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臉書大頭照都放小孩,自我介紹開場白變成X媽媽》母親這個身份,不該是妳人生的全部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臉書大頭照都放小孩,自我介紹開場白變成X媽媽》母親這個身份,不該是妳人生的全部

臉書大頭照都放小孩,自我介紹開場白變成X媽媽》母親這個身份,不該是妳人生的全部
圖片來源:David J Laporte@flickr, CC BY 2.0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03.19

緊湊的會議結束,家慈開手機檢查新訊息,神情瞬眼緊繃,走到牆角回撥。在場的我們都聽到了電話接通時,女人的尖吼聲刺穿安靜的會議室:「你到哪裡去了?怎麼不接電話?不是第一次了,我多擔心?我告訴過你…」顯然,家慈將聲音按小了。

在車上,家慈苦笑著大略說明剛才的情況。她媽媽一個多小時前打電話給她,因為轉靜音,打了七八通都沒有人接。媽媽心急血上腦,打給她哥哥,打給她的好朋友,兩三個人也都打電話來關切。剛才回撥,當然被罵了個滿頭血。

「這個情況…是心理疾病的症狀嗎?」

廣告

「應該不是吧,只要她打電話來都接,好像也都很正常。只是…這樣的情況近來有增加。尤其在我和哥哥都離家單獨住之後。」

聽家慈這麼描述,讓我想起最近接觸到的一些年輕母親們。

不再有自己面貌、姓名和身分的母親們

最近幾個月,我在臉書上主持一個討論教育的的社群,叫做「未來教育瞭望台」,穩定地有人申請加入,除了不少教師之外,最大宗參與者是台灣各地的父母。每個申請加入的人,我都會請他自我介紹,久而久之,注意到一個現象:父親和母親還真有些不同。

第一個不同在於大頭照。

廣告

大部分的父親是放本人的照片,也有不少父親是放全家福照片––但本人還是在照片之中。

相較之下,不少母親選擇放自己兒女的照片-只有兒女,沒有自己;老公們,抱歉,也沒有你們。這些母親(下意識地)選擇以兒女的照片,當作自己展現給別人觀看的形象,意味著什麼,十分耐人尋味。

第二個重要的不同點在於,當我邀請對方自我介紹的時候,大部分的人,包括年輕人、學生、男士、多數女士…都會適當地說明自己是誰,包括姓名、工作,有人寫住在哪裡,個人的關懷與興趣,有人提到對社會或教育環境的憂心。

但偶爾會遇到––幾乎都是母親,她們的回答非常簡單:

「你好,我是N個小孩的媽媽。」

就這麼結束了,沒有其他描述。甚至當臉書顯示的是明顯的假名,她們也不說自己的姓名。這樣的回答,每看到一次我就困惑一次:這是自我介紹嗎?我要再問一次嗎?還是我該說明什麼是「自我介紹」呢?我再多問會不會很不禮貌呢?

當家慈和我描述她的母親,我發現,這是台灣某一種女性的面貌和生涯,在感人的同時,其實值得擔憂––為她們本身,也為她們的孩子。

阿信人生榨乾所有,付出一切得到幸福?

家慈的母親,就是許多「台灣阿信」之中的一位,她們從青春到老年,為了家庭和兒女奉獻人生。

她們或許是家庭主婦,每天操持家務。她們或許是工作婦女,但是工作環境相對單純及狹隘,沒什麼家庭外的人際關係;而且除了上班,也要操持家務。

她們沒有自身的興趣愛好,為了家庭,為了兒女,為了讓存款更厚實一些,她節約花費,沒必要的錢就不花,而「讓自己高興的事」都屬於「沒必要」的那類。但你看起來,她們都有花錢,只是都花在兒女身上,而且一點都不吝嗇。

她們攬下了所有的責任,照顧從幼小長大的兒女,照顧常常疲憊暴躁的丈夫,照顧(自己的以及丈夫的)年邁衰弱的雙親,她們照顧所有人,卻很少照顧自己,很少想到自己,很少花心力在讓自己生活的快樂充實。

當她們榨乾了自己,像是她們在廚房洗碗的菜瓜布,甚至刷鍋的鋼絲絨,公正而仁慈的天神就會賞賜她們想像中的美好晚年嗎?

