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

啟動成功關鍵,隨時掌握商周.com最新資訊

提供第一手新聞解析、財經趨勢、專屬活動

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為什麼美國人總是落落大方?原因竟然是他們都沒有「同班同學」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教育趨勢

為什麼美國人總是落落大方?原因竟然是他們都沒有「同班同學」

為什麼美國人總是落落大方?原因竟然是他們都沒有「同班同學」
圖片來源:danz@flickr, CC BY-SA 2.0
撰文者:謝宇程
學與業壯遊 2015.01.22

原來美國中學沒有班級,沒有「同班同學」這回事;而且,這可能是相對台灣而言,美國人性格優勢的來源之一。當我發現這件事,心中真的有震驚。

某一天我受邀參加一個大公司內部的非正式聚會,這個聚會是要讓員工互相多些認識,甚至認識一些公司外部各領域的人士。在聚會之中,有小遊戲,有討論,有短演講,參加的人除了少數外部人士之外,也有少數公司資深主管,但大部分是公司較年輕的基層員工 -- 但是幾乎都是國內外優秀大學、研究所畢業。

活動中我注意到一個女生 – 首先聲明,不是因為漂亮(而已),主要的原因是她的特質。

廣告

相同的基因,難理解的格調差距

大部分的人都很正常,在自由交流時間,和自己原本熟識的人聚在一起吃餐點聊天;活動中有人請他們上台發表想法意見,他們會緊張地試圖躲避;他們站到講台上會不自主地傻笑,四肢不協調,略為結巴,眼神閃躲,不停搓手。

這個女生很不同,她有想法的時候會舉手爭取發言,上台落落大方,神情自在地陳述想法,用合適的手勢輔助,眼神與聽眾自然接觸;在自由交流時間,會在群體穿梭和不熟的同事打招呼,甚至原本不認識的人,包括我。

彼此自我介紹後,我問她:「你好像不是台灣人?」她微笑:「為什麼這麼說?」

「你的咬字和口音,還有你的言行舉止。太不像了…」原來她是台灣人,只不過五年級的時候隨父母到美國讀書,在香港讀大學,畢業後回台灣工作,朋友們叫她黛安。我們後來就討論這個話題:為什麼她和人互動的方式,和群體互動的方式,甚至面對長官的方式,和她的同事們都不太一樣?

廣告

我們進一步細聊她的學習與成長經歷,和台灣年輕人的異同 -- 她也很想知道,為什麼她感覺台灣年輕人,與美國相較非常地羞怯被動。結果,聊到我們中學的教育,我驚訝了:

原來美國的國高中並沒有「班級」,原來台灣人說的「同班同學」這個概念在美國中學中並不存在。

美國中學是預備大學,台灣中學像延續小學

黛安記得,美國小學六年級和台灣小學差不多,學生分班級,除了少數課程(例如西班牙文)另有老師之外,每班有一個導師負責絕大多數的課程。但是到七年級進入國中 (Junior High) 後就完全不一樣了,黛安不再被分到特定的班級,不再和同一群同學從早到晚待在同一個教室裡。

在美國的中學,大部分的課程是必修,例如英文、數學等,黛安可以依喜好和學習速度選擇老師;少部分的課程是選修,例如舞蹈、美術、烹餁這些課,五門中要選兩門;物理、化學、生物這三門課之中,至少選兩門。

因為是選課制,全年級有四百餘人,全校有上千人,這些人都可能和黛安在課程當中相遇。黛安沒有固定的「同班同學」,每換一門課,就要去不同的教室,與不同的同學一起上課。她的 classmate僅是「課程同學」而非「同班同學」。美國的國中和高中,整個學習與生活的模式已經相似台灣的大學。

然而台灣的國中和高中,繼續延用小學的學習與生活的模式--30個學生編進一個班之後,這一群人每天會在同一個教室中相會,從早到晚一起相處,至少8小時,很有可能超過10小時,一周五天,一年40周,至少為期一年,長則三年(國中)。

我恍然發現:原來美國的中學比較像為大學做準備,台灣的國高中比較像是小學的延伸。

人際關係大學問,什麼時候開始學?

我和黛安像是推倒了第一張謎題骨牌,許多台灣和美國年輕人性格與行為的差別,突然都能夠理解了。

在全新群體環境中建立人際關係,這件事不但重要,而且非常複雜及困難,幾乎每一個有工作經驗的人都深有所感。新進入一個群體,我們需要懂得如何「適度」呈現自己,從髮型、衣著、表情、話題、步態手勢,其中的學問不下於流體力學或是微分方程。那些深諳此道的人,在群體中最早受到注意,吸引人參與他的談話,讓人感覺到舒適、給旁人留下開朗、機智、幽默的印象。

