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沒有人要跟我一起工作...」一個哈佛高材生的告白:被公司Fire後才領悟,我的領導方式錯得離譜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沒有人要跟我一起工作...」一個哈佛高材生的告白:被公司Fire後才領悟,我的領導方式錯得離譜

「沒有人要跟我一起工作...」一個哈佛高材生的告白:被公司Fire後才領悟,我的領導方式錯得離譜
撰文者:佐藤智惠
精選書摘 2016.04.22

失敗力。這三個字讓你人生格局豁然開朗

一流的企業,大多給予曾經失敗的人較高的評價。這也表示,經歷令人印象深刻的失敗,是成為世界菁英的第一步。我在15年前,曾報考多間美國大學的經營管理研究所,直到那時候,我才意識到這個事實。

報考哈佛與史丹佛大學等知名經營管理研究所,都必須提出如托(TOEFL)、研究生管理科入學考試(GMAT)的成績及相關學術論文,而這份論文將左右考生上榜與否。

廣告

當然,各校的論文題目大不相同,不過,除了談未來目標或工作方向之外,關於失敗經驗的題目也很常見。這在英文中稱為「失敗提問」(failure essay questions)。在論文中,考生必須具體寫出經歷過什麼樣的失敗、從那次經驗中學到些什麼?這樣的論文題目已是萬年考古題,每年都一定有研究所提問,考生得從自己的人生與工作經歷中,歸納出具有建設性的失敗經驗。

為什麼學校重視的不是成功經歷,而是失敗體驗?在我日後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面試官時,才真正領悟到箇中道理。

對於那些已經通過推甄項目,並且擁有一流經歷的學生,學校方面為何還要特地安排面試?這是因為在甄試的最終階段,決定一位考生合格與否的標準,在於「這個人未來能否成為一名優秀的領導者」。因此,學校希望藉由口頭問答,透過一些問題來檢視考生的品格。

英語檢定只要用功讀書就能有好成績,口語表達也可經由訓練改善;唯獨品格無法靠著課堂教育努力培養。人在談到自己的成功經歷時,大多顯得意氣風發、充滿自信,而在提到失敗的經驗時,則會顯得謙遜、也比較不會誇大其詞。所以想了解一個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請他談談自己的失敗。當人提及過去不堪、痛苦的經驗時,可能會在不經意間顯露出自己的真實性格。

廣告

一個人有沒有成為優秀領導者的潛力,端看他能否從失敗中記取教訓、並找出不再犯錯的做法。

不告訴你哪裡沒做好,退件15次以上

我曾在NHK擔任導播,經歷過不少次失敗,而且每次都令人印象深刻。在哈佛應試時,我提出了幾個在工作上的失敗經驗,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個提案不斷被退件的採訪節目。

事情發生在1993年,那是我進入NHK工作的第2年,有幸負責製作一個長達15分鐘、名為《旅居日本的外國人》的採訪特輯。這對新人來說是個一展身手的大好機會,同時也是對工作能力的一大考驗。

我的採訪對象,是日俄混血的K先生,他在前蘇聯時期(1922至1991年)曾是搖滾音樂人,更是當地國民搖滾樂團的鼓手。K先生辭去樂團的工作之後,便回到父親的故鄉日本,與家人共同生活,但他在日本的生活過得並不順遂。俄語教學的計時工作只能勉強餬口,收入並不穩定;雖然想從事音樂相關工作,但在日本音樂界又欠缺人脈及管道。

「在日本生活,我看不見任何希望。但這時候返回俄國,未來也很難有出路。」——K先生在聊到搖滾樂團的往事時滔滔不絕,但一談到有關在日本生活的話題,卻明顯語塞。當時的我,認為傳達受訪者最真實的心境,才是真正的採訪紀錄片,於是剪輯了一段15分鐘的特輯,內容強調K先生在日本所遭遇到的困境。

在完成剪輯之後,我依照製作流程,請導播前輩先看過影片的內容。但無論我重新編輯過多少次,始終過不了前輩那關。在大約被退件10次以後,我終於忍無可忍,直接向前輩提出質疑:

「這影片到底哪裡不對了?」

「妳必須自己找出問題!這是新人的必經之路!」

前輩激動到連關西腔都懶得掩飾。當時,NHK內部有許多行事風格嚴厲的導播和製作人,他們在工作上貫徹「讓新人習慣自行思考」的指導方針,但連日熬夜重做的我,體力已到達極限。

「我做不下去了!」

當著導播前輩與製作人的面,我終於崩潰大哭,當天就這樣逃了回家。

幾天後,我努力打起精神,再度重新剪輯影片,並請前輩過目。這大概是第15次了吧,隔天就是該節目的播映日了。

「這種東西不能在電視上播,拿回去重做!」

在前輩再度這樣宣判的瞬間,我當場癱坐在地,眼淚又不爭氣的掉了下來,當天就這樣直接離開了公司。想當然,我那段剪輯了15次以上的特輯,就這樣沒了下文。

過了一段時間,當我心裡平靜下來之後,開始冷靜思考,為什麼自己無法達到前輩的要求?於是,我鼓起勇氣再去問了一次。這次前輩鬆口了:

「如果當初我直接放映妳那段剪輯內容,會對受訪者的人生造成很大的傷害。看到他在日本過得這麼痛苦、煩惱,他的家人和朋友會怎麼想?所以,不管是什麼類型的人物專訪,節目的最後都必須以希望做結尾才行。」

這段話打醒了我,終於,在首次訪談的幾個月後,我再度採訪K先生,重新剪輯了一段積極正向的影片。最後,該特輯終於在節目中播映。

世界菁英談自己失敗,絕不含糊交代

事後想想,這個事件的失敗原因是什麼?當然,途中因為身心俱疲,我哭著逃離了自己的工作崗位,這是非常不負責任的行為;但更糟糕的是,我誤以為「人物專訪就是直接轉述自己所看到、聽到的一切」,因此採用了錯誤的方式剪輯影片。

現在回想起來,那是多麼膚淺又自大的報導態度。我加入NHK一年之後,就有幸被分派到東京播報局,或許有些過度自傲,認為自己的判斷絕對不會出錯:既然連K先生自己都不避諱了,我據實報導有什麼不對?但,這只不過是採訪者單方面的想法罷了。

當我再次前往採訪時,K先生也有些挖苦似的說:「當初妳既然這麼想打悲情牌,先跟我明講不就得了?」我對採訪對象不夠體貼,這一點無庸置疑。

我從那次失敗經驗學到,採訪者的偏見,有時候會毀掉對方的一生。假如我是受訪者,在全國性的節目中,被大眾看到自己充滿煩惱的絕望模樣,一定也會大受打擊。

我把這次的失敗經驗,寫在申請美國各大研究所的論文(essay)裡,並在面試時特別提出來分享。最後我幸運錄取哥倫比亞大學等多間知名學府的研究所。提起自己逃避責任、沮喪哭泣的經驗,雖然難以啟齒,但也能藉此證明自己從中獲得了多深刻的體悟。也正因如此,日後在製作節目或寫作時,無論受訪者遭遇多麼辛酸、痛苦的磨難,在報導最後,我都會以正面的想法做結尾。

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就讀之後,我才發現,在世界各產業第一線活躍的頂尖菁英們,都會大方在校園演講中,分享自己的失敗經驗。

舉例來說,世界知名的股神華倫.巴菲特(Warren Edward Buffett),就曾以「被哈佛大學拒絕,是我人生的轉捩點」做為演講的開頭。當然,之後他也強調:「正因為就讀哥倫比亞大學,我才有現在的成就。」聽到名人的失敗經驗,會讓人備感親切:「沒想到世界知名的大富豪,也曾有過這樣的遭遇。」進而豎起耳朵,想仔細聽聽他接下來說些什麼。

星巴克的創辦人暨執行長霍華.舒茲(Howard D. Schultz)也曾在演講中數度提到,「逆境會使人加速成長」。當年他開咖啡廳創業時,周遭的人都不看好,甚至還有人說風涼話:「這年頭還開咖啡廳?賺不了錢啦!」但,舒茲並不把這些冷言冷語放心上,雖經歷了數次失敗,最後他仍建立了自己的咖啡王國。

在哥倫比亞大學就讀時,我參加過多場知名經營者與政治家的演講,唯獨對巴菲特與舒茲的演講印象深刻,或許是因為他們分享了自己的失敗經驗。

我在考上經營管理研究所之後,才知道過去的失敗經驗,竟然可以成為正向資產。大家從小都聽過「失敗為成功之母」,這類肯定失敗的價值觀,也常出現在偉人傳記中,但當人們真正遭遇失敗時,往往只流於沮喪,難以體會當中的價值。使人加速成長的失敗經驗,是一名領導者所不可或缺的條件。我甚至認為,光是重新認識到這點,就不枉費我特地前往美國攻讀研究所了。

誰支持你?你支持誰?搞砸了才知道

「在哈佛商學院,課堂上主動講到自己的失敗經驗,往往會有人為你鼓掌,給予鼓勵。因為跟成功比起來,失敗經驗相對少見,能有勇氣分享自己的經驗,同學們大多會表示讚賞,我甚至看過有同學因此邊哭邊發言。」

哈佛商學院有兩項必修的領導課程,一個是領導力與組織行為(Leadership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另一種是領導力與企業倫理(Leadership and Corporate Accountability)。學生在這兩堂課程中,可以自由發表相關的個人經驗。

在一次領導力與組織行為的課堂上,有位美國女同學,講述了一段自己遭到知名管理顧問企業解僱的經過,以下用第一人稱敘述:

