能冷靜應對。

對待他人不夠寬容

當然,情緒反應較強的人就是容易反應過度的類型。這一型的人主要是欠缺體會他人觀點的同理心,也就是考量對方的想法,並且理解對方的行為模式。越是容易反應過度並會隨意批判他人的人,就越沒有同理心。

這就像你在餐廳中隔著一張餐桌與人面對面,此時對方背向窗戶,而你則是正對著窗戶。雖然你可以從對方背後望見窗外的景色,不過對方卻可以從你的背後看到你所看不到的餐廳格局。由於雙方的觀點不同,因此眼中所看到的光景也截然不同。

內心世界也是一樣的,每個人因為內心的風景不同,會產生不同觀點。

這個世界上到處都是不同價值觀的人,總是否定他人的價值觀其實是很奇怪的行為。如果否定他人的價值觀是正常的,不就表示其他人也可以反過來否定你嗎?當大家將這種行為視為司空見慣,那麼人類就會因為彼此的價值觀不同,陷入難以和平相處的境況中。

在反應過度的背後,往往潛藏著害怕與他人交流的心理。有一本暢銷書,名叫《被討厭的勇氣》,揭露了許多人的思維裡暗藏著「很害怕被人討厭」的想法。換言之,「被討厭的勇氣」這句話也暗示人們「害怕被人討厭」,所以會因為心中的某些疙瘩而產生反應過度。

網路助長反應過度
網友從逼迫他人認錯中獲得快感

來源:dreamstime

投訴,是社會上蔓延開來的過度反應之一。

在現代,網路上的文章可以決定企業和店家的生死。由此可知,網路文章的威力甚大,不但能讓評論對象獲得成功,反之,也能使其面臨關門大吉的窘境。

當網友把針對商品的投訴、企業和店家的待客態度上傳至網路後,事情往往會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流傳開來。

然而,除了親手上傳的本人之外,其他人無從確認內容是否造假。所以要是上傳者是一個容易反應過度的人,也許會將帶有獨斷偏見的投訴內容散播出去。又或是平時積怨已久的人,也可能故意藉此在網路上發洩情緒。又或者上傳者並沒有惡意,只是對店家、企業的態度有所誤解而已。

但不管如何,一旦投訴文章上傳到網路後,就會接二連三地出現「太過分了,怎麼會有這樣的店家」、「這種態度真的很可惡,不能原諒這種企業」等流於情緒反應的感想。而有這類感想的人,還會利用社群網站的轉發功能,將投訴文章廣為流傳。

原本只是個人觀感問題或積怨已久所發表的批評,經過這樣的發展後,不但讓企業和店家的負面名聲進一步地擴散,接連而來的批判也會不斷地向他們興師問罪。

當店家、企業意識到外界批評的力量後,即使是蠻橫不講理的投訴內容,也不得不採取相應的安撫手段。雖然這種方式就像以毒攻毒一樣(以反應過度對待反應過度),但要是不做到這樣的地步,難保以後不會受到更大的損害,畢竟企業和店家都很害怕批評所帶來的後續效應。

另一方面,由於店家、企業都害怕因為負面評論而遭到抵制,因此不管投訴內容是否正當,都不會加以拒絕。尤其是當店家、企業不管自己是不是真的有過錯,都會為了表示尊重客戶而先採取低姿態道歉,再慎重地處理後續發展時,這種模式會讓投訴者感到爽快。

煽動大眾情感的媒體

反應過度不會來自冷靜的認知反應,而是從衝動的情緒反應中誕生。一個反應過度的社會,不但容易煽動多數人產生情緒反應,同時也會放任大眾的情緒產生連鎖效應。

在煽動大眾流於情緒反應的方面,我認為現今的新聞媒體必須負起相當大的責任。

例如電視新聞。從前的新聞主播會壓抑個人的情緒,以冷靜客觀的語氣傳達訊息;然而現在的新聞主播會將自己的個性表現出來,有時還會一邊添加主觀看法,一邊在報導時帶入個人的情緒。

