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2030年預估中國有6成行政區薪資高於台灣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財經 | 產業動態

2030年預估中國有6成行政區薪資高於台灣

2030年預估中國有6成行政區薪資高於台灣
上海遠景
撰文者:坂田亮太郎 熊野信一郎 張勇祥
日經科技報 2012.06.11

--本文由日經BP社提供

中國沿海地區與內陸地區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高收入地區」、「中等收入地區」及「低收入地區」同時並存。以廉價勞動力為前提的「世界工廠」已經終結,中國正在向製造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體制過渡。如果提高工資能夠成功拉動消費擴大內需,中國作為「世界市場」的吸引力將會進一步提高。

2030年中國宏觀經濟預測各地區GDP差距將超6應該把中國看成有31個經濟體

廣告

中國是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成長市場。將幅員遼闊的中國僅視為一個市場是不合理的,從行政劃分來看,中國大陸地區有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以及22個省,這片土地上生活著56個民族,語言和文化各異,以一種商品或服務覆蓋中國全境幾乎不可能。

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準也不一樣。上海、北京、天津以及其他沿海地區大城市的人均GDP(國內生產總值)已超過1萬美元,但最為貧窮的貴州省卻不到前者的五分之一。

《日經商務週刊》針對中國大陸的31個地區(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2個省),模擬了2030年之前人均GDP的增加情況。除了過去10年的經濟增長率及人口增長率之外,還考慮了老年人及兒童等被扶養人口的比例。結果顯示,排名前8個地區屆時將達到比目前香港還要高的水準,可以認為是富裕程度可與發達國家匹敵的「高收入地區」。

廣告

其他地區也會越來越富裕,但富裕程度不同。以中國政府大力開發的內陸地區為中心,有10個地區的人均GDP將達到目前與台灣同等以上的水準,所以可將這些地區看做「中等收入地區」。而同屬於內陸地區的另外13個地區的人均GDP僅為位居榜首的上海市的三分之一到六分之一,可以看作是「低收入地區」。也就是說,將中國大陸劃分為高收入地區、中等收入地區以及開發落後的低收入地區3類市場更符合實際情況。

企業開店時也要考慮地域差距

 幅員遼闊的中國存在差別也是歷史的必然。中國近年的發展始於1978年的改革開放,當時的最高領導人鄧小平提出了「讓一部分地區、一部分人先富起來」的政策。中國雖為社會主義國家,但允許個人之間以及地區之間存在貧富差別,這讓中國出現了驚人的經濟增長。

日產是巧妙地運用這種地區差異發展起來的企業之一。該公司的中國合資公司東風日產首先從富裕的沿海地區開設專賣店,之後伴隨著內陸地區的逐步富裕,日產也開始在內陸地區有重點地開店,成功地趕上了中國走向汽車時代的大潮。


要把商品及服務提供給哪些地區的什麼階層?——為了在中國深深紮根,企業必須要考慮這一問題,並根據所瞄準的用戶靈活調整戰略。

2030年中國品製造預測勞動人口轉為減少高附加品為生存之道

利用來自農村的豐富而廉價的勞動力,大量生產便宜的工業產品,然後銷往世界各地。過去30年的中國,一直是以這種「世界工廠」的商業模式發展的。過去中國曾被外國指責為「向世界出口通貨緊縮」,但最近卻開始悄然失去世界工廠的地位。

銷售「優衣庫」品牌的日本迅銷集團、男裝銷售商青山商事,以及美國的耐吉等,多家外國企業近年來紛紛將中國生產基地遷往其他亞洲國家。估計今後這種趨勢將會進一步加快。

原因在於工資的上漲。中國人的平均工資截至2010年的10年中提高了3倍。從因為低廉的工資而在中國開廠的企業來看,其運作的前提條件已經崩潰,下一目的地是越南及孟加拉等工資更低的新興市場國家。

工資的上漲速度今後肯定還會加快。中國獨生子女政策已實行30多年,青壯年勞動力數量開始減少,2010年以後勞動年齡人口(15~64歲)肯定會轉為減少。如果勞動市場變成賣方市場,工資的進一步高漲將不可避免。

各城市紛紛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要拉動內需,勞動者的工資越高越好。因此,中國政府每年都在提高最低工資標準。

2009年以前,最低月工資超過1000元的地區只有外資工廠特別集中的廣東省深圳市。截止2012年1月,在此次調查的32個地區中,最低月工資低於1000元的地區已減至9個。深圳市後來也分階段提高了最低工資標準,2012年已達到比3年前的標準增加5成的1500元。

對於外國企業而言,人民幣對美元升值也是一個讓人頭疼的問題。其原因是,不僅是按美元換算的勞動成本提高,產品的出口競爭力也在降低。

《日經商務週刊》推算了2020年之前中國的人年收入水準。中國國家統計局每年都會公佈主要城市的平均工資。右圖是通過分析過去5年的趨勢,並綜合考慮將來的匯率變化後計算出來的果。