我曾被一家知名的管理顧問公司解僱。記得初入公司不久,我便幸運升遷,成為一個新企畫團隊的領導者,也慢慢有了自己的部屬,最後卻遭遇失敗。

原因在於,當時的我認為只要團隊能拿出成果就好,所以工作時只在乎客戶的要求,對部屬總是非常嚴格。結果,在360度績效評估中,部屬給了我驚人的低分。但由於客戶方的評價相當高,原本以為不會有什麼大問題,畢竟客戶所支付的報酬能為公司帶來莫大收益,一直以來,我也為此卯足了勁完成客戶的委託。

但就在某一天,我收到公司的解僱通知。向人事單位詢問原因,對方只是淡淡的表示:「沒有人願意跟妳一起工作了。」

直到被公司解僱的那刻,我才發現自己的領導方式是錯的。雖然非常不甘心,但我對自己發誓,再也不犯同樣的錯誤。

語畢,教室中響起了如雷的掌聲。

「那位女同學,在班上的成績一直都名列前茅,所以聽到她曾被管理顧問公司解僱的遭遇,真是嚇了我一大跳。看似有些高傲的她,會對全班同學說出自己過往的失敗經驗,也讓我很意外。」

「聽到這樣的經驗,讓我感受到失敗不一定負面,而是人生中重要的一部分。同學的失敗經驗,自己也很有可能在未來經歷,因此很值得借鏡。我也就此體會到,在哈佛商學院分享失敗經驗,為何會如此受到眾人鼓勵。」

成功的細節其實學不來,避開失敗較實在

全球最具代表性的經營研究所哈佛商學院,為什麼會如此著重於失敗經驗,並以此教育學生?

第一個,也是最大的原因在於,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在入學前,大多都缺乏失敗的經驗。大多數的學生天資聰穎,在就讀大學時的成績都十分優秀,甚至在準備研究所甄試時,也不需要耗費太大的心力。哈佛商學院的學生,平均年齡大約在26至27歲,僅有幾年的實務工作經驗,其中許多曾經在大企業任職的人,都能完美達成上頭所交辦的事務,而成為部門中的紅人。換言之,在工作上遭遇重大挫折的人,遠比想像中的還少。

因此,哈佛商學院才會在面試時,特地詢問他們過去的失敗經驗,確認他們能從失敗中記取教訓,並在入學後安排許多相關的模擬體驗。從哈佛商學院畢業的學生,不少人會選擇在30歲之前創業,或就任國際企業的管理階層。日本企業40至50歲才會負責的工作,他們通常在30歲之前就會接觸了。所以哈佛的教授們必須於在學兩年間,協助學生鍛鍊面對失敗的韌性。

第二個原因,或許是因為考量到,「謙虛」是成功領導者的重要特質。在學業成績、工作表現優秀的人,總是容易受到吹捧,過度自信容易令人流於傲慢。這樣的態度,造成過去許多自哈佛商學院出身的人,在社會上經歷慘痛的失敗。最具代表性的案例,就屬安隆公司(Enron Corporation)前執行長傑佛瑞.史基林(Jeffrey Skilling),於2004年爆發的內線交易與詐欺案。哈佛商學院將這些畢業生的失敗,當作活生生的負面教材,提供學生在課堂上討論。

至於第三個原因,則是從失敗中學習,是最具效率的方法。光是聽取他人如何成功,能從中學習的部分通常不多;即便細細分析其中因素,對自己而言仍像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當中的細節,更是想學也學不來。但是,失敗經驗就不同了,一般人聽完別人的失敗,便會產生同理心,進而意識到「原來這個人也跟我們一樣」,比分享成功更容易有共鳴、學到更多辦法。

書籍簡介

書名:世界菁英為什麼相信失敗,質疑成功?:麥肯錫、高盛、Google、豐田汽車………試探一個人能不能成為人才時,一定問:「你當初是怎麼搞砸的?」
作者:佐藤智惠
出版社:大是文化
出版日期:2016/03/29

佐藤智惠(SATO CHIE)

1970年生於日本兵庫縣。1992年自東京大學通識教育系畢業後,加入NHK(日本放送協會)。7年間,擔任NHK新聞與音樂節目的導播,離職後於2000年1月,前往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留學,並於翌年5月取得MBA學位。

佐藤2001年於哥大在學期間,即進入波士頓顧問集團(Boston Consulting Group,簡稱BCG)工作,專精通訊、媒體產業的經營顧問,挑戰過許多企畫案,2003年離職後,歷經外資電視公司等工作。自2004年起,擔任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的面試官;2012年後,便以商業書作家、企業顧問的身分獨立,針對MBA、商業、經營等主題從事演講、專訪等活動。

主要著作有:《從零開始的MBA》(新潮社)、《外資企業守則》(新潮新書)、《外資企業守則》(新潮新書)、《世界頂尖的MBA課程》(東洋經濟新報社),另編譯《頂尖名校的「改變我人生的一句話」》(早川書房)一書。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告白 我要 人要 book of fire 沒告白在一起 領悟 一起工作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