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一個畢業生的提醒:讓孩子讀音樂班前,你知道99%音樂系學生,生涯高峰在畢業當天嗎?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一個畢業生的提醒:讓孩子讀音樂班前,你知道99%音樂系學生,生涯高峰在畢業當天嗎?

一個畢業生的提醒:讓孩子讀音樂班前,你知道99%音樂系學生,生涯高峰在畢業當天嗎?
圖片來源:Nayu Kim@CC BY 2.0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05.11

「原有的職涯路愈來愈窄,投入大量成本與心力,卻很難有機會發揮長才 -- 這是走入音樂科班後將面對的實況,妳和孩子們了解實況嗎?」珊珊直直地看著胡媽媽,吐字緩慢,聲音平淡。胡媽媽笑得有點僵。

胡媽媽從小培養一對兒女學習音樂,兩個孩子都算是學得來,也喜歡音樂。大女兒要上高中,面臨是否讀音樂班的決定;兒子將升國二,也不斷掙扎:每天要花多少時間練樂器,多少時間讀書和運動?這天,我幫胡媽媽約了一位音樂系、音樂研究所畢業,在台灣以教學及演奏為業的朋友,也就是珊珊,請她給胡媽媽一些「巷仔內」的意見。

「孩子的興趣是最重要的,對吧!只要孩子有興趣,我想,全力支持他們學下去總沒錯。」胡媽媽搓著手,自問又自答。

廣告

「不,」珊珊拿著湯匙攪咖啡,「在台灣走音樂之路,沒那麼單純。」

台灣古典音樂人才的養成,難以計算的代價

珊珊接受了國內最標準音樂教育,她對於其中的代價太清楚了 -- 無論對於家庭或個人而言,培育一個音樂人才,簡直可以說是「殘忍地昂貴」。

首先,極少有任何專業學習,會像古典音樂必須這麼早起步、在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花這麼多時間。學習古典音樂的人,一般從3~5歲開始學習主修樂器,從小三開始學習副修樂器;之後再加上視唱、聽寫、樂理這幾科,每天練習至少三到五小時,日復一日。

廣告

從小請音樂老師,每小時一千元算是便宜的。如此砸錢砸時間一直練到13歲左右,只是拿到可以「看看有沒有天份」的資格。如果之後真的要繼續走專修音樂的道路,國中、高中就要繼續讀音樂班,大學讀音樂系。這一路讀到大學畢業,粗略保守估計,家庭付出台幣200萬學費是起碼的成本。

付出代價的只是家長了,還有學生個人,大部分人都沒有查覺。珊珊說:「音樂系學生在課堂花大量時間練習,不只犧牲玩耍、休閒、運動的時間,常常無暇探索人生其他的可能性,從當學生開始就和非音樂專業的人很少往來,成為專業演奏者和教師後更是如此。

我高中時讀的音樂班,只有5人參加社團,一般班級幾乎人人參加社團。大學時,音樂系即使邀系友回來分享,成功典範也只有得到安穩職位的前輩,或在古典音樂圈闖出名堂的才女才子。音樂界的人,不分老少,手機中電話八成是同行。這種種原因影響下,培養出來的年輕人常常保守封閉,與外界疏遠、隔閡。」

學生與家庭,付出了這麼大量的經費在古典音樂人才培育上,取得了什麼成效呢?

老師沒告訴學生:華麗的演奏人生,只適用1%畢業生

珊珊也曾經有音樂夢,曾經嚮往自己能每天環遊世界,站在舞台與燈光的中央,漆黑的演奏聽中數千人聚精會神聆聽,當最後一個樂音落下,群眾歡呼喝采。

直到這幾年,她才知道古典音樂的大環境這麼糟,而且還會繼續變糟。

確實,當享譽世界的古典音樂巨星來台,門票價格貴到爆表,幾乎滿座,而且還有企業投贊助。這些音樂家和大型藝術經紀公司,確實都還在賺錢。但是台灣出身的音樂人,遠遠得不到這樣的待遇。

國內音樂家,即使是曾經花大錢出國留學、在圈內名聲顯赫,開售票演奏會也能只撐起大約6成滿的聽眾數。許多藝術家,為了提振名聲,或是累積學術點的升等資格,需要自辦演奏會,不但沒有賺,常常還要自貼很多錢。為何?

因為場租、樂器、工作人員、售票系統都要錢,售票無法支應的部分,都要自己出;買票來聽的人,還有一大部分是親朋好友,同行捧場。因此,在國內大量的音樂家,即使有演奏事業,也要同時教學,或是接伴奏演出的案子,才能生存。

珊珊說:「古典音樂界很少有人公開談,但是大家都知道,這個產業數十年來,很多方面沒有成長,反而一直走下坡:演出門票沒漲,教學薪資沒漲,音樂要成為事業的可能性愈來愈小。能以演奏維生的,只有那1%極幸運又極有能力的那一小群人。」

其他99%呢?

