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媳婦就是來搶走兒子的女人?」公婆的感情好,婆媳問題就會少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4/16(二) 晚上7:30直播看這裡!【高效率跨世代管理快論壇】
至頂箭頭

生活 | 養生保健

「媳婦就是來搶走兒子的女人?」公婆的感情好,婆媳問題就會少

「媳婦就是來搶走兒子的女人?」公婆的感情好,婆媳問題就會少
撰文者:澀谷昌三
閱多.閱好 2015.06.08

永不止息的紛爭?
如何不為婆媳問題所惱

「嫁」字代表「女」性進入「家」中。但嫁進去的家裡自古就有個掌控一切的婆婆。簡言之,婆媳問題就是婆婆與媳婦為了爭奪「家」的權力鬥爭。

媳婦進入的不只是家。近年媳婦的丈夫、孩子的父親的存在感與權力在家中變得日漸稀薄,導致現代家庭常處於父親幾乎不存在、母子一體化的狀態。意即家庭關係已經變得比較等同於母子關係,而不再是夫妻關係。

廣告

就這點而論,如今的家庭狀態其實是婆、媳與兒子(丈夫)的三角關係。對婆婆而言,媳婦不只是侵犯了自己身為主婦的掌控權,還搶走了最鍾愛的兒子,關係當然容易變得很緊繃。

要解決這個難題,唯一的辦法就是以對話清楚劃分婆媳兩個主婦的權限,彼此敵視將永遠無法擺脫對立。至於母子一體化的問題,則需要公公和丈夫的幫助,兩者必須有所行動,避免婆婆與的兒子過度接近。

最重要的是夫妻關係必須力求成熟。只要婆婆和公公關係和睦,就不至於過度干涉兒子的生活,有助於讓婆媳保持適當的距離。這能讓婆媳各自確立自己的勢力範圍,對建立婆媳之間的信任應能有所助益。

相關知識

廣告

家庭意識

指我們下意識地認為「家庭應該是什麼模樣」的認知,也就是重視祖先、家風、家長、以及長男繼承家業的觀念,通常會將親子、夫婦、孫子都在同一個屋簷下生活的直系家庭制度視為家庭的理想形態。

相對的,在核心家庭制度日漸普及的現代,公婆、子媳兩代夫妻各自成家生活的夫妻家庭制度逐漸成為主流,新舊兩種家庭形態也不免產生摩擦。

傳統上,家庭意識容易成為婆媳問題的溫床。媳婦從自小長大的家庭進入另一個家庭生活,尤其容易產生心理負擔。但在直系家庭制度下,「奶奶的智慧」得以傳承,因此也有可有效避免核心家庭常見的育兒精神官能症(infant-care neurosis)等優點。

因此,對家庭意識或許無須全盤否定,而是在維持自己的獨立性的同時,也兼顧與上個世代維持良性交流,或許最為理想。

母子一體化導致婆媳問題惡化

父親在家中存在感稀薄導致母子一體化,日後兒子成婚後便較可能發生婆媳問題。

丈夫的幼少期

兒時處在父親終日因公忙碌的環境,導致母子一體化。

結婚後

婆媳為爭奪兒子,形成三角關係。

解決對策

公婆維持和睦關係,有助於使婆婆與兒子保持適當距離,有效防止婆媳問題發生。

為何大家認為城市人冷漠

城市和鄉下都有天性冷漠的人,但大家常說城市人比鄉下人冷漠。為何大家會有這種感覺? 原因之一是人接收到的資訊量差異。拜網路及電視之賜,如今身處鄉下也能接收到一定程度的資訊。不過,新事物大多還是來自城市,比較整體的資訊量,城市還是有著壓倒性的優勢。

在時下的資訊時代裡,城市的資訊尤其氾濫。美國心理學家史坦利.米爾格倫將這種情況稱為資訊超載(informationoverload)。

人在資訊超載的環境下,面對氾濫的資訊中忽視其他資訊,只挑選自己所需的傾向。因此與和自己無關的人,便只做最低限度的溝通,使人產生冷漠的印象。

加拿大社會學家高夫曼將這種行為模式稱為禮儀性的冷漠(civil inattention)。由於這種行為模式在城市人中較為常見,因此也被譯為市民的冷漠。為了排除與不親近的人不必要的往來,大家都依禮儀行事,佯裝冷漠,並將這種行為模式視為一種潛規則。例如在電梯裡會避免將視線移到旁人身上,或望向天花板,佯裝沒注意到旁人的存在。但公共社會之所以協調,也是拜此行為之賜。

相關知識

旁觀者效應

旁觀者效應(bystander effect),意指遇到旁人緊急情況也視而不見。自從美國發生了女性遭暴徒襲擊、周遭居民也無人相助的凱蒂.吉諾維斯事件(Murder of Kitty Genovese)後,這個形容城市人冷漠心理的名詞才變得廣為人知。後來,經由研究旁觀者人數多寡對救助率會產生什麼影響的實驗,得到的結論是旁觀者較少時,越可能有人出手相救,證實了旁觀者較多,會導致「我不救也有別人會救」的責任分散效應。

