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一個老師談課綱微調:我們要繼續教孩子切割課本與現實,考試就這樣寫,別想太多嗎?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一個老師談課綱微調:我們要繼續教孩子切割課本與現實,考試就這樣寫,別想太多嗎?

一個老師談課綱微調:我們要繼續教孩子切割課本與現實,考試就這樣寫,別想太多嗎?
圖片說明:嘟嘟嘟@flickr, CC BY 2.0
撰文者:翁麗淑
獨立觀點 2015.07.31

史料還是詮釋?

「歷史教科書」的任務,究竟是要「呈現史料」還是「詮釋歷史」?如果就前教育部長蔣偉寧的發言,他強調這份新課綱是根據「史實」。或許蔣部長也同意歷史教科書的任務是在「呈現史料」,而詮釋歷史的眼光與能力可能就要靠教師專業的教學設計與鋪陳。

所以我們期待歷史課綱應該從多元的視角與不同族群的觀點出發,儘可能的呈現不同的史料,多元但扼要(別忘了這是「課程綱要」),過多的細節可能會造成過度指導,也可能讓教科書編輯時揀選史料的可能過於狹隘。所以「根據史實」事實上是不夠的,如果「史實」被刻意的操弄揀選,那只是以史實的包裝來傳達當權者的威權意識罷了!

廣告

我當然知道現實裡的限制,所以還是期待盡可能的客觀多元,而我也認為這是艱難且專業的任務,所以必須訴諸歷史專業的學者。但是我們看到,教育部的新課綱調整竟是由非歷史學者完成的,這是破壞信任的第一步,不只是在教育界,在公民社會所期待的政府角色都是令人質疑的!

話語的暗示

在學校裡其實有很多話語在暗示著權力結構或展現某些企圖。比如,老師開會回來發現全班很吵,他說:「全班這麼吵,班長和風紀股長是怎麼管的?」聽起來好像在責備班長和風紀,但其實是這兩個人在老師不在的時候直接晉身為管理階層,而剛剛全班很吵的共犯並不包含這兩位,他們的錯是在沒有管理好大家。

說出來的和沒有說出來的話,都意有所指。老師說:「這次考試全班只有三個人考得還不錯。」雖是在講考得不錯的事,但口氣有些肅殺,大家都知道,老師的意思是大部分的人都考得不好。

某些班上有較特殊的孩子,上課可能無法乖乖坐著聽課或可能不自主的站起來活動,老師會說:「這樣的小孩總是干擾上課,嚴重影響班上同學的受教權。」這裡所謂的「班上同學的受教權」,其實就不包含這位無法乖乖坐著聽課的孩子。如果思考是放在全班所有孩子的受教權,那老師並不會抱怨上課的干擾,而是把這個干擾放進課程設計裡去思考要怎麼進行,或去尋求更專業的協助,而不是以其他小孩的受教權為由將這位孩子區別在全班之外。

廣告

扯遠了,我們要談的重點在於,老師雖然並沒有說––這樣的小孩不應該屬於我的課堂,或請這個孩子離開––但老師的話語確實有這樣的目的。

用這樣的邏輯來看這次高中歷史課綱微調的文字,也許你就會瞭解這些文字在暗示什麼?!

原課綱––主題(二)國際競逐時期/重點:1大航海時代;2荷西治台
修改後––主題(二)漢人來台與國際競逐時期/重點:1漢人來台與大航海時代;2荷西入台

荷西之前的台灣,天真純淨的浮在太平洋邊緣,因為大航海時代來臨而進入歷史文明之列,台灣史的開展,和世界進入相互連結的歷史息息相關,這時來到台灣的族群肯定非常多元,日本、中國、荷蘭、西班牙、葡萄牙…還有許多歷史來不及記載的人來到這裡。因此「國際競逐時期」其實就已經包含了漢人,以及日本、中國、歐洲,甚至南洋一帶的族群來到台灣,特別多寫「漢人來台」,也標舉了「漢人」與其他來台族群不同的正統地位。

原「鄭氏」時期,改為「明鄭」時期。加個「明」也許是因為鄭家算是明朝的遺臣,但明朝跟台灣毫無瓜葛,加上「明」無非是硬要把台灣跟中國的關係更靠近一些。

同樣的效應,在日治時期新課綱也增加了變法運動、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的細目,以及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對台灣的影響。雖說台灣確實有人加入中國的革命行動,但中國的這些政治變革對台灣的實質影響並不大,而且之後也有台灣青年受到共產主義的感召而加入共產黨,在同等比例原則下是否也應該列入課綱?!此外,日治時期教育逐漸普及,且各種歐美的思潮也開始盛行,當時台灣被影響的絕不止五四、新文化運動,其他如現實主義、浪漫主義、社會主義…,從各種途徑各種管道也在影響台灣。

我的意思並不是在排除當時台灣被中國影響的可能,而是歷史應該要回到當時的脈絡以台灣為主體來書寫,而不是挑三撿四的只把中國相關的留下,去掉其他。這樣的揀選不免令人臆測其用心。

意圖加強某一方,總也會想削弱另一方。原課綱「荷西治台」改為「荷西入台」令人匪夷所思。荷蘭與西班牙在17世紀一南一北分治台灣,也留下了相關的建築痕跡與文化、經濟、宗教上的影響。寫成「入台」似乎只是過客,有意減弱荷西在台的影響。

