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總是被當職場隱形人?內向者才有的6種天賦,安靜省話也能改變世界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職場修練

總是被當職場隱形人?內向者才有的6種天賦,安靜省話也能改變世界

總是被當職場隱形人?內向者才有的6種天賦,安靜省話也能改變世界
撰文者:珍妮芙‧凱威樂(Jennifer B. Kahnweiler)
精選書摘 2015.05.22

「降低你的音量,並且強化你的論述。」
—作家兼歌手 芭芭拉.麥卡斐(Barbara McAfee)

你知道嗎?
最好的點子通常是在孤獨至深時浮現;
有說服力的電子郵件往往比互動良好的對話更能快速推動專案;
別人沒有說出口的話,其實比你所聽到的更為重要。

在關鍵時刻,安靜影響者往往不會選擇正面交鋒,但卻依然能達成任務,而幫助他們達成目標的寶貴智慧,汲取自他們自身的經驗中。他們就像是池塘裡的漣漪,不需要製造巨大聲響,就能發揮影響力。需要影響他人時,他們會深思熟慮,而不會大張旗鼓或者製造太多聲響。透過這般安靜、內斂的方式,這些內向的影響者更能夠確定,希望影響的對象,是否真的能夠理解自己想要傳達的訊息。然而,他們的影響方式,卻往往正好也是那些認同「表達能力是最重要的」這種觀點的組織或同事們忽視或者低估他們能力的原因。

如果你很內向,你嘗試影響他人的方式很有可能是透過模仿、學習比你更為活潑的同事的行為而來。但我想這種方式是徒勞、無法在你身上起作用的:它會使你筋疲力竭,不僅無法持久,而且終將失去效果。你的目標不應該是大部分教導影響力的書籍中所描述的那樣—努力成為一個和自己的本性不相符的外向者。然而我相信,當你不再試圖用活潑開朗的外向表現來掩蓋自己真實的本性,並且讓天賦(安靜力量)充分發揮,你將能成為更傑出的影響者。

安靜影響力的路障

廣告

當然,音量較大的外向風格,依然是當今職場上的主流。但是這種主流風格否定了超過半數人口與生俱來的傾向,為安靜影響力設了「路障」。對於這些路障,你是否也感到心有戚戚焉呢?

一、著重於團隊

回溯至1980年代,企業紛紛跳上「團隊產生成果」(team-produce-results)的列車,而這種以團體為重的方式愈來愈多人效法,導致了現在的這個局面:大多專業的工作都仰賴團隊合作。你的上司或許會稱你為「小組長」,而你和你的工作夥伴很可能被稱為一個「團隊」。我們所屬的工作單位會把我們與同部門的團隊成員安排坐在一起;我們在「團隊會議」中完成大部分的工作;我們聚在一起腦力激盪,碰撞出好點子;我們努力達成團隊目標,而且大多新人在被正式錄取之前,得通過團隊成員的核可。

這種極重視團隊的方法套用在內向者身上,便會產生問題。與其他人緊密往來的互動方式,不僅耗盡他們的能量,而且既剝奪他們真實生活中需要的空間,也限制了他們發揮才智的空間,然而,無論是實質還是虛擬的空間,都是他們思考時不可或缺的元素。如果你是個內向的人,你就會明白獨處對於反思和創造的必要性。這些方式給內向者施加了太多的壓力,以致於他們甚至得逃到廁所才能換得片刻寧靜。事實上,我在一項訪問了一百位內向者的調查報告中發現,有八成的人覺得自己處於「被人群折磨而感到虛脫」的狀態下。在這樣的壓力之下與人群互動一整天,安靜影響者很難找得到安靜的時段,來為他們待處理的事務做準備。

廣告

二、談論成就和想法的必要性

在大多數的組織中,和別人分享自己的特殊作為、功績,能幫助你擦亮自己的「個人品牌」,你口中的自己還有你談及的過往建樹,決定了他人認識你與評斷你的方式。然而,那些不諳此道(指自吹自擂)的內向者老是搞不清楚狀況。如果他們又遇不到伯樂,碰上不懂得主動察覺他們的付出、挖掘他們的才能並提升他們能見度的老闆,那麼這些不懂得推銷自己的內向者,很有可能成為職場上的隱形人,被拋諸腦後。

