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台灣的綜藝節目沉淪,是因為沒有投入大成本製作?答案在吳宗憲的酬勞中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焦點 | 時事分析

台灣的綜藝節目沉淪,是因為沒有投入大成本製作?答案在吳宗憲的酬勞中

台灣的綜藝節目沉淪,是因為沒有投入大成本製作?答案在吳宗憲的酬勞中
來源:吳宗憲臉書粉絲頁
撰文者:楊少強
經濟學了沒 2015.10.06

吳宗憲與馮光遠的口舌之爭掀起熱議,當天有幾個問題值得深入討論:

一是台灣電視環境缺錢的原因;
二是像吳宗憲這樣的主持人為何酬勞特別高?

本文就要來解釋這兩個問題。

廣告

電視環境為何缺錢?吳宗憲的理由是:台灣的市場有限,電視節目不能賣到對岸。這是正確的。電視節目的製作費用,是由它能創造多少預期收入決定的。為何對岸的「中國好聲音」要砸重本請知名評審、設計炫麗舞台?因為製作單位預期該節目光在中國大陸播放就能創造高額收入,更別提能賣到海外,因此他們才願花大錢製作。

經濟學告訴我們:「產品價格決定生產成本」,而不是「生產成本決定產品價格」。倘若只要花大錢製作節目,就可帶來高收入,電視台就永不虧錢了,世上沒這麼好康的事。

其次,在台灣有限製作費用下,為什麼主持人的酬勞這麼高?這有兩種解釋。一種解釋是:因為台灣電視節目的市場不大,製作費用有限,僅靠主持人一人表演來創造收入,比花錢佈置舞台、請明星亮相才帶來收入要更有利。這也解釋為什麼台灣的談話性節目特別多:在有限的製作費用下,只要請到好主持人就可帶來收視率,因此台灣許多主持人身兼好幾個節目,也是這個道理。

另一種解釋是邊際生產力。已故的價格理論大師阿爾欽(Armen Alchian),在他的著作《交易與生產》(Exchange and Production)裡,曾問了一個問題:伊麗莎白泰勒拍一部電影片酬5百萬美元,格蘭達傑克森(Glenda Jackson,英國女演員,名氣沒有前者大)能取代其位置,片酬卻只有1百萬美元,這是為什麼?

廣告

阿爾欽的解釋是:這是因為廠商預期伊麗莎白泰勒,比格蘭達至少能多帶來4百萬美元的票房收入。這個票房收入差距,就是兩者邊際生產力的差距,也是兩者片酬的差距。

類似例子是:為什麼不同公司的總經理或執行長,薪資差距很大;但不同公司的基層員工,薪資都差不多?這也是因為邊際生產力的差距。

假如張三當執行長時做出正確決策的機率,比其他人高出5%。在一家年收入1百萬元的企業裡,張三會比其他人當執行長時,多領5萬元──這5萬元來自他做出正確決策的機率較高,因此為該公司多增加的收入。

若是張三待的是一家年收入只有10萬元的企業,那麼他在這家企業當執行長,頂多只會比別人當執行長多領5千元──這5千元同樣是來自張三做出正確決策機率比別人高,因此為該公司多創造的收入。

許多人以為,年收入高的大企業,有較深的口袋可以付給執行長較高的薪水。其實正確的解釋是:大企業的執行長薪資較高,是因為這些人在大企業比在小企業,能創造出更高收入,他們在不同公司工作的待遇不同,反映的就是他們為不同公司創造的收入差距。

為什麼不同公司的秘書或總機薪水差不多?這也是因為他們的才能差異,無法對不同公司的收入產生差異很大的影響。因此非管理職的工作,其薪資往往和公司規模大小無關。但管理職工作的待遇,其薪資則和公司大小有關,這都是來自於邊際生產力的差距。

為什麼吳宗憲當主持人的酬勞這麼高?這是因為電視台認為,他能比別的主持人帶來更高收入。吳宗憲的高報酬,就反映了他能為電視台多創造的收入。反之,化妝師、燈光、攝影、編劇等領得沒吳宗憲這麼多,也是因為電視台預期,他們能多創造的收入比不上吳宗憲。

或許有些人認為,化妝師、編劇更重要,他們也值得拿和吳宗憲同樣的待遇。但「主觀」的值得和「客觀」的值得是不同的:不論筆者主觀認為經濟學多有價值,客觀上筆者也絕不可能和吳宗憲領同樣高的酬勞,因為筆者無法為公司創造和吳宗憲同樣高的收入。一個人能創造多少價值,是市場決定的,不是某些不出錢的旁觀者主觀認為他有多少價值決定的──只有付錢的人說了算。這是吳宗憲一席話帶給我們的啟示。

作者簡介_楊少強

台大經濟系、經濟研究所畢業,以爬梳有趣論文為興趣,自娛兼娛人。擅長專題研究,曾獲「兩岸新聞報導獎」及「卓越新聞獎」等數個新聞報導獎項。

「經濟學了沒」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節目 台湾电视台排名 吳宗憲新節目 成本 沉淪 節目企劃薪水 答案
經濟學了沒
經濟學了沒
楊少強
展開箭頭

其實,生活中無處不是經濟學。本專欄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貼近真實生活的經濟現象,涵蓋時事議題、經濟成長、投資預測甚至職場兩性,以一篇一主題方式,提出有趣的發現和統計。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