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從小就知道說謊,長大怎麼辦」小心!孩子的撒謊習慣,父母永遠是最大推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從小就知道說謊,長大怎麼辦」小心!孩子的撒謊習慣,父母永遠是最大推手

「從小就知道說謊,長大怎麼辦」小心!孩子的撒謊習慣,父母永遠是最大推手
撰文者:裘凱宇, 楊嘉玲
閱多.閱好 2016.02.24

有衝突的是立場,而不是人

對話之所以難,大多數是因為立場不同,而不是人有問題。舉例,你有一個容貌、身材姣好的17歲女兒,她接受班上同學的邀請,準備週末參加跨年晚會,她希望能爭取一夜外宿。身為父母的立場,當然是希望女兒安全、避免出入危險場所,所以你不允許她在外過夜;可是身為女兒的立場,希望能夠融入社交圈,得到同儕的認同,團體行動是一種證明自己合群的表現,她哀求你答應。

你在乎的是「安全」,她想把握的是「友誼」。

廣告

你們各自站在不同的立場,希望對方能了解自己的處境,可是偏偏你和她的需求都強烈到難以鬆動。你無法拿安全當賭注,她不願意失去朋友的信任。眼看這件事情又沒有其他替代方法(外宿vs.回家),你只好搬出父母的權威,逼迫她就範。

你可能會說出這類話:「『我』是為妳好,妳還小不懂得保護自己,『我』不能答應妳和同學出去,如果出事了,誰要負責?『我是妳爸媽』,『我』有權說了算。」

這時,女兒聽到的不是你的立場,而是「你」反對「她」交朋友。於是,她也開始把砲火對向「你」,覺得是你「這個人」故意讓她不快樂,你才是讓整件事情無解的兇手。

於是,接下來的戲碼,我們可能都很熟悉。女兒開始抱怨爸媽忙於工作,不關心她,受到指責的爸媽不甘示弱的反抗,細數女兒從小到大的紕漏。漸漸地,雙方對戰的焦點都轉向在「人」身上。然後,事情就被擱在一旁。

廣告

這樣的劇情,並不是特例。一般人在沒有經過特殊訓練,很難把「人」與「立場」分開。我們通常會直接把立場、觀點、屬性、看法、意見……等同於「這個人」。偏偏人會有情緒和自尊的問題,稍不注意,就有可能打翻一整桶汽油,一句話沒說好,就成了火柴棒,點燃一片火海。

衝突就是這麼發生的。

害怕面對衝突的四大心理陷阱

如果你問一個人是什麼讓他害怕把話談開?擔心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會發生什麼事?可能你會得到這類的回答:我怕被當成是難搞的人、搞不好說出來更糟、我怕對方會生氣、我猜她不會同意……。在會談之前,心中就出現好多小聲音,讓人焦躁不安。

然而,你再仔細分析這些不由自主跑出來的小念頭,你會發現這裡面有許多都是想像,阻礙了他進一步了解真相,以至於他只好一直用猜測代替真實的理解。

很多時候,衝突之所以無解,是因為雙方都只有想像,沒有真相。一句「我以為……」,讓遺憾不斷地輪迴。

接下來整理出四種,一般人在高難度對話中最常出現的心理陷阱,以至於你無法在適合的時機,說出該說的話,做到基本的自我保護,或進一步的預防危險:

【陷阱1】情感投入

當你太喜歡或討厭某個人事物時,通常很難客觀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疑問。你容易選擇性的看或聽,並合理化對方一切不合常理的行為。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曾經有一個高學歷的女博士聲稱她愛上美國FBI情報頭子,已經匯了好幾百萬美金給這位「從未蒙面」的網友,身邊的友人警告她被詐騙,但她依舊深信不疑。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她還信誓旦旦的拿出彼此相愛的「證據」,厚厚一疊都是她精心收集的資料。可是,稍有一點戀愛經驗的人一看就知道那些所謂的「證據」,不過是花心男子把妹的手法,很容易取得。

此外,很多人對於宗教的崇拜,也失去了合理的判斷能力,讓自己或家人遭受危險。歷史上已經出現多次大規模的集體自殺事件,都是和宗教狂熱有關,當事人並非不知道某些規定不合邏輯,只是他們的喜愛蒙蔽了真相,無法提出異議。

【陷阱2】需求

另一個害怕衝突的心理狀態是:非要不可的需要。當你毫無退路必須接受某項條件時,你也會失去衝突的勇氣。曾經有個朋友有收藏古董的癖好,有一回,他發現了一件唐朝文物,非常稀有,他想出價購回。朋友知道我的專長,就來問我:「怎麼樣才能便宜入手?」