當今的企業文化並不崇尚「謙虛」的特質,這也使得他們經常受到忽視,讓他們的好點子難以被察覺。在人聲鼎沸的場合,他們或許會帶著獨到的見解現身,卻找不到合宜的時機把好構想端出來。甚至在與別人單獨面對面的時候—尤其對象又是外向者時—他們還是會有插不上話、無法讓自己的想法被聽見的困擾。這是因為這些安靜的人不懂得自我褒揚,習慣沉默不出聲,而且也少有外向的同事會敏銳察覺到該引導他們分享內心的想法。內向者因此無法引起別人的注意,更遑論藉由這樣的注意力讓現狀產生改變。

三、表現得像個外向者的壓力

許多亞洲地區的文化都非常肯定「不表露太多情緒」這份能力的價值。然而,西方國家的工作環境中,卻幾乎無法忍受撲克臉或者安靜的人,如果想迅速地融入群體,你得要是熱情且健談的人;如果這不是你的風格,那很抱歉,為了達成目標,你得偽裝成這樣的人。

一位十八世紀的愛爾蘭作家奧立佛.高德史密斯(Oliver Goldsmith)這麼形容他筆下的一個角色:「在舞台上,他非常自然、簡單並且有感染力。『關機』時段之外,他都在演戲。」這段描述與內向者十分相似,他們挑起「扮演」的大樑,假裝很開心,假裝非常喜歡與人往來交際,也看似非常樂於表達自己的感受(儘管他們內心可能完全不這麼想)。《安靜,就是力量:內向者如何發揮積極的力量》的作者蘇珊.坎恩稱這種情形為被期待擁有「理想外向性」的壓力。一位安靜影響者把在商業場合小型談話時的自己稱為「競爭的自我」(competitive egos),因為身處這種場合時,她感到非常不真實。

然而,不管你是想挑戰現狀或是想激勵他人向前邁進,你都需要有「在他人面前展現真實自我」的意願。當別人覺得內向者猜不透,或是當內向者發現自己被「開機」的壓力壓得無法喘息時,他們便會發現自己的影響力難以施展。

四、快速做出決定

從在會議中回答問題,到在很短的時間內回覆電子郵件給客戶,種種現象都明示暗示著,現今的環境逼迫著每個人在很短的時間內快速做決定。比起需要花更長一點時間思考才能得出的周全答案,「即時回覆」的價值更受肯定。科技的快速發展,以及全球競爭壓力的不斷提升,都加速了我們工作的步伐。照道理說,應該要花費在棘手難題上、從多重面向檢視困難所在的時間已蒸發;在做決定前,用來檢驗方案是否可行的許多假設性問題、回到工作流程的上一步驟,蒐集更多資訊的時間也不復存在─因為那些我們想要對其銷售好的想法或商品的服務對象,「現在」就想要買到東西。

不幸的是,內向者又再一次承受著這種情境的負面效果。當決策過程的步調無法放慢時,內向者很容易感到沮喪;沒有獲得充裕時間的他們,既無法好好思考事情,也給不出最佳的決策結果。有些人會在內向者身上貼上「緩慢」或者「跟不上」的標籤,而內向者也往往很難得到理應獲得的對待方式。當內向者針對問題進行沙盤推演和分析時,他們總是來不及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老是慢半拍」,讓他們付出「失去影響決策的機會」為代價。

五、隱私度屏障的降低

就跟在社交場合中儘管百般不願意卻總是被探問一樣,Facebook之類的社群媒體網站也將壓力加諸於每個人身上,催促著我們對外展示自己的內心世界。隱私度下降,讓習慣表露自己內在真實樣貌之前,先熟悉對方的內向者感到不舒適,而日復一日過量的資訊也讓他們難以招架。

諳事理的內向者明白,如果想要影響他人,就必須和別人建立起良好關係。但比起單刀直入地攻進私領域的話題,他們更想要慢慢地去認識人。分享、與他人互動的壓力天天都壓著他們、耗盡他們的能量,並讓他們「用自己的模式來建立重要關係」的意願屢受挑戰。

