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那些年,教育部在搞什麼鬼?一張年表告訴你「黑箱歷史課綱」發生什麼事!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那些年,教育部在搞什麼鬼?一張年表告訴你「黑箱歷史課綱」發生什麼事!

那些年,教育部在搞什麼鬼?一張年表告訴你「黑箱歷史課綱」發生什麼事!
圖片來源:dreamstime_xl_2717323
撰文者:李昀修

在正文開始前,先讓我們依著時間表,看看近幾年,歷史課綱到底發生了哪些事。

2008年5月,馬英九就任總統

10月,教育部長鄭瑞城裁示拉下國文課綱與原無爭議的歷史課綱,並另組專案小組,交由王曉波主導。

廣告

2010 年初,專案小組大換血,台大歷史系教授、高中歷史課綱修訂委員之一的周婉窈教授於南方電子報上發文質疑王曉波主導黨國教育的復辟,準備修改歷史課綱。後辭去委員公開反對。

9月18日,由王曉波擔任副主席的中國統一聯盟等團體在教育部外遊行,主張將歷史教科書以中華民族觀點重新編寫。

2011年5月,公布100課綱:試圖把台灣史回歸中國史,在課發會、課審會中被反對。

2012年5月,教育部發下一份於之後引起廣大爭議,與「史記版」教科書內容相近的「民眾意見書」,以此認定現行課綱需要調整,要求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進行修正。

廣告

6月1日,教育部安排台大政治系教授、兩岸統合協會理事長張亞中空降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立法委員鄭麗君抗議此為政治指示。

6月中,安插張亞中成為審定委員引發「我是民眾,我反對竄改歷史」搶救歷史教科書連署活動,共有超過五千人聯署;王曉波與張亞中等人也撰文反制,堅決反對「兩國論史觀」。

9月,張亞中與兩岸統合協會的幹部們討論後,決定辭去審委職務,為「建立正確史觀」成立出版社。

10月,史記出版社成立。

2013年1月中,史記版教科書送審,由於在詞彙上使用「日治」或「日據」、「中國大陸」或「中華人民共和國」有所爭議,僵持數月無法通過審查。在史記出版社不願讓步的情況下,曾任馬政府政務委員的朱雲鵬居中協調,國教院退讓,同意除「日據」外的所有堅持。馬英九了解此事後,指示教科書使用「日治」或「日據」都可以,但政府公文一律改為「日據」。

7月18日,史記版教科書通過審查。

7月22日,行政院宣布,所有公文書中,一律改「日治」為「日據」,並通函各中央與地方機關,但是高中教材不強制更改。

8月,教育部發文給國教院,請他們評估國文和社會科教材有無調整之必要。無任何正式指示要修改課綱。國教院收到公文後啟動評估機制,評估結論是不需要修改。

8-9月,高雄師大地理系教授、副校長吳連賞接到檢核小組的參與邀約。此刻檢核小組已開始運作。

11月,前述評估計畫雖尚未結束,卻於此時另行啟動檢核小組,由王曉波主持。11月23日的首次會議,最初只要求檢視名詞,朱雲鵬卻提出臨時動議,讓小組直接修改課綱。後來被教師圈評估為不需修改的課綱就在沒有任何行政系統授權下,被這十人檢核小組「違」調了。

2014年1月17日,新版課綱的公聽會召開。

1月25日,據傳,課審會分組會議上,教育部將與會的24位委員多數表達「不同意」篡改為「同意」;台灣永社為此控告當時教育部長蔣偉寧偽造文書,此案尚在偵辦中。

1月27日,通過經檢核小組修訂的微調課綱。自公聽會招開後僅僅10天。

3月,大台史所教授薛化元經電子郵件發起連署,反對此次歷史課綱調整。3月9日,發表共同聲明「我們反對違背學術專業的微調課綱」。共有139位歷史相關科系研究員與教授參與,有中研院二位所長、30位研究員,以及大學歷史系8位系主任、6位台灣史相關所長、系主任等加入,是台灣第一次以歷史相關學者教授為主、連署最多的公開聲明。

