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說好的「適性揚才」呢?科大教授:輕視技職學生的人,根本沒資格做他們的老師!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說好的「適性揚才」呢?科大教授:輕視技職學生的人,根本沒資格做他們的老師!

說好的「適性揚才」呢?科大教授:輕視技職學生的人,根本沒資格做他們的老師!
圖片來源:The LEAF Project @flickr ,CC BY-SA 2.0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08.03

「任職十多年來,您在科大在教學遇到的最大困擾是什麼?」

「學生比較被動消極,很少主動發言,對老師的授課內容也少有疑問。他們對於需要運用想像、創意、推理思辨的教育方式較不習慣,到了大學仍期待每個問題都有正確答案,卻不是自己思考,找到自己認同的答案。多年以來,我都不明白,而且深感困擾;因為我教的是商管,商管的決策都是要看環境、內外因素、創造創新的呀。」

在國立科技大學任教多年的韓教授,和我深談在技職體系的教學觀察。

廣告

「這個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麼呢?有些人說,現在的學生都懶惰,不愛學習。是這樣嗎?」

「錯!和我觀察到的正好相反。」韓教授回答得斬釘截鐵。

學生其實非常貼心及努力

韓教授的同事曾經在一次推甄入學面試上,問學生一個問題:「求學階段最感謝的老師」。結果,8個同學之中,有6個同學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都哭了,而且,他們最感謝的老師不約而同全都是高職階段的老師。

廣告

在國中階段因成績不出色而被老師忽視的他們,提到高職老師會關心他們,讓他們有機會當幹部、委以重要職責,感受到信任,感覺受重視,說到心裡深處竟哽咽掉淚。

這個小事件,只是韓教授長期觀察的冰山一角。確實,高職有3種人,第1種是混混,這一種最少;第2種認真努力,這一種很多,因為在高職得到師長重視而努力向上,他們不但認真學習,而且會全力以赴達成期待。

第3種是有興趣、有天分,而且相當優秀,這類不少,而且愈來愈多。長期以來,總有年輕人,可以上當地明星高中,但在興趣的促使下、或因為一技之長的考量,選擇就讀職校。

但是,即便是第二類或第三類學生,到了科大之後,都表現出缺乏學習熱忱,尤其較難主動創造、積極求知。例外當然是有,但相較於這批年輕人所展現的,往往遠不及他們的本質與潛力。

為什麼呢?

學校、補習班老師的歧視與羞辱

首先,韓老師從周圍的人聽到許多故事;他認為,在就讀高職之後,學生從補習班,甚至學校老師受到各種言詞和態度的羞辱,在自尊心和志氣上,很難不受影響。

韓老師同事的孩子進入中部某農工就讀,這個學校的老師竟然一開學就對學生說:「你們就是爛,才會來讀這個學校。」

韓老師的孩子也正就讀技職體系,她曾經在補習班看到老師在上課的時候,當眾說某個技職的學生「看起來就是憨」,並指明某些類科的學生「一定沒前途」、「將來會失業」、「22K就是你了」。她看著被羞辱的學生面紅耳赤地低下頭,但是其他同學聽了竟然在笑。

也許學校老師是在激起學生危機意識?也許補習班老師是在製造恐懼,以利招生?

不管如何,這些事件對於大多數的學生,產生極為負面的效果。當學生經常被判定為比較糟的那一類,當他們從一開始的氣憤不甘,漸漸麻木習慣,這些聲音無可避免地已經了他們內心對自己的評價:既然自己不會優秀,那就求及格就好,即然自己笨,我想的都是錯的,那就沒什麼發問了,背書就好…。

制度造成的「假性適性揚才」

教育部將技職定義為「適性揚才」的教育管道,但事實上,真的是嗎?