適應資訊超載環境的四種方法

城市屬於資訊異常超載的環境。米爾格倫認為,為了適應這種生活所採取的行為,會出現以下四種特徵。

1.短時間處理

只傳達最低限度的資訊,在最短時間內處理完畢,儘可能避免與對方的接觸。

2.排除資訊

忽視不重要的資訊,只接收符合自己需要的資訊。

3.迴避責任

有問題就往其他人身上推, 期待外力協助,不願帶頭做事。

4.利用他人

儘可能減少與他人的私人接觸。不主動連絡他人。

建立在依附上的親情

想要讓孩童健康成長,以愛為基礎的信任關係是不可或缺的。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從生後到3歲這段期間所建立的親情,也就是依附。

依附這個詞,由英國小兒科醫師約翰‧鮑比(John Bowlby,1907∼1990)率先使用。他研究了依附形成的階段(父母與孩子建立強烈親情的階段),將這過程分為四個時期,並發現在每一個時期裡,親子對彼此的依戀方式都會有所變化。尤其嬰兒一直是到3個月,不僅對父母、也會對不特定多數會產生依附。或許因人而異,一開始嬰兒並不在乎和什麼人接觸,但到了約五個月大,就變得很會認人。

嬰兒為了吸引父母的關注,會對父母哭、笑、擁抱或追逐。這些都是因依附的特性而產生的依附行為。

美國心理學家瑪麗.安斯沃(Mary Ainsworth,1913∼1999)將依附分為三個種類。(A)逃避型指迴避父母、試圖擺脫父母單獨行動的行為。(B)安全型一見到父母便會積極接觸,以父母為活動中心。(C)矛盾型則是向父母要求強烈情感的同時,也會表展現出敵意,懷有兩種相反的感情。

在兒童的成長時期成形的依附行為會維持一輩子。因此就這層意義而言,培養親情是相當重要的。

Psychology:Q&A

Q:我的孩子已經五個月大,但不太愛哭也不太愛笑,讓我們擔心他是否缺乏表現感情的能力。

A:您的孩子說不定是個無症狀嬰兒。普通的嬰兒喜怒哀樂分明,無症狀嬰兒在這方面較不成熟,一般認為原因是嬰兒與母親身體接觸不足。缺乏依附行為的狀態稱為母愛剝奪綜合症。多抱抱孩子、增加身體接觸應該會有幫助。

相關知識

印痕作用

奧地利動物學家康拉德.勞倫茲(Konrad Lorenz,1903∼1989)所發現的現象,指某些鳥類如雞或鴨的幼雛出生後,一接收到某些刺激就會接近或跟隨。不論對象是親生父母或人類,幼鳥都親近,人類嬰兒也是如此。嬰兒在出生後的一定期間內,也會認識自己的父母、在腦海裡留下印痕。

依附的形成過程

鮑比主張依附的形成需要經歷以下四個階段。

第1階段(出生後∼約3個月大)
無差別性社會反應

會向任何人凝視、微笑,尚未表現出任何依附行為。

第2階段(約3個月∼6個月大)
差別性社會反應

學會認人,只對父母等常照顧自己的人有反應。

第3階段(約6個月∼2歲)
依附明顯成形

會追著母親跑,對陌生人則呈現恐懼或警戒。依附明顯成形。

第4階段(3歲以後)
目標修正伙伴關係

開始理解父母行為的理由或企圖,可以短時間忍受父母不在身邊,只邁向自立的過程。

有趣又有用的深層心理

你有沒有克服逆境的勇氣?
你撿到一隻被裝在箱子裡丟棄的狗。覺得可憐把牠帶回家,父母卻要你「拿出去丟掉」。面對這種情況,你認為以下的哪一種因應方式最有勇氣?

1.到處詢問有沒有其他人想養。

2.把牠帶回原本的地方,每天過去餵食。

3.拼命說服父母讓你養牠。

4.無可奈何地帶出去丟掉。

解答:答案是3 。
選擇這麼做的人意志力強,擁有遭逢逆境也能順利克服的實力,而且應該也廣受旁人信賴。
選擇1 的人懂得在體察周遭氣氛的同時貫徹自己的意志,是個謀略高手。
選擇2 的人無法果斷解決問題。由於個性和善,因此常過度聽信他人的意見而迷失了自我。
選擇4 的人應該是最沒有勇氣的。過於生性優柔寡斷,易為他人的意見所左右。

書籍簡介

 

圖解心理學:正面迎戰人生難題!讀懂自己、看穿他人,從0到99歲都適用的生涯處方
面白いほどよくわかる!心理学の本
作者:澀谷昌三
譯者:劉名揚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出版日期:2015/03/19
語言:繁體中文

澀谷昌三

1946年生於日本神奈川縣。東京都立大學碩士、文學博士。專攻心理學。曾任山梨醫科大學醫學部教授,目前於目白大學心理學研究所擔任資訊社會系教授。以心理學領域的「非語言溝通」為重心撰寫著作多數,以淺顯易懂的方式剖析從商場到愛情的種種人際關係。主要著作有《了解人在想什麼: 一生受用的心理學入門》(究竟出版)、《如何影響他人的心理學》(晨星出版)、《1分鐘搞定對手的讀心術》(台灣東販)、《一見面,就看穿人心》(立村文化)等。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女人 公婆健保依附媳婦 兒子 公婆 媳婦
閱多.閱好
閱多.閱好
出版社
展開箭頭

閱讀使人生豐富,看不到的風景、吃不到的食物,就用閱讀補足吧! 在這裡我們為您挑出五花八門好文,讓您生活“閱”來越豐富。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