而原來的「日本統治時期」,修改為「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加上「殖民」想是為了強調日本治台期間的殖民統治政策。但如果對台灣史有一點瞭解就會知道,整部台灣史可以說就是一部殖民史,從荷西時期、鄭氏,到清領、日治、國民政府,並沒有哪一個政權來到台灣是真正以台灣為主體來認真思考這片土地上的人民期待怎樣的生活,也沒有哪一份統治的整體政策是根基於台灣原有的文化,以台灣主體的視野來經營台灣的。

若在日本統治時強調「殖民」的本質,那國民政府來到台灣對台灣人民與文化的壓迫相較於日本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啊!(想想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的迫害,以及工業發展後的土地政策,與日治時期的日本在土地、經濟的剝奪與壟斷,以及皇民化的政策,相較之下,國民政府手段之兇殘,日本政府也是不及的。)

但「殖民」兩個字在新課綱的中華民國時期不但完全沒有,還處處有歌頌政府的痕跡,如:「政府光復台灣」、「政府推動地方自治的過程及其對民主發展的意義」、「我國發展實質外交的努力」、「重要經濟政策的推手…」,說日本在台灣的基礎建設、經濟發展是殖民政策,而中華民國時期台灣的經濟建設就是政府的德政?!教育成了政府正當化殖民統治手段,宣揚政績,以及為未來的政治企圖走向鋪路的工具…我們要走回頭路了嗎?

其實我在國小的台灣史教材裡也聞到那種鞭批前朝諂媚目前政府的跡象。五下台灣史的社會課本中,在日治時期談抗日、談殖民政策,就連後面說日本在台灣的建設時,仍要不斷強調這是為了日本母國的利益。可是到了中華民國時期,談「光復」,也用五行的篇幅談二二八事件(課文歸因於戰後及族群溝通不良),談十大建設、經濟奇蹟。當我想看看民主發展歷程怎麼說戒嚴、美麗島事件時,沒有,話鋒一轉竟談起了五院組織及執掌,避重就輕的痕跡如此明顯而拙劣。但我以為這是威權遺毒未清的遺憾,是編寫教科書的老師或學者還沒走出威權的陰影所犯的錯,但在看了高中歷史的課綱微調後,我可能必須認清,威權的時代其實並沒有真正離去!

即使在小學,就曾經有孩子這樣結論:「荷西時期和日治時期就是異族統治。」(但其實課本內容中並沒有這樣的陳述,可能是安親班老師或其他補充教材的說法)我聽了真是膽戰心驚!這是在我小時候那種以「中華文化」為正統的威權教育的說法。

「異族」說法不但否定台灣多元文化為本質的歷史經驗,專以漢民族為正統,還刻意貶低或弱化其他文化的內涵與影響,優越化漢血統的意識。這不僅是在歷史學習上的缺陷,也可能養成歧視不同族群及對弱勢無法同理思考的人格弱點。

即使教科書內文中沒有這樣的語句,何以許多人會這樣結論?因為所謂「異族統治」的語言已經在老師家長這一輩學歷史時銘刻於意識中,所以只要課文內容不成比例的被揀選呈現時,被暗示的結論就很自然的脫口而出。威權的史觀就這樣傳給下一代…我尚且不是歷史學者,站在教育的立場,我也知道,有「正統觀」的史學不應該傳授,且是必須批判的,編寫歷史課綱的委員可以不知道嗎?

歷史與洗腦

我曾經經歷過威權時期的歷史教育,將之稱為「洗腦」並不為過。以身為龍的傳人為榮,而害怕說自己是台灣人。那種把認知與民族情感切給書本考試與口號,回到現實全是另一回事的教育,回想起來是恐怖多於喜悅的認知。

曾經我以為台灣已經漸漸擺脫了威權,也以為我們已經往前進了一大步…,但我看著新課綱裡這樣的描述:「國共內戰、政府遷台後,我國的主權範圍仍及於全中國,惟治權不及於大陸地區。」我很難想像老師怎麼跟孩子解釋「主權」和「治權」是怎樣的差異?會有哪一個國家會這樣寫歷史?難道荷蘭會寫「大航海時代後,我國的主權範圍遍及比利時、印度、台灣及非洲…,惟治權僅在歐洲荷蘭國境。」(可笑嗎?)好像「主權」只要憲法寫的就算,歷史教科書也只要寫得出來自圓其說即可,不必管國際現實,小孩很疑惑,大人只要搬出「憲法就是這樣寫的」來解釋就夠了。我們走回頭去繼續分割書本與現實,教孩子考試就這樣寫,不要想太多…這樣我們真的跟孩子交代得過去?

我真心期待歷史課綱微調的事件能在這場拉鋸中有更清明,更往前進的可能。也為歷史教育的歷史留下進步的一筆!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課本 課綱微調 老師 教孩子
獨立觀點
獨立觀點
編輯精選
展開箭頭

這是一個開放給所有商周讀者發聲的管道,如果你有意見想法不吐不快,歡迎大聲說出來!(來稿請寄至red_chen@bwnet.com.tw)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