我問他:「你有多想要?」

朋友毫不遲疑的說:「一定要買到,不然我就失去生活的樂趣了。」

我搖搖頭:「沒得談了,你帶錢去就對了!」

這種非要不可的心態,往往會把人逼入絕境,因為你完全沒有調整的空間,嘗試不同的作法。不只是對喜歡的事物如此,也會發生在人身上。當你認定非誰不可,例如男女朋友、合作廠商,你們的關係就無法平等,你會因為想要挽留,而一再退讓。

希望「委屈」能夠「求全」,但時間一拉長,到頭來只有委屈,卻求不到任何圓滿。

所以在談判上,非常重視「時間因素」,時間可以當成籌碼,逼對方做出決定。假使對方有一批貨正要趕工,剛好就缺你的進口原料,而且只有你有,別無分號。此時,議價權就在你手上,幾乎是你說了算。追根究柢,這些都是「需求失衡」,導致衝突無法公平進行。

【陷阱3】恐懼

儘管,我們一再地提醒大家,在衝突中有差距的是立場,而不是人。但只要是差異,就意味著彼此之間有距離,總得要有一個人願意「冒險」,情況才可能鬆動。此時,面對未知的焦慮,往往會讓人裹足不前,寧可否認問題的存在,也不願意好好看清楚真實的情況。

有些人是害怕失去既得的權利,有些人是害怕失去面子,但最多人之所以無法不卑不亢的面對衝突,是因為「害怕被討厭」,不希望被認為是一個難搞的人。但忽略自己不舒服的情緒,不代表會被認同。

在出版業耕耘近十年的子晴,為了在職涯發展上有所突破,在好友的引薦下,跳槽到金融業。但很快地,子晴發現自己對於需要大量與人交往的業務工作,非常不適應,上班變成一種痛苦的折磨。

她幾次鼓起勇氣跟主管表明辭意,主管總安撫她:「子晴,這一期的新人,我們最看好的就是妳,很多資深同事也私下誇獎妳。妳只要熬過適應期,就沒問題了!」

為了不辜負主管的期待,子晴說服自己再試一試。只是,不舒服的感覺愈來愈強烈,主管也覺得她沒有全力以赴,經常約談子晴,雙方關係愈來愈僵,原本的好感也轉而變成失望,到最後忍無可忍,不歡而散。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子晴發現這次的離職無法圓滿,原因在於她太害怕別人對她失望,她不知道怎麼擺放別人對她的評價,以至於她無法拒絕主管的挽留。

這讓我聯想到一個故事。有個小朋友去馬戲團看表演,看到大象被細細的鐵鍊拴著,好奇問爸爸,為什麼大象力氣這麼大,卻無法掙脫鐵鍊?爸爸告訴小朋友,大象從小時候就被鐵鍊拴著,當時牠還小,沒有力氣掙脫,現在長大了,牠習慣了這條鐵鍊,就以為自己沒力氣擺脫這條鐵鍊。

在高難度對話中,「恐懼」就像這條細細的鐵鍊,癱瘓我們面對衝突的能力。恐懼,使我們逃避面對真相,問題也就如滾雪球,愈滾愈大。就像子晴的害怕,讓她寧可忍受不舒服,也不願意選擇向主管表達自己真實的感受。她不想辜負任何人,卻也沒讓任何人滿意。

【陷阱4】自我防衛

最後,讓人無法理性面對衝突的心理因素是:自我防衛。完全無法接受任何不同的觀點,一旦他發現有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樣,就急著反駁,或直接採取攻擊。

當一個人有不恰當的怒氣,通常就是他的防衛反應,他希望透過憤怒制止你的探問或深究。在沒有經過訓練的情況下,很多人就會帶著滿腹的委屈或疑問,悻悻然地離開。

我曾經輔導過一個個案,他非常需要身旁的人讚賞他,不容許一絲批評。有一次,他找我討論帶領員工的困難,不理解他們為何會在一些小地方上計較,我邀請他試著拓展生活的經驗,體驗不同階層生活的感受,也許是到醫院當志工,或是參加一些救援社團。他一聽到我的建議,馬上投射我是拐個彎說他不知人間疾苦,並對我生氣。

當時,我知道這是典型的防衛反應,我沒有急著澄清自己的意圖,保持情緒平穩,讓他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在沒有被威脅的疑慮後,我又把剛剛說過的話再說一次,接著問:「你覺得我是邀請?還是要求?」