觀看電視和網路時,對於較難理解的資訊我們常會不加以消化,姑且憑著情緒來下結論。因此,對於一些新聞資訊我們會囫圇吞棗地接受:「原來是這樣啊,」或是輕易地同情:「看起來好可憐,」又或是莫名地憤慨:「這實在太過分了。」另外,當事物或商品透過影像媒體推銷時,我們也容易不那麼在乎內容是否合理,而覺得影像內容相當有說服力。因此,很多人會被節目穿插的廣告牽著鼻子走,並且在自以為內容合理的情況下購買商品。

現今的影像媒體不但充斥在我們周遭,而且現在的新聞播報員也捨棄了用客觀態度傳遞資訊的使命,反而以情緒化的手法譁眾取寵。

反過來檢視,也可以說這個時代的影像媒體不靠譁眾取寵,就無法滿足觀眾的收視欲望。正因為這個時代充斥著放任情緒反應的人,大家才會容易為了芝麻小事而反應過度。

自以為無所不能並沉迷其中的人們

在不久之前,只要你不是從事媒體業或者相關領域的專家,基本上無法針對不特定的多數人發表個人意見。不過在網路日趨成熟後,每個人都開始擁有發表自己想法的權利。

因此,有些人會認為自己已經掌握到足以改變任何事物的力量,產生了自己無所不能的幻想。尤其是在現實世界中,自身強烈的權力欲無法得到滿足的人,他們對許多事物本來就充滿了攻擊性,而在發現自己能藉由網路輕易影響社會後,就更加沉迷於網路所帶來的快感之中。

網路最大的優點就是每個人都能平等地發表,不被權威所壓制。此外,大眾的民意也不會被掌握權力者給漠視。但其中值得存疑的問題就是,網路意見不盡然是普羅大眾所匯集出的共識。

有些人碰上了網路,就會產生自認為無所不能的幻想。他們會產生「自己的意見絕對能讓大家接受」、「自己什麼事情都做得到」的感受,也覺得自己能透過網路干涉店家、企業的經營方式。但是如果對方沒有按照自己的意思做出回應,這種人就會怒氣沖天,並且想盡辦法加以攻擊。

從這種發展模式來看,相較於投訴是希望企業能做出妥善的後續處理;直接上網批評企業的行為,比較像是希望能透過網路行使個人的影響力,一旦取得多數人的共鳴,就會使人沉浸在滿足感當中。

確實,以前可能是企業不認真看待投訴的時代,但現在較有良心的企業並不會不理會這些意見。但即使如此,還是有人傾向於上網抱怨,而不直接和企業溝通。這是因為沉迷於影響大眾、攻擊他人的心理傾向使他們不得不這麼做。

此外,NHK的《今日焦點》也揭露了這樣的現象。節目中收到的匿名投稿大多是揭發企業的商業問題,但在無法確認內容真偽的情況下,往往會壞事傳千里,進而讓企業蒙受巨大的損害。還有,某些投稿內容在表達上較為隨便,而且帶有些許開玩笑的意味,這也會讓企業不知該如何處理其中想表達的問題。

除此之外,當企業對指控進行反駁時,網路上就會出現「態度還是很高傲」、「一點反省的誠意也沒有」等持續不斷的抨擊。就算企業乖乖地公開道歉,之後要是沒有針對過錯提出明確的對策,就會被批評為不想預防問題再度發生。

但消費者和企業一樣都是人,只要是人,就難免會出現失誤,那麼他們又為何特別愛針對「態度很高傲」這一點呢?而且在我一一檢視節目裡出現的案例後,發覺其中很多都屬於反應過度的抱怨。

另外,由於節目中的專家意見比較沒有站在顧客的立場,因此也受到了若干批評。所以,後來該節目也開始建議企業不可以無視顧客的要求。

但是,對生產者、販售者、提供服務的人來說,顧客只是用金錢購買商品和享受服務的對象,他們並不需要對顧客擺出「過低的姿態」。他們的動機只是因為某種商品和服務能以金錢來交易,所以才會藉著提供商品和服務以達成賺取金錢的目的。我想反問:買賣雙方在互動上不就是對等關係嗎?

