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研院「孵蛋」

二十五個「企業寶寶」孕育中

兩年半以來, 台灣各地成立了三十六所創新育成中心, 拉近了中小企業與研究單位的距離, 建立產學合作新模式。 但是,育成中心絕不是成功的保證, 經營者本身才是關鍵所在。

林鴻輝(前排中)認為,離開育成中心後,建立制度將是最重要的課題。 (攝影者.劉國泰 )

在新竹縣竹東鎮、工業技術研究院的一棟大樓裡,新怡力科技公司總經理林鴻輝正在辦公室裡,忙著用電話與客戶溝通。他沒有自己的辦公室,而是與其他六、七位員工在十幾坪大小的辦公室裡共同打拼,而製造和研發部門就在隔壁的實驗室裡。

同一棟大樓裡,還有二十四位總經理,帶領員工經營著草創的科技公司。這裡正是工研院的「創新育成中心」(Incubator Center)。

Incubator的原意是孵蛋器或早產兒的保溫箱,而育成中心正是扮演著培育中小企業的角色。在育成中心,草創的中小企業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獲得空間、技術和行政資源等協助,等到長大之後,就必須離開,獨立面對外頭的挑戰。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