他忽然發現自己反應過度,把我當成是過去那些逼著他長大的權威者。覺察到這一點後,他修正了對我的態度,收下我的建議,不再急著捍衛自己的立場。

說謊是天性,誠實是選擇

談了這麼多,最重要的目的是讓你了解「說謊是天性,誠實是選擇」,唯有先放下道德的批判,才有可能平靜的開啟對話,不用花力氣爭論是非對錯,衝突才可能有圓滿的結果。一個人看出去的世界只有黑與白,是很難妥善處理衝突,和人達成協議。

也就是說,你得先了解在高難度對話中,人會說實話,是因為他覺得誠實比較有好處,他就會做出這樣的選擇。反過來,如果你讓他覺得說謊比較有利,他反而會執行的更好。

以親子教養為例,在成長的過程中,我們一定經歷過陽奉陰違的階段,就是表面說一套,實際做一套。譬如母親問你:念書了沒?事實上,你一個字都沒念,但你會說:差不多了。為什麼?因為你不想說實話後,得忍耐母親的碎碎念,或者看到母親擔憂的反應。這對你來說,是不舒服的,所以你下意識想閃避。

當時,你也許不會定義自己是「說謊」,畢竟你沒睜眼說:「我讀完了。」你說的是:「差不多。」是母親自己把「差不多」當成「有念」或「快念完了」。你可以說這是一種文字遊戲,騙人掉入陷阱;但我更喜歡說,你只是釋放了「不真」的訊息,但還不至於有說謊的意圖。

因為在光譜上,「說謊」是「不真」的極致,是最明顯的欺騙,也是最容易讓人覺得不舒服的狀態,甚或是造成具體或心理的傷害。但在上一個例子中,當你脫口而出「差不多」的時候,你並沒有要傷害任何人,所以比較接近「不真」。不過,無論是「說謊」或「不真」,最重要的都是達到「誤導」的目的。

案例 與其抓謊,更重要的是營造真實、可以呼吸的空間

避免被誤導的方法,並不是明文禁止撒謊,而是創造一個有利於誠實存在的空間。

明美和宜安的女兒是同班同學(曉曼和佩佩),兩人正值青春期,這個階段的孩子難免會對異性產生好奇。有一次,宜安的女兒佩佩,告訴媽媽說:「我要去圖書館看書。」

宜安問了一句:「跟誰去?」佩佩說:「就跟曉曼啊!不然還有誰。」一付理所當然的態度,讓宜安不疑有他,便答應女兒出門。

結果,宜安在買菜的路上看到曉曼被一個男生載走,根本沒去圖書館。宜安馬上聯想到佩佩說謊,立即撥了電話告訴明美,核對明美那頭的訊息,確定這兩個孩子聯手編造了一個謊言。

氣急敗壞的宜安,坐在客廳沙發,從中午12點,等到下午5點,看到女兒若無其事地回來,劈頭第一句話就問:「說,妳今天野去哪裡了?妳最好說實話,否則我打斷妳的腿。」

佩佩情急之下,脫口說:「就說去圖書館,妳幹嘛這麼激動。」

宜安眼看女兒沒有悔過的態度,氣得大罵:「這麼小就知道說謊,將來長大怎麼辦?我這麼用心給妳好環境,妳竟然學會欺騙媽媽,妳的心是鐵做的嗎?」

很熟悉的話,是嗎?很多父母在沒有經過訓練的情況下,很容易說出類似的話。

仔細分析宜安的用詞,她不僅犯了推論女兒意圖的錯誤,更糟的是,她把女兒說謊的行為,連結到個人的品格。當孩子所做的事,經常被當成人格攻擊的理由,孩子很快地就會長出一套盔甲,用來保護自己的感受,合理化自己的行為,創造更多謊言來讓自己好過。

於是,宜安的預言成真,女兒長大後確實會說更多的謊,但主要推手是宜安自己造成的。

同一時間,明美得知消息後,並沒有做出任何的回應,她照常下班買晚餐回家。看見曉曼回家,一如往昔的問她今天過得如何?曉曼當然知道今天很不一樣,她和別校男同學一起坐摩天輪,心跳加速的感覺還在,臉上卻還是要裝鎮定地說:「老樣子。」但音調明顯有心虛、遲疑的反應;同時,刻意背對著明美,眼神一直不敢與她接觸。這和平常一回家,就抓著明美說東道西的曉曼很不一樣。