六、話語被打斷

在所有安靜影響力的路障之中,話語被打斷應該是最令內向者感到挫敗的一種了。在習慣嘈雜的西方社會,這種被打斷的情景隨處可見,一旦內向者說話的音量較輕或稍作停頓,就會有人見縫插針、搶奪發言權。就算內向者用正常的音量說話,清晰且有力地表達自己經深思熟慮後才提出的觀點,依然很有可能被外向者打斷。對於外向者來說,打斷別人說話,只不過是在別人的邏輯基礎之上說話的一種方式罷了;但對於內向者而言,這種方式就像是有一張毯子從天空中罩下,遮蔽了他的聲音。這樣不僅使內向者的想法無法傳達給團隊的夥伴知道,而且也會讓他們漸漸習慣聽從於席間音量最大的人,繞著那些大聲說話者的意見打轉,導致的結果就是內向者對於工作更提不起勁,並且也更不樂於為團隊注入活水。

尤有甚者,內向者在這種打斷別人說話的遊戲中備感壓力。許多內向的亞洲人表示,有兩種聲音會在他們的腦海中拉鋸:他們的父母教導他們要「有禮貌」,而他們的老闆卻告訴他們要勇於發表意見,在會議上「有話直說」。對於傾向先沉澱想法、善用對話之間的空檔(但不為了搶話,而是為了思考)的內向者來說,這兩者間存在相當大的矛盾。他們不只會在說話被打斷時感到挫敗,被鼓勵將違背自己本性的待人方式施加於他人身上時,也令他們感到沮喪無比。

如果你覺得這些路障很熟悉,並且喚起你心中的沮喪感受,你不必感到太孤單─你不過就是受困在一個以外向者為中心的世界的眾多內向者之一罷了。與其努力移除外向道路上的重重路障,不如選擇另一條更直接、更有效率且更歡樂的路徑!擁抱真實的自我,你就能看到更豐富的成果。這些都是其他內向者達成的成就:找到癌症的新解藥、提出全球暖化的應對方案,以及修正教育的不完備處。你也可以辦得到。

形塑內向者的特質

希望你已經明白,要成為一位偉大的影響者,並不需要先成為外向的人。你可以在擁抱自己內向天性的同時也追求成功,但「內向」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是許多人成天掛在嘴邊的詞,但真正明白箇中含義的人卻不太多。

讓我們從一個基本的問題開始:當你覺得需要充電的時候,你是否傾向於在安靜的地方單獨待上一段時間?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你很有可能是個內向的人。

說得更文謅謅一點,「內向」和「外向」是用來形容個人特徵以及刺激和能量來源的詞彙。外向者能透過和人群相處,以及投入於高能量的活動之中來充電,但他們的內向夥伴卻得從自己的內在汲取能量。釐清一下:不同於內向,害羞是在社會運作當中恐懼或緊張的產物,而內向僅僅是能量來源之一。

透過「從內在找到能量」的基本原則,我們觀察到內向者擁有以下人格特質,看看這些特徵是否和你的性格相符:

‧喜歡孤獨:內向者需要也想要花時間和自己相處。工作時,他們喜歡安靜、有隱私感的空間,並且喜歡獨自或僅和少數人一起處理事情。

‧說話前必先思考:內向者三思而後言。哪怕只是閒話家常,他們也會謹慎地聆聽別人的看法,回話前會先停下來反思,他們懂得如何運用暫停的力量。

‧隱藏情緒:內向者鮮少把自己的情緒或感受表現出來。他們的心思很難捉摸,也因此他們的感受經常被錯誤解讀。

‧重視深度:內向者對於深度的追求更勝於廣度。在轉移到新話題之前,他們喜歡深究議題和想法。比起膚淺的談話,他們更容易受有意義的對話所吸引。

‧用文字說話:內向者喜歡書寫更勝於口語表達。他們講起話來溫柔而且和緩。他們並不想要成為鎂光燈的焦點,只想要隱沒於人群之中。即使是在熱烈的討論串裡,他們也傾向於展現出冷靜的態度。

‧看重隱私:內向者不喜歡「被挖掘」。他們習慣把自己的事情藏得很好,只和少數親近的、經他們篩選過的對象分享私人資訊,然而即便已如此小心翼翼,這也只限於他們已經非常熟悉且找到舒服相處方式的對象。對於工作事務,他們同樣謹慎以待;對於自己的看法和夥伴,他們則時時保持靜默。

這些特徵無關好壞,但確實存在。遺憾的是,在現代社會中,這些特徵時常被誤解、低估,也沒獲得應有的重視,想當然地,也未被視為影響力的關鍵驅動因素。然而諷刺的是,這些特徵恰好就是內向者時常能夠成為最具影響力人物的原因—即便是在這個至今仍假設你得不斷表現自己,才能帶來重大改變的世界之中。

誰是安靜影響者?