常常,天神沒這麼做,也許是祂也做不到。

相愛卻不能相處,關心卻總演變成爭執

家慈和她的哥哥正在事業的關鍵起步期,一邊要衝刺工作,一邊要尋找交往對象,生活非常忙碌,時有壓力與挫折,不見得能常常回家探望媽媽。這令媽媽生氣不已,常常說些令人難受的話「你們長大了,嫌棄我啦?我沒用,就不要我啦?」

如果回家,情況也不見得好太多。彼此缺少交集,沒有共同愛好,同在一個空間裡簡直不知如何是好。邀媽媽一起看個電影,媽媽說沒興趣;自己看電影,媽媽說:「好不容易回家,也不陪媽媽聊天?」陪媽媽聊天,能聊的就是那幾個話題--健康叮囑、抱怨政治…這些雖然聽了千百遍,還是比較好的。

更慘的是,媽媽三不五時總會提出他們難以依從的建議(要求):「你怎麼還不去交個男/女朋友?」「你這個男/女朋友不行,日後結婚沒好下場。」「你這個公司可以嗎?我看沒什麼未來。」「要不要去考個公務員?」「你看誰誰誰又結婚/升遷/生孩子了…」

一個不小心,從說明變頂嘴,從頂嘴變爭執,從爭執變吵架。結果又是那一句:「你們長大了,嫌棄我啦?我沒用,就不要我啦?」這些母親常常煩怨責難,在她們身旁,兒女感到緊張焦慮。

家慈知道媽媽很愛她,但是極度苦惱,媽媽愛她們的方式仍然和20年前一樣:照顧和掌握。當兒女不像過去一般需要照顧的時候,媽媽就更試圖掌握,長大後的兒女愈難接受掌握,媽媽就掌握得更用力,結果讓兒女更想逃跑。

但這並不是親子關係的必然劇本。

什麼樣的媽媽,兒女不必提醒自然回家?

我也認識好幾位母親,她們和子女相處極為融洽。她們是子女遇到任何挫折時,或是感情與事業有困擾時,第一個想要傾訴的對象。她們總是張開雙臂歡迎,雖然從不急迫地要求孩子回家探望,但孩子卻只要有時間就回來。

這些母親並沒有相同的背景,不見得都受過高等教育,有些是工作女性,有些是家庭主婦。她們卻有一點相似:表面上看來,她們似乎沒有全力愛自己兒女,有點微自私,甚至小邪惡。

她們保留了許多時間與心力給自己,讓自己快樂。她們貪讀好書,也學了跳舞,愛在陽台種花草,喜歡某種音樂、電影或美日劇,做好吃的東西給自己,滿足自己的求知欲或好奇心。這些母親,這麼說吧,頗為自私,她們不那麼用心照顧丈夫,不放時間質問嘮叨兒女的瑣事,也有點邪惡,甚至用些手段讓老公和兒女心甘情願地為自己代勞家務、照顧父母。

奇怪的是,她們的兒女卻與她們更親近,更喜愛和她們相處。

也許並不奇怪,原因很簡單:她們吸引孩子回到身邊,根本不必強迫。兒女感到和母親聊天很安全,不會受到莫名的指責與壓力;感到相處很有趣,不會大眼瞪小眼沒話講。這些母親常常開懷地笑,在她們身旁,兒女就分享喜悅。

我不知道家慈的母親會不會讀到這篇文章。也許讀到,也認不出這篇文章在寫她,因為她的女兒真名當然並不是家慈。但我想給這位母親,以及所有偉大的母親一個建議:要兒女常常回家,可以先從「小邪惡微自私」開始做起。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自我介紹 小孩 大頭照 臉書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