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旅台以色列教授:以色列教育「沒有」比台灣好!兩地人才素質落差是因為…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旅台以色列教授:以色列教育「沒有」比台灣好!兩地人才素質落差是因為…

旅台以色列教授:以色列教育「沒有」比台灣好!兩地人才素質落差是因為…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8152516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10.01

以色列,對台灣人來說,幾乎等同「創新」的同意詞。也因此,我一直非常好奇,以色列是如何透過優質的教育體系,把人才素質提升到世界一流的水準。

不到70年前的以色列,在一片不毛之地建國,地狹人少,和周圍數億人口為敵,沒有一天不受戰爭威脅,今日卻成為經濟與科技最前端的國家之一。加州矽谷是全天下尖端科技創新第一大本營,第二位就是以色列。

在以色列每年新創公司數量的密度是世界第一,平均每1800人就有一家新創公司。在那斯達克上市的新興企業,以色列超過日本、韓國、中國、印度四國的加總,也超過全歐洲的新興企業總數。不僅新創公司多,需要科技人才的尖端大公司,例如微軟、Google、IBM、三星、摩托羅拉和蘋果,都在以色列設立他們的研發重鎮。

廣告

但是,在以色列理工學院任教超過25年的資深教授卻告訴我:以色列教育「沒有」比台灣好!我確認好多次,他是這麼說的。

扼殺天才、M型化,以色列教育也沒多好?!

吳迪.啟南(Ehud Keinan)教授,頭髮銀灰,不太笑卻很溫和睿智的長者。他在以色列極負盛名的 Technion 以色列理工學院化學系任教超過25年,擔任以色列高中化學科委員會主席也近八年,對以色列的高教和中學教育現況都相當熟悉。

對於台灣的教育,他也近距離觀察好一段時間。2014年他訪問台灣兩個月,並且在2015年客座台大化學系授課半年,同時在師大學中文,也常和在台灣的學者、各界人士交流台灣的現況--事實上,他正在寫一本關於台灣的書!

廣告

我原本打算訪問吳迪教授的主題是:「台灣教育能向以色列學什麼」。但他一句話就打亂了:「以色列教育情況沒有你以為的那麼理想,問題一大堆。」讓我差點不知道怎麼聊下去。

「就和大部分國家一樣,以色列的學校沒能把創新教好,也無法啟發學生自主學習的動力。在大部分的學校中,學生的創造力和好奇心哪有得到培育呢,受到扼殺還比較多。」

吳迪教授的觀察中,大部分以色列的學校,都患有教育體系常見的僵化症--即然要適應多數人,就會壓制少數(包括天才);既然要有通用教材、進度、正確答案,就不利於創新。吳迪教授說「大部分的老師想把學生變成同一個模樣,就像木匠想把桌面磨得平坦光滑。」

吳迪教授也指出,除了整體情況不良之外,以色列的城市與偏鄉之間,好學校與爛學校之間,教學品質差距極大。聽到這裡,我反而出現另一個好奇:如果以色列學校沒有特出之處,到底什麼原因成為創新大國?

原因一:宗教信仰教以色列人思考與論辯

對於以色列人熱愛思考的傳統,吳迪教授提出了第一個原因:宗教。

原來,以色列人信仰的猶太教,並不是一套僵固不變的教條與儀式。這是一個在思辨中不斷演化的宗教。猶太教的經典,也就是基督教的舊約聖經,是由故事、詩歌、法律條文…多種複雜的文獻構成,在這個文獻之中,到底「上帝的旨意」是什麼呢?其實非常模糊。

兩千多年來的宗教思想家在不同的時空,因應當時的環境與問題,不斷找新的詮釋,不同見解之間的爭論從未止息。

雖然以色列人不見得都是虔誠的猶太教信徒,但是猶太教千年來深思與論辯的文化卻在以色列社群中淵遠流長,吳迪教授說:「一代傳一代,以色列從養育孩子的過程,就養成了對事物質疑的態度,並且學習用精確的語言論辯、說服、溝通。」從搖籃就開始培育的這些特質,到最後常能幫助以色列人在商場、科研、藝術、思想領域大放異采。