2011年末,在史帝夫.賈伯斯(Steve Jobs)病危、撒手人寰之後,接任蘋果公司執行長一職的提姆.庫克(Tim Cook),就是個典型的安靜影響者。他思慮周延的行事作風和低調的風格,與前任執行長南轅北轍;還在前一個職位(COO)上時,他的好脾氣及冷靜的性格,恰好能與時而暴怒的賈伯斯構成平衡的互補效果。那時,庫克在蘋果公司的重要營運決策上,都有極大的貢獻。

自從他那備受敬重的工作夥伴逝世之後,庫克個人的領導風範又更推進了一些,並且獲得許多科技社群人士的極高評價。《財富》(Fortune)雜誌曾報導庫克在某次投資人會議上展示了他的「安靜影響」品牌。「那天蘋果公司的投資人都被嚇到了,因為庫克突然在奧本海默(Oppenheimer,蘋果公司的財務長)的演講中現身,他安靜地坐在會議室後方,並且做了一件蘋果公司執行長很難得做的事—傾聽。

整整20分鐘裡他沒有收發電子郵件,一次都沒有。他也沒有打斷講者。財務長結束演講後,當時已經接任執行長五個月的他站起來給予回饋。他邁起大步自信地往會議室前方走去,並且以已成為他的註冊商標的省話風格撐起大局。「他全然地掌握了大局,清楚地知道他自己是誰以及該往什麼方向走去。他正面回答每一個問題,不迴避任何議題。」其中一位投資人這麼說道。

你會把庫克歸類為內向者嗎?我會。他坐在會議室後方,不想成為注意力的焦點。言簡意賅不廢話,是他相當鮮明的個人風格,這種風格有助於探究事情時單刀直入。儘管他是個安靜的人,但很明顯地,他同時也是個充滿力量的影響者。透過選擇運用自己安靜的有效風格造成改變,庫克助長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影響這個擁有不可思議創造力與成功的公司前進,揮別它極具指標性的創辦人,並且在不斷創新的基礎上打造一個新的未來。基於這些原因,我稱呼他為安靜影響者—一個以典型的內向風格帶來改變及前進動力的人。

愛蓮娜.羅斯福(Eleanor Roosevelt,譯注:美國前第一夫人,二戰後出任美國首任駐聯合國大使,並主導起草聯合國的「世界人權宣言」)、達爾文(Charles Darwin)、甘地、林肯以及羅莎.帕克斯(Rosa Parks,譯注:美國黑人民權行動主義者,被尊為「現代民權運動之母」)也都是內向影響者。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康朵莉莎.萊斯(Condoleezza Rice,譯注:美國前國務卿,是第一位擔任此職務的非裔美國女性)、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J. K. 羅琳(J. K. Rowling)和馬克.祖克柏(Mark Zuckerberg)也都在此類別之中。

你當然能夠在任何你期望的地方找到安靜影響者:科技、工程或科學領域,甚至行銷、專案管理、教學、醫學、法學、人力資源以及小企業等不同面向中。安靜影響者販售商品和服務,就連在需要為了資金和曝光度競逐的非營利組織之中,也不乏舉足輕重的安靜影響者。而這些人的共同點,就在於他們使用起來效力十足的方法,是萃取自內向者自然而然的行為舉止。而我將這個方法命名為「安靜影響進程」(Quiet Influence Process)。

安靜影響者的六種力量

在觀察並訪問了眾多的安靜影響者之後,整理出六種內向者應該勇於追求,以成就影響力的力量:

1. 保有安靜時間
2. 預作準備
3. 凝神傾聽
4. 專注對話
5. 書寫
6. 謹慎使用社群媒體

每種力量本身都是一項有力的影響工具,當它們結合在一起時,強度便會加倍。典型的內向者會將力量結合成圖2.1這種形式的安靜影響進程。大致上的順序會從「保有安靜時間」開始。安靜影響者得從自己最能夠思考及充電的地方,開始他們的影響旅程:安靜的地方。在沉靜的狀態中,能帶來能量、增進對自己的理解程度,並且激發出創造力。為了充電及反思,內向者需要時常回到安靜的時間裡獨處。

下一項是「預作準備」。謹慎地準備能讓安靜影響者做好足以應付各種狀況的計畫,他們會藉由增進知識涵養及進行自我調整來應付可能出現的異議或反對聲浪。透過策略的擬定或問題的提問,他們能變得更安然且有自信,進而影響他人。

「保有安靜時間」和「預作準備」這兩種力量結合起來,就能為其他各項力量搭造出堅強的核心內容。有了伴隨這些基礎力量而來的信心,安靜影響者就能走出自己的小宇宙,開始與其他人互動。

接著,他們會加入剩下的四種力量,可能是當中的一或多種,來影響這樣的狀況。他們會挖掘出自己與生俱來的「凝神傾聽」力量,以建立和別人之間的情誼,並增進對彼此的了解;他們也可能選擇投入雙向的、一對一的,或是以小團體為主的互動之中,「專注對話」是以目的為導向的對話方式,可以用來解決問題以及化解彼此之間的衝突;而另一種力量的選擇則是運用他們天生的才能—「書寫」,這項特長讓他們能夠清楚且正確地將自己的概念完整表述,進而對他人造成影響;最後,安靜影響者會思索能如何運用社群媒體平台,以滿足他們更進一步的需求。他們累積自己「謹慎使用社群媒體」這項力量,準確傳達訊息給許多原本無法接觸到的廣泛群眾。

由於安靜影響者通常都具備耐心與恆心,所以不會要求通往成果的便捷路徑。雖然這些力量是以先前所提及的順序結合在一起的,但安靜影響者通常會反覆地使用,不斷琢磨,像是回到「保有安靜時間」和「預作準備」的步驟以重新取得能量或信心,然後再去「凝神傾聽」更多的資訊以改變計畫或者注入自己的想法,而他們也可能透過「專注對話」及「書寫」以作為言語上的互動轉換。

請謹記,若想要像安靜影響者那般成功,並不需要同時在這六種力量上都非常出色。每位安靜影響者都會根據自己的個人特質、需求和情境,用各自的方法混搭這些力量。換句話說,「安靜影響進程」並不是需要在每個案例中都得均衡使用每種力量的公式。

如果你強化自己的安靜影響力,透過挑戰現狀、激發新的思考方式、造成改變,以及用能彰顯你自己並展現熱情的方式鼓舞他人前進,你將能開創出新的局面。展現熱情並不一定需要非常激昂的文字或是豐富的肢體語言,對於內向影響者來說,藏在內心的火焰能點燃勇氣、創造力、韌性,並且還能作為撐起影響力的驅動來源。例

希望你能找到你自己真心想要的方向和力量,並且用自己的方式,安靜且有力地創造新的可能。

書籍簡介

書名:用安靜改變世界:內向者的天賦、外向者的潛能,影響他人的6種內在力量
作者:珍妮芙‧凱威樂(Jennifer B. Kahnweiler)
譯者:王秋月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5/02/04

珍妮芙‧凱威樂(Jennifer B. Kahnweiler)

美國知名職場人力開發專家。二十五年來,透過極富吸引力的演講、培訓和操作性輔導計畫,凱威樂博士協助「內向領導者」們培養出堅定的信心,並將領導力理論轉化為實踐行動。她的客戶包括名列《財星》雜誌「500大企業」的美國通用電氣(GE)、IBM、美國電信電報(AT&T)、可口可樂公司、透納廣播公司、第一資本(Capital One)及杜克能源公司(Duke Energy)等。目前擔任「關於你」公司(About YOU Inc.)總裁,藉由訓練、演說與專案指導方式,協助企業打造出強力的領導人才。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安静的人 內向工作 安靜的人 內向 工作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