那些擅於快速建立好印象、建立人際關係的人,不是偶爾做得到,他們總是做得到;這不是運氣,不是巧合,其中有道理,是禁得起分析的科學,甚至是工程學。誰有這個能力,常能成為群體領袖,贏取友誼與信任,甚至比較容易爭取到異性的愛情、商場上的機會。

建立人際關係的能力並非與生俱來,必然需要學習與演練,甚至要在錯誤中不斷嘗試與修正。這樣的機會,在台灣的中學時期非常稀少,但在美國中學時期卻非常多,最大的差異就在於台灣是班級制,美國是選課制。

台灣中學生的人際關係演練:2.5次/6年

在班級制的台灣,國中與高中六年之間,學生進入新群體、建立人際關係的經驗,可以少到只有2.5次。

第一次是國一,同班三年。第二次是高一,同班一年;最後半次是高一升高二的分組,因為常有部分同學和高一相同,所以這算半次。每次換新班級,帶來新群體環境,學生接觸到新朋友、組建交友圈,接下來的一到三年,會一起做報告、打籃球,甚至上廁所。

但除了這些時機之外,台灣中學生常常連隔壁班同學都不認識,下課補習也不是為了組成交友圈(雖偶有交男女朋友)。參加社團的經驗是補強的機會,但是並不普遍,即使有也不是常常發生的事。甚至每次分班之後,同學通常不會刻意建立交情與關係網絡--因為每天會和這群人被關在同一個地方一整天,不想熟也得熟,所以人際關係全然不必努力建立。

台灣學生在中學階段,也就是性格發展的關鍵時期,幾乎沒有機會學習、演練如何開展人際關係,甚至不意識到這是件重要的事。因為沒有新的交友環境,就不會意識到需要交友能力,沒有需求就不會練習,沒有練習就不會熟練。反觀美國中學不採班級制,所以他們有一次又一次融入陌生人群的經驗。

美國中學生的人際關係演練:100次/6年

美國中學生既沒有班級,課表全依個人選課結果而定,所以一學期若修8門課,他們那一個學期就至少參與了8個不同的群體--也許少部分人是重疊的,但絕非多數。他們每堂課會和全然不同的學生坐鄰座,和全然不同的學生同組合作寫報告。即使不算體育、宗教、嗜好性質的課外活動(美國中學生可多了),僅算六年在學校修課,就至少提供接近100次融入新群體的機會--而這極可能是低估值。

在這100次融入新群體的機會之中,他們若是害羞被動,就成為壁花隱形人,若是張狂惱人,就招來反感抵制--他們也會因人際關係問題苦惱。但是沒關係,下一門課,下個學期,他們痛定思痛,檢討改進,從錯誤中修正,從練習中改良,再怎麼笨也學到其中竅門。

2.5:100 -- 美國與台灣兩地,中學生階段在學校演練建立新人際關係的機會,接近這個比值。

到大學,這個差距可能繼續擴大。在台灣多數大學,學生入學後立刻進入某科系,再次形成類似班級的人際關係圈圈,學生可以繼續躲在小小的人際圈中互相取暖。在美國多數大學,學生沒有科系的框架,常是和在全校學生自由建立人際網絡。

其實我多年來一直有這個困惑:為什麼具美國成長背景的人,普遍而言有較好的能力在群體中自在交遊、建立自信可親的形象?為什麼台灣成長背景的人,普遍而言常縮在自己狹窄的人際關係之中,進入新群體時常常手足無措,不敢表現自己?

也許原因很多。但中學班級制帶給我們的差距2.5:100,可能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原因之一,而且造成我們終其一生的影響。

【相關閱讀】台灣人的奴性怎麼來的?高中還要排「班導師」,難怪會聽老闆的話摻假油

【相關閱讀】台灣國高中生最悲慘的求學經驗,可能是:非得和某些人「同班三年」!

作者簡介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最新著作《人才,自造者》。台灣年輕人,以及關切教育的讀者,可在本書中找到啟發與行動方案。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人才自造中!

「學與業壯遊」專欄文章列表

下滑箭頭 下滑載入更多報導 下滑箭頭
美國人 美國人性格 美国人的性格 落落大方 美國人個性 美國人 性格 美國人 個性
學與業壯遊
學與業壯遊
謝宇程
展開箭頭

謝宇程,執著「人生現場」的研究者;從自然科學轉到社會領域,從公共政策到個人生涯,最後停在「學」和「業」這兩個字上。

「學」 – 學習、教育、取得知識與能力的過程塑造了我們的信念與思維,讓我們用某種方式看世界與自我,甚至決定了我們成為什麼樣的人。

「業」 – 專業、企業、產業不只關於一筆收入,它決定了我們生活的形貌、也決定我們在世界上造成什麼影響、世界要怎麼對待我們。

科技、經濟、世界現實正在快速變化,「學」與「業」也該快速改變因應,但是,應該如何改?邀請您一起來思考這個時代最值得思考和研究的問題。

收看最新文章,請訂閱臉書粉絲頁

 

廣告
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