「顧客至上」這種認知,還有自以為無所不能的幻想,可說是讓反應過度如野火般在網路上延燒的原因。

來源:dreamstime

我在美國常常能看到超市裡負責微波爐加熱的店員,會突然指著自己的手錶大聲說:「現在五點半了喔,已經到了我的休息時間,買好食物的人請半小時後再來加熱。」接著便直接離開工作現場。而客人們除了一邊聳肩一邊嘆氣之外,只會安靜地離開或是在原地等候。

如果換成日本的客人,遇到這種情況大概會馬上怒吼:「豈有此理!」接著就在現場大吵大鬧。

由於我自己也有著日本人的價值觀,所以第一次在美國看到這種情景時覺得:「咦?原來美國的店員會這樣啊?這在日本是很沒禮貌的態度耶。」不過稍微思考後,就能了解,店員提供加熱服務只是用金錢等價交易下的行為,而過度的服務會讓雙方所追求的結果不對等,所以美國的店員才會不過度禮遇客人。

留意多面向的資訊

當一個人隨著資訊起舞,不親自思考其中的合理性,就會引發各種反應過度。又或者只吸收片面的資訊與極端的意見,就會讓自己的行為流於誇張。

如果我們想防止反應過度,最需要的就是靠自己的頭腦仔細地判斷。想要如此做,首先最重要的就是不輕易相信片面的資訊,一定要從各方面加以分析。換句話說,要是我們沒有參考多方意見、結合各方觀點看待事物,就會輕易引發過度行為。

來源:dreamstime

當一個社會有明顯的反應過度現象,就表示很多人在看待事物時不用多方觀點加以分析,反而比較喜歡被簡單明瞭的意見牽著鼻子走。因此,我認為不管是媒體或教育機構,都必須提供多面向的資訊讓大眾參考,如此才能使每個人習慣廣泛思考。

面對如此的風氣,我們更該改變社會上層出不窮的反應過度。

雖說不管是社會、人心還有人生,都不是簡單明瞭的事,但只要用心檢視,還是能發現其中有某些運作的法則。我自己就常常盡力以多方角度觀察事物與人的情感起伏,然後一邊尋找其中的法則。不過,雖然平時是用這樣的使命感寫書,但也會常有「到底怎麼樣才能順利達成目標」的想法,想尋求簡單的訣竅。在拙作《「對不起」之國》裡,我曾介紹基於「原則」做事的觀念有其壞處及好處,也分析了這樣的觀念在瓦解後,大家誠實表達內心想法反而會有負面影響。可是,我自己也常常會想︰「基於原則做事的觀念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當然,這觀念並不是能用二分法加以判斷的簡單概念,其中不但分成不同種類,而且還得考慮對方的意圖才能決定。我想,不管什麼事還是得靠多方觀點來解讀,以避免自己總是用預設立場來以偏概全吧?這也是我一直想向大家傳達的訊息。

書籍簡介

 

暴走社會:鄉民正義、網路霸凌與媒體亂象,我們如何面對反應過度的社會

作者: 榎本博明
譯者:王榆琮
出版社:時報出版 
出版日期:2016/06/21

榎本博明

1955年生,心理學博士,東京大學教育心理學系畢業,曾在東芝市場調查部工作,後為川村短期大學講師、美國加州大學客座研究員、大阪大學研究所副教授。目前是MP人間科學研究所的老闆,以心理學為基礎,進行企業培訓和教育演講。著作多從心理學角度探討社會問題,如《「對不起」的國家》《「高高在上視線」的結構》《病態愛自己的人》《淺薄卻自信十足的人》《小霸王上司的時代》等書。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榎本博明 評判 鄉民正義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