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余光中:「高中生不能參與課綱制定,因為沒有專業知識」這篇告訴你哪裡錯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余光中:「高中生不能參與課綱制定,因為沒有專業知識」這篇告訴你哪裡錯了!

余光中:「高中生不能參與課綱制定,因為沒有專業知識」這篇告訴你哪裡錯了!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55967728
撰文者:朱宥勳

看到一堆教育從業人員啊,余光中啊,李家同啊,跳出來反對「高中生參與課綱制定,因為沒有專業知識」,感到十分北七。

你們這些大人們,講話之前可不可以動一下腦子。

修法通過讓學生參與的那個會,叫做「課程審議大會」。這東西是幹嘛的呢?這東西是各科課綱都已經擬好草案了,最後送到這個大概有四十多名代表的地方,進行最後確認的地方。在海東青的〈撤廢微調課綱,更要檢討課綱體制〉一文,就很簡要地說:「課審會審議大會在課綱研製的實務中,往往僅扮演立法院三讀般的形式審查之角色。」

廣告

所以,請跟我一起默念三次:

——學生根本沒有參與到「制定」課綱這塊。

——學生根本沒有參與到「制定」課綱這塊。

——學生根本沒有參與到「制定」課綱這塊。

廣告

在這篇文章也說到,這四十多名代表,本來就來自不同的專業領域,但是所有科目的案子都會送進來審。不管是歷史地理公民數學物理化學美術音樂,都是在各科的小組當中擬好草案之後,才丟進這個大池子的;所以你用「專業」來靠北高中生,根本毫無意義。

在這一道關卡裡面,大部分的代表都沒有相關專業好嗎。

很可能你是因為數學教育的專業被選進課程審議大會的,但在這個會上,你還是可以對非數學的科目做出建議、投票。因為在制度設計裡,這一關本來就不是拿來審查純知識細節的,而是對整個教育的大方向進行把關。(如果到了這一關,知識細節還會出問題,前面各分組的專家是幹什麼吃的........)

什麼樣的大方向呢?比如說,如果在課綱中出現「改變原住民粗狂草莽的習性」這種陳述時,課程審議大會其他有正常政治敏感度和文化理解的成員,就可以要求把它退回去重寫。

如果余光中或李家同們真的這麼在乎專業,認為只有專業才能介入,你們應該主張的是廢掉這個審議大會,直接以各分組來決定。但事實上,教育過程本來就不是只有「專業」需要考量而已,你實際上要將一套東西推向全國,而且具有一定程度的強制力,怎麼可能不參考更廣泛的意見。

在這種結構上,學生至少還可以扮演一個「試用者」的角色,他們的專業就在「他們知道學生的思考方式,能夠協助其他專家檢測課綱的可行性」。這可比另外弄一個小組,讓王曉波這種二流學者跨行去弄歷史課綱,要「專業」得多了。

當然,以上說的是制度設計的理想情形,實際上好不好可以再討論。不過連制度的原型都搞不清楚的言論,就完全不用考慮了。

特別是余光中——你根本就是教育領域裡面應該要被轉型正義的目標。夠水準的教科書,應該只有兩種處理余光中的方式,一種是不選,一種是選了之後附上他如何自甘成為官方鷹犬,因而扶搖直上的故事。

由余光中來討論課綱?不要出來搞笑了好嗎。

專欄簡介_戰神系作家時事導讀

朱宥勳,1988年生,清大台灣文學所碩士。現專職寫作。

從小就是乖學生,並且以教師辦公室為遊樂場。待過私立學校也待過明星學校,擔任教育工作者時,站過學生成績PR值99到PR值沒有底限的各種學校講台。從一個好學生,變成一個越來越不信任台灣教育體系的教育工作者。

我們總是說教育能夠使階級流動,但實際上是鞏固階級。能夠站上講台、搖筆為文的我們,都是穿過這張殘酷篩網的倖存者。

台灣的教育體制,本身就是參與一套血淚斑斑的共犯結構。我們傷害過的、排除掉的、無能為力的每一個學生,都是蹉跎他人好幾年生命、甚至一輩子的一支大過。教育提供的希望和機會是必要的,但卻只分給那麼一點點人。能不能再把網格撐大一些?

改革總是來得太慢,寫在這個專欄裡的諍言,是我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筆一畫寫落的銷過日記。提醒自己永遠記得那些來不及挽救的、正在發生的、將要毀壞的⋯⋯然後試著多守住一些尚未來到的。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余光中
戰神系作家時事導讀
戰神系作家時事導讀
朱宥勳
展開箭頭

朱宥勳,1988年生,清大台灣文學所碩士。現專職寫作。

從小就是乖學生,並且以教師辦公室為遊樂場。待過私立學校也待過明星學校,擔任教育工作者時,站過學生成績PR值99到PR值沒有底限的各種學校講台。從一個好學生,變成一個越來越不信任台灣教育體系的教育工作者。

我們總是說教育能夠使階級流動,但實際上是鞏固階級。能夠站上講台、搖筆為文的我們,都是穿過這張殘酷篩網的倖存者。

台灣的教育體制,本身就是參與一套血淚斑斑的共犯結構。我們傷害過的、排除掉的、無能為力的每一個學生,都是蹉跎他人好幾年生命、甚至一輩子的一支大過。教育提供的希望和機會是必要的,但卻只分給那麼一點點人。能不能再把網格撐大一些?

改革總是來得太慢,寫在這個專欄裡的諍言,是我做為一名教育工作者,一筆一畫寫落的銷過日記。提醒自己永遠記得那些來不及挽救的、正在發生的、將要毀壞的?然後試著多守住一些尚未來到的。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