對於許多技職生來說,15歲的時候可能對本身的特質還不清楚,對各種技職領域一知半解,因為制度的規定,即使不清不楚,也得在這個時點選擇專業分科。可怕的是,在選擇之後,軌道之間就有高牆深淵阻隔,極難轉換跨越。

大部分的高職學校,本身各有專擅,看名字就知道:高商、高工、美工、餐飲…。原本讀了高工,想轉商業類科,那意味著要轉校。即使在同一個學校之中,要從木工轉到電子,從會計轉到國貿,都不容易,因為專業科目大不同,轉科等於要從頭開始,進入障礙相當高。

多數學生在高職階段,被轉換跑道的高牆所阻,即使對所學的缺乏興趣,或是發現另有熱情,也在既有的軌道上硬著頭皮一直學下去。等到面臨升科大的關卡—統測,依不同專長分成20個群類,每個群類有其專業考科,跨專業考試的學生居絕對劣勢,再次難以接近自己想走的路。

技職適性揚才嗎?似乎,在15歲選科選校的那個時點,在之後的7年,幫助學生適性揚才的目標,卻嚴密地被「行政便利」原則踏在腳下。

升學考試、技能培育,不從思辨扎根

普通高中教學填鴨,缺乏思辨,這是很多人正在努力改變的現狀。

同樣的現象也出現在在技職學校,問題沒有比較輕微,但是反省的人可能更少,企圖改變的力量似乎更微弱。

長久以來,技職在教什麼/怎麼教、考什麼/怎麼考,很邵被媒體報導。做個比較吧,技職體系學生考的「統測」,以及普通高中學生高考的「指考」、「學測」等關鍵字在Google上蒐尋新聞:

指考:52萬4千則 ( 2015 年考試人數 5.7 萬人 )

學測:50萬8千則 ( 2015 年考試人數 14.4 萬人 )

統測:3萬9千則 ( 2015 年考試人數 13.6 萬人 )

學測的考試人數和統測相近,指考考試人數少於統測的一半,但相關新聞報導數量都是統測(技職生的升學考試)的十幾倍。當然,我們無法指著這個數據說「大眾不關心統測」,因為統測的考科結構,讓它不易在媒體上討論,但是,僅僅「大眾媒體較少監督鞭策」這個現象本身,就不利於促進這個考試的品質進步改善。

多年來,在缺乏外在監督和鞭策下,統測的出題更加偏重背誦記憶,更少推理應用。實作技能類的測驗就背步驟,紙筆測驗則背知識。舉2015年「藝術影視」這一科的試題為例––如果這不是考背誦,我不知道什麼叫考背誦!我很難想像,這麼需要創意的學科,卻用這麼死板的考法。

圖片來源:謝宇程提供

對錯誤視而不見,就是對自己和社會殘忍

這一切的因素加起來,這些認真努力的學生到了大學,他們就呈現韓教授看到的被動、消極,缺乏思辨、想像、創意。

然而,這一切有什麼對策呢?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尤其,有些因素關於風氣,有些因素關於制度,實在不是個別教師、個別學生能一夕解決。

不過,我和韓教授都覺得,有一件事學生立刻就可以做:如果你的老師會輕視你、出言嘲諷你,請立刻發聲抗議,任何學生都不能被這樣無理對待。不尊重、不相信學生的人沒資格當老師,這是毫無疑問的。

對於將要選技職學校的學生和家長,強烈建議在一開始就要打聽學校的風氣。有一些學校只是收學費賣文憑的學店,但是有些學校把教育的使命放在最優先順位,例如公東高工、開平餐飲學校;如果要讀,就要讀一個能將你得更變好的學校。

我很期待看到高職降低學校內部轉科的門檻難度,更希望位置臨近、領域不同的技職學校形成聯盟,提供學生更容易轉換學校(同時轉換專長科目)的管道。如果能引進一些選課制度、跨學校授課制度,將更可以拓展學生的眼界,達成跨域交流學習之效。

創意、好奇心、主動學習…這些是天生的,每個孩子3歲的時候,都會到處塗鴨、扯著爸媽問東問西。消極、被動、不發言、沒有創意和想像力,其實是被教出來的結果。

其實,我們對教育體系的期待也不高,只要它不破壞那些與生俱來的美好品質,就謝天謝地了,不是嗎?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科大教授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