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李家同可能錯了!清大教授:多元入學有利弱勢學生,更有助於弭平社會貧富不均!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李家同可能錯了!清大教授:多元入學有利弱勢學生,更有助於弭平社會貧富不均!

李家同可能錯了!清大教授:多元入學有利弱勢學生,更有助於弭平社會貧富不均!
圖片來源:*嘟嘟嘟*@flickr CC BY 2.0
撰文者:王士誠

今年2月,教育部公佈104學年度各大學各入學管道招生名額;在繁星推薦、申請入學、考試分發這三種主要的現行多元入學管道中,各校幾乎毫無例外地提高了繁星與申請的比例,而最接近過去聯招制度的「考試分發」,比例當然就大幅下降了。

以清華大學為例,其104學年度申請入學的名額,是「頂尖大學」中最高的,佔總招生名額的63.5%。若真如部份輿論所稱,多元入學––特別是申請入學––對高社經學生有利,則清大此舉,把超過6成的資源,以特別有利的方式,向高社經學生開放;而清大的資源來自全民,這怎麼可以?

但真是如此嗎?

廣告

在清大,多元入學有利弱勢學生

我們聯絡上清大副教務長陳榮順教授,希望瞭解實情。

面對我們的問題,陳教授的第一個反應是:「目前繁星、申請、分發三個管道,以全國而言,並沒有數據顯示哪一個管道對高社經地位比較有利。

原因很簡單:我們國家並沒有大規模普查社經地位與考試分數的關係,以及社經地位與錄取的關係。所以社會上的批評並沒有根據,可能對也可能錯。至於有些人的舉例,並非普遍的現象。尤其是『較資深者』,甚至沒參與近幾年多元入學的各項作業,所以不知詳情,他們的想法可能流於想像吧!」

廣告

陳教授進一步告訴我們:在入學相關的各項統計中,目前有全面性數據顯示社經地位者,只有法定低收及中低收入戶子女(註)。「因為,他們的報名費可以減免,也就有統計。」陳教授解釋:「在清大,三個入學管道中,繁星的低收比例學生最高,申請入學次之,考試分發的低收生比例最低(見下表)。 這至少能指出:對於最底層2%的經濟弱勢者,並不像社會上所言,多元入學不利於他們。」

這讓我想起了清大近兩年推出的「旭日計畫」,也就是在申請入學的名額裡,另開特別名額,不需高中推薦,而優先讓經濟弱勢的學生入學。果不其然,陳教授也提起了該計畫:「『旭日計畫』也是多元入學的一環,是經濟弱勢招生。有四所國立大學已跟進辦理,台大明年也要辦。」

多元入學v.s.分發入學:平衡階級v.s.擴大不公

換句話說,包括清大在內的許多大學,在招生時越來越重視照顧弱勢學生,而不是向高社經地位者靠攏;這無論在政策上,或是數字上,都明白顯現出來。之所以有人對此有疑慮,多半是因為不瞭解實況。

清大副校長、前教務長周懷樸教授也接受了我們的訪問。對此,他說:「家長會那麼想,也不能怪他。他們沒有看過多元入學真正運作的樣子,就會有合理的懷疑。」

家長們的懷疑當然無罪,而教授們就得設法讓入學制度變得有理。

對周懷樸教授來說,現行的多元入學,就是有理的制度;這個「理」,展現在數據上:「從數字來看,弱勢生都集中在繁星、申請等等甄選入學方法,而不是指考,可見這種制度雖不完美,但我們可以幫弱勢學生做事。」

這個理,也展現在學生表現上:「大學教授不像高中老師或家長想的那樣,會看精美的印刷,而是看你有什麼特殊表現,適合我們系?例如,你的社經地位比較低,表現卻和其他人差不多,這會加分;相同的資源下,你的表現好,當然就是高分。」

這個理,更展現在弭平社經差距上:「如果不讓入學方式多元,高社經地位者的優勢會更大!只透過考試的話,我們沒有任何方法可以拉低社經地位者進來。」

可協助弱勢、可看到學生真實表現、可平衡階級;周教授連舉三個原因,說明多元入學為何值得支持。

但,傳統的考試分發入學,不是分分等值、不顧社經背景嗎?怎會反而加大高社經者的優勢?「高社經地位的人,有各種資源可以提升他們的臨場表現。」周教授解釋:「同樣是紀政、楊傳廣,在台灣受訓,和在美國由專業運動團隊訓練,表現會一樣嗎?」

多元入學與大學的社會責任

「台灣的頂尖大學,都是用稅金成立的,是全民資源,應該把資源回饋給社會各階層才對。」周教授說。

怎麼回饋呢?周教授沒有直接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先談起他拜訪美國名校招生人員的經驗。他曾與史丹佛、耶魯、哈佛等校的招生人員對談,發現它們無一例外地把「多元」列為招生要務。他歸納原因為幾點:

1.不同的學生在一起,會有各種創意、想法的激盪,利於學習。

2.大學要能培養能考慮各種因素,以解決困難問題的領導人才;學生越多元,越能使他們學到包容、多方思考這些領導能力。

3.學生們的想法不同,他們就會學習到對不同文化、地區、想法的尊重,這對社會和諧很重要。

「哈佛醫學院每年錄取的人,有五分之一來自醫療弱勢地區。你知道他們的理由是什麼嗎?」周教授眼睛直盯著我:「他們說,醫生沒有選擇病人的權利,所以醫學生的組成要能代表社會的社經背景,才能強化醫生的同理心。」同樣地,耶魯法學院每年都會錄取模特兒、魔術師、攀岩教練…等讓人意想不到的學生,只因要「藉此反映社會的多元組成,讓學生未來立法、執法也能反映社會的多元價值」。

大學招生,不只是為校選才,更有其社會責任––大學的資源來自社會,當然要向社會負責。招生正是一種方式,使大學的資源能用來拉抬低階層者,同時也反映真實社會組成,讓各階層的學生彼此學習,最終促成社會的和諧與進步。

「所以,為什麼要多元入學?」周教授說:「那不是多管道入學而已,而是要用多種方式看學生,確保學生的多元組成。」

史丹佛大學的招生宣言寫道:「最好的教育只有在具活力、多元的社群才能發展出來」。而最好的大學教育,也將使社會朝正向發展。

多元入學,因此不只是入學手段,更是社會改革的一環。

註:依行政院主計總處統計,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的總額近70萬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3%。

延伸閱讀:甄試不利弱勢,李家同  台清交是奢侈品!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清大 多元入學 李家同 教授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札記精選
人本教育基金會
展開箭頭

《人本教育札記》試圖用一種較寬廣的視野和角度來解讀「教育」,在掌握台灣本土社會脈動與兼具國際視野下,將教育改革與家庭生活結合,並引導社會對人文生活環境及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尊重。

每期均含特別報導、教育線上的父母/教師與孩子、教育時事評析等與社會脈動、教育議題相關的討論。對校園現場的描繪、對師生授教與受教心聲的體會、對教學態度與理念的深刻反省、對人更真實的理解與整體的呈現、及對現存社會問題的探討。

《人本教育札記》不在尋求單一的共識、灌輸相同的教化規條,而是要透過辯證與自主思考,為台灣的教育開啟更多元的可能。

http://hef.yam.org.tw/product.html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