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雜學,就是專業》大學讀這個系,以後可以做什麼?這個問題根本問錯了!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雜學,就是專業》大學讀這個系,以後可以做什麼?這個問題根本問錯了!

雜學,就是專業》大學讀這個系,以後可以做什麼?這個問題根本問錯了!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40195082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6.02.05

2011年,當時美國佛羅里達州長Rick Scott公開表達他對大學教育的見解:「我們要把教育預算花在科學、技術、工程、數學的學位上,如果我們的孩子把時間與心力投注在這些科目上,他們畢業的時候就可以順利找到工作。我們不需要那些對學生就業沒有幫助的科系,例如人類學系。」

公開報導後,全美曾經修習人類學各行各業的人,例如醫生、警察、老師與社工師等都在網路上陳述這門課帶給他們哪些益處,如何幫助他們把工作做好。這個事件一時之間成為全美話題。

有一個老問題長壽不死,而且人人在討論:「大學是不是職業訓練所?」其實,支持「大學該是職業訓練所」一直是大家的潛在邏輯––如果學生畢業工作好、收入高、在工作場合上有優勢,當然歸功於他的大學,不是嗎?

廣告

如果這樣,在產業中缺乏對應職業的「人類系」是不是沒有存在價值?

楚材當然可以晉用

我的朋友宋世祥在匹茲堡大學讀完人類學博士後,竟然不是在人類系找教職,而是到中山大學企管系做博士後研究,並且一頭栽進台灣的創新創業圈,並在高雄、台北各地,連結在地社群、民間企業、公部門的資源能量。

其實,「人類學的產業應用」正是宋世祥這幾年來投注時間蒐集資料的課題。他成立了一個臉書粉絲專頁:「百工裡的人類學家」,分享人類學家如何運用他們的訓練,觀察人的行為,理解行為背後的意義與動機,進而做出更好的設計、商品、服務,討論的案例遍布台灣到世界各地。

廣告

在歐美,許多產業名人是人類學背景的:

Genevieve Bell是史丹佛大學的人類學博士,英特爾公司特別借重她的人類學長才,在英特爾實驗室領導一批社會科學家(包括互動科學家、人因工程師、電腦科學家)研究使用者體驗與人機互動,開拓新的電腦應用方式––尤其考量女性的需求與直覺。

Valerie Olson是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人類學教授,因為他對於人在極端環境下的行為深有研究,連NASA都借重他的能力,研究太空人在外太空的生活需求,以設計更有利長期居住的太空艙。

博通,就是他們的專業

「在台灣,早年人類學者多投入文化保存與學術研究;最近幾年,愈來愈多人帶著人類學的知識背景進入各行各業。」宋世祥隨口就舉出了許多例子。

例如生態綠的創辦人余宛如,她在創立生態綠之後,為了深入了解飲食對生活、對社會、對產業的影響,到英國修習人類學碩士。之後她將所學運用在生態綠的經營中,在台灣有愈來愈大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例如洪震宇,他在清華大學讀社會人類學碩士,他在非常年輕就擔任《天下雜誌》創意總監、副總編輯,最具代表性的作策劃作品是三一九鄉系列專輯,也在《GQ》國際中文版當過副總編輯,創作範圍跨越財經、時尚與在地生活。

洪震宇先生花很多的心力,用人類學的方法做台灣鄉鎮農產的調查,發現地方特色食物,竟然和當地農家吃的食物不一樣。透過深度田野踏查,他寫了《旅人的食材曆》、《樂活國民曆》等書,描繪農業真實的情境,並且推廣風土餐桌、節氣飲食、在地小旅行等文化素材與商機,被稱為是「台灣新品種旅行設計師」。

2016台北世界設計之都執行長吳漢中先生,長期從事打造企業文化與創新流程的顧問工作;他沒有讀過人類系,曾跟著陳其南先生工作(人類學家暨前文建會主委),所以也受過部分人類學的訓練,並運用在設計與企業經營的顧問服務中。他說:「人類學己經變得太重要,所以我們不能只交給人類學家,應該是每一個專業領域,都有人類學家的精神。」

我們再回到主題:大學是不是職業訓練所?

問對問題,選對路

就現實來看,在大學裡有兩類科系同時存在著:職業訓練功能明確的科系(如醫學系),以及不明確對應特定職業的科系。所以,爭論「大學是不是職業訓練所」,永遠沒有結論與共識。

「所以,這個問題問反了。」宋世祥說,「你應該要問的是:你到底需不需要在大學階段接受明確的職業訓練?」如果你要,你肯定自己想進入某個專業,那就不要猶豫地投入會計系、醫學系、護理系…。

如果你還沒有肯定而明確的職業目標,你不肯定大學四年押賭在一個專業之中,那麼可以考量另一種科系:外文系、社會系、物理系、數學系、經濟系,或者人類系。可以在這些科系中先培養看大局、看長遠的能力,磨練思維方法⋯也許有助你找尋最適合自己的方向,而你培養的基本功,在任何領域都可以發揮價值。

就讀「沒有明確職業對應」的科系好像比較迂迴。但是就讀職業對應明確的科系,也有風險 -- 科技與產業環境變化快速,個人追求的事物也會改變,誰能保證會在某個職業領域「從一而終」?

我們其實不必再問大學是不是職訓所;我們要給年輕人空間去思考:他要什麼時候開始接受職業訓練,並尊重他們的選擇。

延伸閱讀:讀冷門科系別氣餒》這個改善醫病關係的設計,竟不是醫學院學生的發明,而是人類學系...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雜學博士 雜學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