上圖是以美元表示的紐約及東京等世界主要城市的平均年收入(2009年的數據)。從中可以看出,與這一參考值相比,不久的將來中國各地在工資方面的差距會越來越大。 

第一梯隊的上海、北京、天津三個直轄市2015年將超過首爾(1.5648萬美元),2020年甚至會高於東京(3.8217萬美元)。位居榜首的上海市為5.0235萬美元,逼近擁有華爾街的紐約(5.1645萬美元)。

同時,低收入地區的工資也在穩步升高。雖說工資一直在上漲,但2010年中國大多數城市的平均工資僅與泰國的曼谷(5578美元)處於同等水準。短短10年後,所有城市都會超過首爾目前的水準。

當然,工廠工人的工資將低於平均工資。但白領管理階層的工資至少會與日本同等。可以毫無疑問地說,如果不在中國市場生產高附加值產品,就很難創造利潤。

美國製造業退出中國

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CG)2011年發佈了因中國工資高漲而呼籲「美國製造業在5年內退出中國」的衝擊性報告。2012年4月,還公開了37%的美國製造企業「正在計劃或考慮從中國遷出生產基地」的調查結果。

據BCG介紹,如果只算銷售額超過100億美元的大企業,該比例高達48%。為了適應「世界工廠」終結這一環境變化,全世界的企業都在快速重新尋找生產基地。

形勢同樣不允許中國企業維持現狀。此前只要模仿外國的先進企業,即便產品的品質及功能處於劣勢,價格上也具有競爭力。但今後以低廉人工為前提的製造業將無法再繼續生存下去。中國企業不但要面臨工資更低的發展中國家企業在成本方面施加的壓力,還要與走在前面的發達國家的企業正面競爭。

這種危機感迫使中國企業開始併購外國企業。海爾集團對三洋電機家電部門的收購便是典型的例子,該公司全盤接收了三洋的技術和品牌。

有一點不能忘記。那就是無論工資有多高,企業都不能忽視已變成「世界市場」的中國。其原因是,工資上漲同時還意味著消費者的購買力也相應增加。正因為是超過13億人口的巨大市場,所以其潛力才無法估量。那麼,中國人的消費能力如何呢?

2030年中國消費預測工資加的同時物價也上漲對未來擔憂而抑制消費

中國人在海外購買中國出口的茅台酒,這種稀奇的現象是最近才出現的。貴為國酒的茅台酒在重要宴席上不可缺少。但因產量有限,在國內市場很難買到,為了購買在海外流通的少量茅台酒而東奔西走的中國人絡繹不絕。

不僅是茅台酒,中國人還在海外購買奢侈品。據世界奢侈品協會介紹,2012年春節假期期間,中國人在海外購買的高檔品牌產品的消費額突破了72億美元。該協會分析稱,中國人的奢侈品海外消費額達到了中國國內的4倍。

為何中國人會在海外購買奢侈品呢?這裡體現了中國消費市場的特點。

最大的原因是中國國內從海外進口的產品稅率很高。尤其是奢侈品,除了消費稅之外,還要徵收增值稅等,以化粧品為例,稅率最高可達到6成。

而且,中國國內的店舖往往貨品不全,店員的服務品質也不高。高級百貨商店銷售假貨的情況也不少見,中國零售業整體水準較低也是讓眼光較高的富裕層走向海外的原因之一。

中國政府也為這種情況傷透了腦筋,因為海外消費意味著財富外流。為此,政府2011年在中國最南端的度假勝地海南島,試驗性地開設了接待中國人的免稅店。免稅店開業後銷售情況良好,有的品牌還出現了缺貨現象。為此,中國政府正打算向附近的其他景點推廣。

更傾向於儲蓄而不是消費

另一方面,一般老百姓的日子卻未必好過。其原因是,如下圖所示,儘管工資水準穩步提高,但物價上漲速度超過了工資漲幅。上圖表示2001年以後的CPI(消費者物價指數)走勢。對於中國政府而言,最大的任務是抑制通貨膨脹,此前的政策目標是將CPI的年成長率控制在3%左右,但自2011年起,政府不得不將控制目標提高到了4%。

CPI的成長在2011年秋季以後開始放緩,但食品價格卻仍然以接近兩位數的速度繼續上漲,肉類和糧食的上漲尤其明顯,直接影響到了民眾的生活。

對於普通的中國人而言,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社會保障制度尚不完善。因為存在後顧之憂,大家不得不將賺來的錢存起來而不是用於消費。上圖表示出了每個主要城市的人均年消費額與儲蓄額。在深圳以外的城市,最近4年內儲蓄額一直在以超過兩位數的速度增長。

儲蓄不斷增加還造成住房價格高漲。儘管中國政府陸續推出了多項抑制住房投機的政策,但還不能說已經產生了足夠的效果。

要調整依賴於外需的中國經濟結構,必須拉動內需。如果不建立促使上漲的工資轉化為消費的體制,中國便無法期待經濟增長。中國領導班子將在2012年輪替,新領導班子將面臨比以前更加困難的形勢。(記者:北京支局 坂田亮太郎,香港支局 熊野信一郎,張勇祥)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台灣 薪資 2030 中國
日經科技報
日經科技報
日經BP技術在線
展開箭頭

科技最趨勢每日精選由日經BP社技術在線網站提供的最新、最專業科技技術報導。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