明美把這些反應都放在心中,不急著戳破,繼續問:「那妳最近生活中有什麼變化,想跟媽媽分享,媽媽覺得妳最近心情總是特別好,也想分享妳的快樂。」

這段話卸下了曉曼的心防,一來她以為媽媽真的不知道她偷跑去玩,二來,她開始動搖自己的假定,也許媽媽不會反對她交男朋友,這樣以後她就不用為了出去玩說謊,那會讓她覺得很不舒服。

曉曼愣了兩秒,怯生生地問:「媽,妳覺得現在的高中男生怎麼樣啊?會不會很幼稚?」明美當然知道女兒拐個彎,想問感情的事,但如果她希望女兒告訴她更多訊息,她的回應必須讓女兒不覺得被威脅。

「曉曼,男女生會互相喜歡是很正常的,我和妳爸也是因為喜歡,才有今天的妳啊!如果妳真的有喜歡的男生,媽媽也會想要多了解,一起幫妳看看他是不是一個值得的人?談戀愛如果只有妳快樂,爸媽很擔心,這樣妳也不會覺得幸福,對嗎?」這段話,不僅預留了誠實可以出場的空間,沒有潛在的懲罰意涵;同時,也暗示曉曼說實話,反而可以從父母身上得到更多資源。

這時候,曉曼遇到一個關鍵性的轉折,她要繼續撒謊,還是乾脆說實話。

如果曉曼選擇繼續說謊,她的大腦必須進行更龐大的資料運算,記得自己曾說過什麼理由,改天若被抓包要怎麼圓謊,她得花比較多的力氣維持謊言,而且隨時有被戳破的可能,得一直擔心。另一方面,如果曉曼評估媽媽不會因為她說謊而指責、處罰她,她只需要道歉,頂多經驗一段愧疚感,但只要改正行為,她就可以把先前的謊言拋諸腦後。

兩相比較之下,如果你是曉曼,你會怎麼選擇?

後來,曉曼覺得說實話是比較簡單的選項,她選擇了對自己有利的作法,全盤托出。於是,明美和曉曼都在這場高難度對談中,各自取得自己想要的東西,解決心中的焦慮,明美不需要老是猜忌女兒的行蹤,而曉曼也多了一個談心的對象,不用一個人面對戀愛的不確定感。兩人的關係因此變得更好。

對話前,請先停看聽

明美的處理方式,正是第二部即將討論的重點,如何在進行高難度對話中:

望——看穿無法遮掩的情緒行為反應
聞——聽出聲音語氣與口語表述所洩漏的祕密
問——獲得關鍵訊息的巧妙提問
切——讓危機變轉機、壓力變助力

千萬記得,你之所以能取得所需的訊息,並不是你的問話能力有多好、權力位置有多高。一個人會誠實是因為這麼做比較有利,而不是因為道德約束。你得先接受並理解人沒有誠實的義務,如此,你怎麼營造對話的氛圍,讓對方願意誠實,就變得格外重要了。

書籍簡介

 

衝突對話,你準備好了嗎?:壓力其實是上天給的禮物,穿越內心小劇場,讓彼此更靠近
作者: 裘凱宇, 楊嘉玲
出版社:本事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1/26
語言:繁體中文

裘凱宇

輔仁大學社會心理研究所碩士/NGH諮詢催眠師認證

楊嘉玲

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所碩士/國家認證諮商心理師
兩人是默契絕佳的事業夥伴,也是相互扶持的生命伴侶。

共同經營〈啟點文化〉,因為相信心理工作者能帶給世界最好的禮物,就是扮演好橋梁,將書本上2D的知識,具體化成3D的經驗,讓人們更容易理解並帶回生活,運用在各種真實人際情境中,解決自身的議題。因此,致力將心理學深奧龐雜的知識,轉譯成一般人都能理解的語言和方法。

兩人結合在心理治療和實務工作的深刻體會,透過系統性的公開課程,幫助社會大眾,無論在一般人際情境、高壓力與高難度的溝通情境、或是個人自我覺察與呈現,得到兼具實務性與啟發性的成長。

公開授課至今,對象涵括各領域的專業人士、設計創意人、經理人、企業主與企業接班人等。並以獨特的個人教練形式,為心理專業開創不同的服務模式。

書籍著作:
《這樣做,跟任何人都能溝通》(2013),本事文化。
《啟動改變力》(2012),馥林文化。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青少年說謊 孩子一直說謊
閱多.閱好
閱多.閱好
出版社
展開箭頭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