99%音樂系學生,生涯高點在畢業音樂會

珊珊在古典音樂圈的許多同學,在音樂的路上一路拼練技法,全力擠窄門,而且讀碩士的比例還極高。幾乎99%的學生,在大學或研究所階段會發現原來演奏為業的門這麼窄,於是許多人去修教師學程,補足資格後走入教職,另有少數轉藝術行政。

大量音樂系的學生,人生最後一場音樂會,就是大學(研究所)的畢業音樂會。在此之後,(幸運的,經過重重甄試後)能成為音樂老師,教學生吹直笛、練合唱。頂多,帶音樂班或是學校樂團、合唱團 -- 這一切,實在遠遠用不到他們先前練出來的實力。當然,也有一部分人後來去教音樂班、指導專修音樂的學生,複製下一批人走上自己走過的路。

這是國家、家庭、學生付出大量資源,所想要看到的成果嗎?珊珊這樣說:

當大量專修音樂的年輕人,為了避免失業而搶中小學老師職缺,其實各方皆輸。首先,現在少子化,教師職缺愈來愈難找。一些音樂同行爭取到了老師職缺,也非常挫折和不適應。音樂系學生和教授與演奏家學了十幾年音樂,其實不知道什麼樣的音樂課對一般小孩有意義。

甚至,因為他們學過多年的樂理與聽音,他們聽到音樂時的感受和一般人其實是不一樣的 -- 他們培養20年的音樂技法能力,反而構成教學的障礙。(註一)在非師範體系,教育學程或是在音樂系所都不見得有為學生開設「音樂教學」課程,關於如何教中小學生音樂,常常需自己跌撞摸索。一般學校中,家長、學生不見得肯定音樂課的價值,音樂老師常常失望而沒有成就感。

未來的世代即便仍有愛樂者,但是對古典音樂演奏會的需求,仍然將愈來愈少。當一般人家裡的音響愈來愈好,當線上古典音樂電台愈來愈多,Youtube上有無數古典樂曲,各名曲都有好幾個大師級的經典版本…演奏者愈來愈難說服樂迷到演奏廳現場,端坐聆聽表演。

胡媽媽面如土色,沉默半晌:「所以,喜愛音樂的孩子也不能讀音樂了?若讓他們讀音樂系反而是害了他們?」

音樂系畢業生,開拓非傳統的新方向

也不是的。

現在讀音樂系,要有一種「創業」的心態。這裡的創業不見得是「開公司」,而是指:用創新的方式運用與發揮音樂專業。讓社會上的多數人,不進音樂廳而享受音樂,不聽老師講而懂得聆賞音樂。

首先,愈來愈多音樂家發現,他們的音樂表演如果能結合劇情、肢體、表情,可以讓聽眾更樂在其中。他們的演出機會更廣,有更大的機會打開知名度。例如Salut Salon、 Igudesman & Joo 這兩個演奏家團體,都擅用默劇方式,讓聽眾的聽覺經驗更充滿趣味。

第二,許多音樂家開始用新媒材、新形式,為聽眾創造迥異過往的音樂經驗。例如Eric Whitacre這位音樂家,將「大眾募資」的概念用在音樂製作上。他將自創的合唱曲放在網路上,加上自己指揮的錄影,邀請全世界合唱愛好者提供他們的演唱錄音檔,再用電腦混音合成。Eric Whitacre 在Fly to Paradise這首音樂之中,號召了世界各地101個國家,5,905 位歌者、共8,409個影音檔,創造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合唱團。這對表演者和聽者都是驚奇的經驗。

第三,大量音樂家發現,他們到純音樂的場域外,和其他專業的人合作創造的時候,帶來最大的價值。例如,電影、戲劇的配樂,給了影劇靈魂與生命,也讓音樂創作得到更廣的欣賞機會,當然,也這更是獲利甚豐的工作。無論是為宮崎駿動畫配樂的久石讓,或是為冰與火之歌紙牌屋等戲劇寫配樂的作曲家,都名利雙收。

人類社會永遠需要音樂和音樂家,只是不見得是在音樂廳中,穿著晚禮服和燕尾服接受鼓掌。真正熱愛音樂、心態靈活的音樂人,將用新的管道與方法,把音樂的美好和震撼帶給世界。

註一: 一般人聽到的音樂,是絃律、節奏、合聲、音色等等各種因素加疊的總體感受,例如輕快、哀傷、壯麗等等。但是,經多年樂理和聽音的訓練後,聽到的會是各別音高,自然地在腦中解讀樂曲結構,而且在樂理及音樂史當中進行參照比較。

一般人聽到優美感人的音樂,在專家聽來可能是覺得普通、還好、膚淺;專家耳中別有洞天、開創新局的音樂,常人聽起來可能是怪誕、無聊、不和諧。專家要練習用一般人的方式感受和溝通,這件事本身是一件困難的學問,需要刻意的學習和鍛鍊。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音樂班 大學音樂系排名 音樂系排名 音樂系出路 高中音樂班排名 台灣音樂系排名 音樂系 出路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