3月13日,由於教育部不願公開會議紀錄與錄音檔,台權會提出行政訴願,要求教育部須依照政府資訊公開法之相關規定不果,遂提出正式的行政訴訟。

2015年2月12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一審,根據《政府資訊公開法》,判決教育部敗訴。

課綱爭議的漫長過程,讓民間、政界甚至歷史學界的百位學者都為之震動;然而,在透過冗長而瑣碎的時序整理之後,我們只須嘗試稍稍釐清事件的脈絡,就可以看見其中的母國想望、棄兒情結,以及意圖逼使歷史專業屈膝的黑影。

當歷史不是歷史,孩子又怎是孩子?

王曉波––偉大母國的狂信者

凝視這幾年課綱的修訂過程,能看見兩股人馬在教育部的安插下如前鋒般不斷在各委員會裡衝鋒陷陣,一個是張亞中為首的兩岸統合學會,另一個則是以王曉波為首的檢核小組。

這個從天而降的檢核小組除了程序問題之外,其團隊成員的歷史專業也被強烈質疑––因其成員中,似乎看不見任何一位台灣文史專業的學者。小組內負責歷史的李功勤與黃麗生專長皆為中國史,而曾為台灣史研究會理事長的王曉波看似是最符合台灣文史專業的人,其爭議性卻也最大。身為統派代表人物之一的他曾在2010年於北京舉辦的學術研討會上口稱中國為「祖國」,並向在場學者強調其努力「修正」台灣歷史課綱的決心。

他曾談及:「台灣先要有要求統一的選民,才會有主張統一的政治領袖和政府。」他認為昔年抗日人士之後代、經歷抗戰來到台灣的人以及台商與中國藉配偶具潛在統一思想,而這些人在台灣獨立的情況下,將會變成台奸、中國豬與賣台份子。究竟是怎樣的人,會如此斬釘截鐵地否決了社會一切包容的可能?

王曉波的老師,殷海光教授曾形容他:滿腔孤憤,目中無人,邏輯思維薄弱,情緒壓倒理智。叮囑中研院院士張灝多關照這位小師弟,免得走偏。如今看來不幸言中––在口口聲聲高化台灣的微調當中,其實只想將中國原先視為化外之民的台灣史穿上衣冠,「升格」為中國史有名有分的臣子。那樣激烈的吶喊,是對於「母」國強烈的情感召喚,他是被「正統」緊緊捆縛住的狂信者,他不能承認包容的可能,否則就連信仰都將崩潰一地。在他的情感底下,台灣從來只是附庸。歷史也從來只是工具。

黃麗生、李功勤等人––微調戰將們的棄兒情結

這條路上,王曉波並不孤獨。早在1997年,檢核小組中的黃麗生、潘朝陽與陳昭瑛便與其一同對抗「認識台灣」教科書。在王仲孚、王曉波主編《認識台灣教科書參考文件》與王曉波創立的《海峽評論》中,這批老戰友大力抨擊此教材的去中國化。

潘朝陽曾在釣魚台議題上發下此語:「馬英九一定要站在中國民族主義的一邊,不能以所謂的民主、人權、自由等理由,造成中國人打中國人的局面,這樣會被人罵漢奸。」黃麗生亦在中國舉辦的研討會上疾呼兩岸應終結自甲午戰爭以來的分裂悲劇。這對夫妻對大中華民族主義的強烈信仰可見一斑。

陳昭瑛亦不遑多讓,其著作「當代儒學與台灣現代化運動」一文當中以「弒父情節」來解釋台灣對於中國的疏離,引用李喬於《台灣人的醜陋面》中所寫:「台灣,是被父祖之國硬生生割離拋棄的,這一方居民是在強迫之下不得不當台灣人而當上台灣人的…。這個歷史過程遂成為一般台灣人深刻的心理情緒。」真不知前台北市長郝龍斌於北京所言的「祖國拋棄論」是否由此一脈相承?

