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打人的那個不一定是錯的!心理諮商師:「攻擊」,是小孩的求助訊號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打人的那個不一定是錯的!心理諮商師:「攻擊」,是小孩的求助訊號

打人的那個不一定是錯的!心理諮商師:「攻擊」,是小孩的求助訊號
圖片來源:Dreamstime
撰文者:許皓宜
心理學會客室 2016.06.23

同娘胎生的漾漾和咚咚,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漾漾有耐心,卻伴隨著「有些嘮叨」的特質;咚咚十分開朗,卻伴隨著「你別管我」的性格。

於是家裡常常出現這樣的畫面…

姐:弟弟,來,姐姐教你。

廣告

(咚咚專心聽了幾分鐘,開始動來動去。)

姐:你有沒有在聽啊?姐姐教你要專心聽啊!

(咚咚坐著的屁股開始不安分的扭動,身體也開始左搖右晃。)

姐:你這樣不乖,你要…

廣告

(咚咚終於忍無可忍,一手朝姐姐的臉揮打下去。)

姐:哇(斗大的淚珠滾落)媽媽,弟弟打我。

很多事情,如果我們了解前因脈絡,通常就會做出和當下不同的反應。就像家裡的孩子們起爭執的時候,被打的那個常常在父母親心疼的優勢下占了上風,倒楣的就是把人弄哭的那個,硬生生成為淚水底下的犧牲品。

如果你有兄弟姐妹的話,想想和他們一起長大的我們,是如何在朝夕相處的「互相容忍」中走過來的?手足間雖然一同經歷共享的甜蜜與搶奪的狠勁,但如果可以,每個人都希望能和兄弟姐妹和睦共處。

只是為何,有些手足就是做不到呢?為何手足間就是會出現那麼多推陳出新的紛爭、令父母措手不及呢?

當人與人在一起,就是會比

雖然許多人都排斥手足之間的競爭與比較,但這卻是一種難以避免的「接近性」原則—手足天天朝夕相處,比的也許不見得是課業長相,卻眼睜睜地將父母對待自己手足的方式看在眼裡。更重要的是,越年幼的小孩,因為模仿力和判斷力的不成熟,容易「以偏概全」,放大父母對別人的好,所以就常常拉大嗓門地說:

「媽媽,你怎麼給他。」(其實你前一個才剛給另一個孩子)

「媽媽,為什麼你牽他的手。」(其實你一手拿東西,也只剩一隻手)

可當他們過了那個比較的瞬間,又自己回復嬉鬧遊戲—父母對這種手足間的正常反應,有時真的聽聽就好,不用太在意;在教導過孩子是非原則後,除非他們吵到掀了屋頂,不然得要多相信孩子們處理人際問題的自我能力。

孩子比算命師還會看面相

「沒事的孩子不會亂打人」。「攻擊」對孩子來說,是一種遇到困難時的直覺反應。家長們,如果試著去坐在孩子面前、與他對看,你會發現,越年幼的孩子,他所展現出來的表情,會越貼近你這個大人內心真實的感受。因為,孩子對父母、對手足、對家庭的氣氛,不一定要聽到、看到,光用心就能感受得到。

也就是因為這個道理,我常常覺得,其實孩子比算命師還會看面相。孩子們往往能敏銳地感受到你對他的心情是喜愛、是嘲笑、還是生氣。即使你嘴巴未說,光心裡有這種感覺,孩子就用他的行為來加以反映。所以,有些孩子會出手攻擊別人,往往是因為他們感覺到環境裡的威脅性—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去判斷這個威脅感的真實與否。

被打的那個也需要知道自己問題在哪裡

孩子的世界單純,自然容易因為簡單的道德判斷而「得理不饒人」;所以有些吃了點虧的孩子,常常會哭得欲罷不能。這時,家長們不妨想想那句老話:「給孩子魚吃,不如教孩子如何釣魚。」此時也是同樣的道理:「處理孩子被打的哭泣,不如教他學會保護自己。」就像我那個充滿耐心、卻沒有選對時機唸弟弟的大女兒,也總該學會:「寶貝,如果在你已經不想聽的時候,弟弟還要你一直聽他說,你是不是也會生氣?」

打人固然不對,被打的那個也可以找出問題,這就是我們在做家庭工作時最強調的「循環思考」:「A做了某件錯事,那到底是誰讓A做錯事?」在處理兩人之間的衝突時,我們看的是兩人之間的循環關係,而不是誰做的對、誰做的錯。

同娘胎生的孩子,不一定要一致對待 對於孩子間的競爭與衝突,家長常常會有一個壓力,要分配完美,將這手心和手背的肉顧得剛剛好。誰知道這卻造成自己的無奈和壓力──因為手心和手背、左手和右手,壓根就長得不一樣。所以,家長們聽到手足競爭的抱怨,其實只要以同理的態度回應就好:「寶貝,我愛你,也愛弟弟。」「寶貝,我知道你想要媽媽抱抱,可是你現在已經長得這麼高大,媽媽抱不動了,媽媽在你這麼小的時候也天天給你抱抱。」卻不需要特別強調「我一樣愛你們」──因為「愛」這種東西無法論斤計兩來衡量。更何況,父母也是人,即使偶有差別待遇很正常,只要心中自有一把尺,孩子就算嘴上抱怨、心裡還是懂得父母的愛。

最怕的是,家長一聽到孩子嚷著:「你不公平」,就聽往心裡去,引發自己怎麼也做不好的挫折心。

找出最能引發你敏感心的那個孩子

我自己在實務工作中發現,許多家長雖然了解處理手足紛爭的原則,卻還是常常困在手足大戰中感到挫折。

我試著用心理學的角度來解釋這個現象:也許,這是因為父母自己在原生家庭裡還未探索或處理完成的議題,會因為你所生的某個孩子,有特別像你的特質,而勾動了你過去的感受和經驗。所以,家長們,在處理手足紛爭之餘,別忘了好好體會自己對於孩子被打、被欺負時的心疼感受。

有時,在孩子身上,我們看到的是自己。

專欄簡介_心理學會客室

許皓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知名諮商心理師。長期研究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是媒體節目長期邀請的心理學專家。

曾出版《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如果,愛能不寂寞》等書籍。

主持環宇廣播電台「從心聊聊天」節目。許皓宜Fb心理學與生活:https://www.facebook.com/Dr.Hsu1231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心理諮商師 攻擊 求助 小孩
心理學會客室
心理學會客室
許皓宜
展開箭頭

許皓宜,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博士,知名諮商心理師。長期研究心理動力治療、婚姻與家庭治療,是媒體節目長期邀請的心理學專家。

曾出版《人生不能沒有伴,找回各種關係裡的安心感》《與父母和解,療癒每段關係裡的不完美》《教出情緒不暴走的孩子》《如果,愛能不寂寞》等書籍。主持環宇廣播電台「從心聊聊天」節目。許皓宜Fb心理學與生活:https://www.facebook.com/Dr.Hsu1231

作者:許皓宜
出版社:遠流
出版日期:2018年9月27日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