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填鴨式教學、外籍商業人士不多、密集排課品質差...你不知道台灣「國際MBA」的真相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填鴨式教學、外籍商業人士不多、密集排課品質差...你不知道台灣「國際MBA」的真相

填鴨式教學、外籍商業人士不多、密集排課品質差...你不知道台灣「國際MBA」的真相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63980867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6.03.14

台灣有好幾間大學商學院開設了「一半國際學生、全程英文授課」的MBA學程(Master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可以不用出國,一邊工作,就可以體驗國際化的學習情境,和世界各地來的學生交流商業、文化、工作經驗⋯,但這樣的學程,是否帶來想像中的世界視野、跨國交流?

我帶著這個問題,和Stephen見面。他在累積幾年工作經驗後,申請了某間國內頗負盛名的商學院「國際MBA」學程,並成功成為其中一員。

上課不是為了學習

廣告

Stephen就讀的國際MBA班,一屆收60人,一半台灣本地生,一半國際學生。而30位國際學生之中,有20人不用自己出學費,是由一個半官方組織(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簡稱國合會)出資(包括學雜費、生活費、機票),讓他們來台灣讀書。其實國合會資助相當多外籍學生,在各學校系所都有,只是在國際MBA之中,比例特高。

這些學生為什麼要來台灣讀書呢?Stephen說:「有不少外籍學生,原本就在某些機構工作。他們需要學位以便升遷,但是到歐美讀書非常貴。剛好台灣貼錢讓他們來讀書,他們就來了。」

自費的外籍生,以在台灣工作的外籍人士為主,商業人士不多,不少人是英語老師。

Stephen觀察:「畢竟不是EMBA,而且對台灣資深商務人士來說,要用英文上課是壓力,對資深國際商務人士來說,要到台灣來讀書較缺乏吸引力。所以其實同學之中,具有較深資歷、較高位階的人相當少。」

廣告

碩士班授課方式仍是填鴨

在課堂時,老師會道德勸說要同學不要蹺課,還要簽署類似契約的表格:「三學分的課,不能缺席超過三次,不然當掉,上課禁用手機,手機、平板。」雖然不那麼嚴格執行,但頗有被當小學生的感覺。

聽說,沒有施行這個規則時,缺課很嚴重。

國際MBA老師們用的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有什麼特別之處嗎?Stephen說:「許多老師上課的方式就是大學一般課堂的演講式,很少討論。尤其對於商學院背景的同學而言,基礎課程內容相同,連授課方式都大同小異,差別只在於改成用英文授課。甚至有老師英文不好,被外籍生抗議。」

國際MBA的課程很國際嗎?有討論到東南亞、印度、中南美的商業環境嗎?有很多歐洲、非洲、日韓、阿拉伯國家的個案嗎?Stephen搖頭:「一半的老師來自學界,沒有國際商業經驗,而國際師資則以美國經驗為主,主要的研究內容也是美國企業、美國商業現象。」

學到什麼樣的國際商管?

國際MBA之中的學生,學習積極度是因人而異,但是整體來說,因為許多學生都是為了「學歷」而來,其實沒有那麼強的決心真的「學到東西」,學習氣氛和動力並不強。

太密集排課,不只學生累,上課品質也有負面影響。有些課程要壓縮在一個月內上完,做報告時間短,對於全職工作的台灣學生根本很難深入吸收消化。由於學生本身資歷偏淺,加上缺少時間蒐集資料、消化課程內容,就算老師讓學生討論,學生也很難拿出什麼深入的商業見解、經歷分享。

因此,台灣學生傾向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完成作業。Stephen 說:「台灣同學通常都不去找外籍生同組做報告,這樣可以省下大量(用英文)協調討論的時間。台灣同學一起做報告,可以用台灣學生慣用模式:分工不合作 -- 直接拆分工作,最後剪貼拼湊在一起就可以交。我甚至知道有好幾個台灣同學,在好多課都同組寫報告,他們更連分工都省了:每一門課的報告,由一個人負責從頭寫到尾;怎麼決定誰負責?由那個過去修過類似課程的人負責。」

台灣學生和國際生在課程之中很少交流,課外呢?Stephen說:更少。

因為台灣學生多有工作壓力,加上課程中的閱讀、考試,事業上也有人脈需要維持,幾乎不會在課餘其他時間和外籍生有所互動。上課的時間過長,有時候上到很晚,多數人都只想回家休息,不太有課後的聚會交流。

那些來自各地的國際學生,他們多半是找和自己背景與文化相近的學生互動,例如拉美同鄉在一起,歐美自成一群,亞洲人也有小圈圈。也許他們課外會交台灣朋友,卻不見得是國際MBA的台灣同學。

大部分海外的國際生並沒有打算在台灣找好工作,只有少數國際生在畢業後加入台灣公司,或者留在台灣,或是再外派到其他國家。因此,多數國際生既沒有要學中文,也沒有打算深度了解台灣商務環境、和台灣商務人士交流。

國際化的「指標」達成!

這些問題和現象,每年都一樣,也有人在教學評鑑上反映過,但是校方卻沒有改進。

校方仍是「在台灣體驗完整國際化經驗」的正面文宣,聲稱已達「國際化指標」。

Stephen說:「學校追求提升國際化的指標:外籍生人數,來台交換生人數,簽訂姊妹校的數目,國際排名…而這種國際MBA、全英語課程,也算在其中。但是當這些指標衝到了之後,是否真的成就國際化環境?是否幫學生建立與國際的人際連結?」

公家單位、企業銀行看重學歷,有碩士就有助錄用和升遷。員工多了一張國際MBA學歷,到底有沒有更了解國際商務?就由大眾評斷吧!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mba 台灣 mba台灣 台灣 mba 台灣mba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