小組內少數以歷史為專業的李功勤更在《海峽評論》雜誌中,發表過〈扭曲的史觀︱殖民地的變態性格反射〉一文,痛斥現今教學的「去中國化」導致對於祖國認同的混亂,是切斷自身血緣文化的孤魂野鬼。

這些學者自身的時間停滯於割裂的瞬間,擁抱存在於過去的「正統」後安然的吸吮著手指頭睡去。他們是中華民族主義下的永恆嬰孩,無法脫離自身的夢境,亦要押著他人一起躺入他們所幻想中國母親的懷抱中,可惜那想像中的母國,只存在於遙遠的過去了。

謝大寧、張亞中––迷霧之間,課綱微調的身後黑影

檢核小組雖句句不離憲法,看似有憑有據;但其實在朱雲鵬發起臨時動議的會議上,王曉波就明白表示:「抓緊憲法講的話,我想院長、部長應該頂得住。」

憲法成了戰略上的神主牌。而其成員吳連賞於採訪中被問及檢核小組的法源依據時,竟只能回答一句:「我不知道。」

這莫名來由的小組,堪稱統派人士聯誼會;除了與馬英九相交數十年的王曉波,還有受馬任命監委並提倡「一中共表」與「兩岸和平協議」的包宗和,與身為國民黨智庫的朱雲鵬,兩人皆非歷史專業,甚至並非文史地領域,卻又如何進入小組?

倘若將兩岸統合協會放入這張關係網,或許便能看出一些端倪。兼具檢核小組與兩岸統合協會的身分的謝大寧,是連接兩者的樞紐,亦是史記文化出版社的編撰委員;他在與習近平會面後接受採訪時曾說:「馬習會倘若只打招呼是沒必要的。」並說馬若追求其歷史定位,就必須向連戰當初帶來五點協議一樣,帶著更大的「伴手禮」過去。

兩岸統合學會與中國的密切往來早已不是秘密。早在2010年,兩岸統合學會就和九州音像出版公司合力拍攝【百年中國:迷悟之間】紀錄片,張亞中稱此舉是為了「喚醒兩岸人民的共同史觀」。然而這部處處強調兩岸關係緊密性的紀錄片,其合作對象赫然是中國國台辦所屬的國營機構!

主導此紀錄片的張亞中與謝大寧,一個以空降之姿成為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另一個則進入檢核小組,二人皆非歷史專長,卻竟在整起事件中不斷現身。兩人所創立的史記文化出版社,其代表人為兩岸統合協會的執行長鄭旗生,而社長周世雄也曾是國民黨智庫成員。如此「身世奇特」的教科書在送審的過程中得力於朱雲鵬與馬英九,並在7月審查過關後,八九月便有了朱雲鵬與謝大寧進入檢核小組一事,史記版教科書被懷疑為課綱微調的「示範本」,並非毫無道理。

微調後的課綱,紀錄片與史記版教科書的身影穿梭其間;而在其背後,是什麼樣的力量在試圖推動自身的史觀?讓政治凌駕於歷史,讓歷史成為政治的婢女?

放過自己與孩子吧

紀伯倫曾寫下這樣的句子:

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

乃是生命為自己所渴望的兒女。…

…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

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

而今歷史已非歷史,孩子已非孩子。這些學者一方面將自身視為棄兒,朝思暮想的尋回中國母親的奶水。一方面又以父權的姿態現身,要阻止別的孩子擁抱多樣文化的未來。這場統派學者們的萬里尋母,就連敗訴亦無可阻擋︱在行政法院判決微調程序違法後,教育部長吳思華高舉著據稱僅「微調」了23%的課綱,信誓旦旦的說內容並無問題,並且將在8月1日正常上路。

看這那樣滿腔悲憤的課綱,我不禁驚呼:天啊,放過自己,也放過孩子吧!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教育部 歷史課 課綱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基金會
展開箭頭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