也因此以色列人有個特色:愛思考,也愛辯論,常讓人覺得他們難搞。吳迪引用一句俗語:「兩個以色列人,一定有三個意見。」

「思辨」原本就是以色列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打破沙鍋問到底,總是用不同的角度看事情。以色列人極不重視權威,認為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這也是為什麼,以色列人可以做思想家、科學家、創業家,但是絕不擅長規規矩矩、按部就班的流水線製造。

原因二,軍事經驗教以色列人靈活與堅毅

吳迪教授的第二個關鍵因素更令我意外:「軍旅」竟然有益以色列培育人才。

以色列兵役超長,18歲入伍,男性要服兵役三年,女性服兵役兩年,如果發生戰爭,隨時還會被徵召入伍。而且以色列至今和巴勒斯坦劍拔弩張,當兵可不是鬧著玩,真槍真炮真戰鬥,隨時可能送命。

吳迪教授很印象深刻,自己的兒子在兵役階段發生多大的改變,「我親眼看他如何從一個散漫小伙子,變成一個頂天立地的人,在兵役期間,他看待自己的方式不同,表情不同,舉手投足的方式不同,連站姿都不同了。」

在《創新企業之國》一書中也說明了軍旅經驗為什麼對以色列的創新產業有益。在以色列的軍隊,前線官兵有極大的決策權,在危機時件發生時人人要當機立斷。以色列的軍隊不是培養權威與服從的環境,相反地,是培養平等與合作的環境--在基層的官兵之間,彼此直呼其名,小販和博士、富二代與窮少年平起平坐。在以色列軍隊裡,上級做錯事,下屬可以直接糾正,下屬可以投票要求撤換不適任的單位主管。

說到戰爭和兵役,吳迪教授可不是旁觀者,他參與過三次以色列的戰爭,前後當兵六年,「在這樣的兵役環境下,可以學到許多最珍貴功課:如何在致命的壓力下行動,如何快速了解一個人,如何在片刻之間做決定,如何在最危難的情況下堅強努力。在以色列當過兵的人不容易害怕什麼事,戰場都去過了,職場壓力算什麼?」這樣的特質,日後投入什麼領域,當然都有更大的可能性發光發熱。

吳迪教授覺得台灣人和以色列人之間,落差最大的是女性的自我形象--也許是因為兵役,或是其他神祕原因。他在台灣觀察到不少二十多歲的女孩,傾向表現弱勢、消極、沒有主見,在穿著、言行舉止上,讓自己顯得像個幼兒。顯然在以色列,那些18歲時當過兩年兵的姑娘們是大為不同。

台灣是否需要「教育體系外的」教改?

吳迪教授在台灣教了大半年,他的經驗是,台大的學生,和以色列頂尖大學的學生,在智力、創造力、學習動力上的表現,整體而言相差無幾--少部分很主動而有方向,一部分學生,在他的引導和鼓勵之下,可以找到學習的動機和熱忱,總有一部分始終對學習冷漠,就像蛤蜊湯中總有一些永遠閉殼不開。兩邊差不太多。

但是,特質相近的大學畢業生,後來會變成大不相同的兩群特質大不相同的工作者––一邊構成了創新之國,一邊才剛開始試著把創新帶入職場思維。

這點給我很大的啟發和反思。過去二三十年來,台灣的有識者投入花很大的心思與社會成本在不斷的「教改」,希望創造較好的教育環境,培育更優質的人才。然而,事實上「教育環境」從來不只在校門裡,從來不由教育部/教育局主管,各種塑造人格的力量,包括軍旅生活,包括宗教信仰,影響不見得比較小。

當以色列人在部隊之中學習應變和堅強,我們在部隊之中常常學到的是做假帳、欺新兵。當以色列人在宗教經典中學習思辨的時候,我們在廟宇中搶頭香、求升官發財。這一切,有什麼影響,不言可喻。

台灣已經花了太多心力在學校體系的教改;是否,宗教經驗、軍旅經驗中的「教育」也很值得用同樣的力道和決心「改革」一番?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以色列 台灣 以色列台灣 以色列教育 以色列 台灣 以色列 以色列 教育 以色列的教育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