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整個高雄是鴻海的AI實驗室!揭劉揚偉攜黃仁勳最新野心

1.一座算力中心怎讓工業大城AI化?最愛開演唱會的高雄,未來將靠輝達+鴻海疏散人流、管理交通?

2.鴻海砸錢買下4千多顆輝達最新晶片,打造問鼎全球第9的算力中心,除了是其智慧工廠的後盾,也是高雄翻身智慧城市的起點。

3.駁二特區,更藏著一支鴻海百人軟體團隊,他們的任務是:讓AI變交警、演唱會疏散大師、解決缺工痛點⋯⋯。

這群走在高雄駁二特區、平均2、30歲的年輕工程師,就是鴻海在這座港都的軟體研發生力軍,該公司為高雄市府打造的AI交通應用,就是他們現在重點工作之一。(攝影者.郭涵羚)

就在這個月的台北電腦展,黃仁勳旋風席捲全台之際,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這位AI教父面前宣布了一項令外界意外連連的計畫:鴻海將砸六十多億元、買下四千多顆輝達最新AI晶片「GB200」,在高雄興建一座全新的AI運算中心。

然而,你可能更意外的是:未來,這座位於高雄亞灣區的AI運算中心,極可能是每年舉辦一百多場演唱會的高雄,能比現在更短時間疏散數萬名觀眾的解方。

• 成立:1974年
• 董事長:劉揚偉
• 主要業務:系統組裝、電子零組件
• 成績單:2023年營收6.16兆元、稅後淨利1,421億元
• 算力產業角色:一條龍服務,包含機房搭建、AI算力租賃、AI伺服器託管、AI模型代訓練、AI應用開發

黃仁勳、劉揚偉為什麼選高雄?為什麼要買下這麼多AI晶片?運算中心屬於服務業,但鴻海不是製造業嗎?

早在七年前,鴻海就在高雄的軟體園區,打造了台灣第一座商用型AI超級電腦,二○二○年的新冠疫情,這座超級電腦甚至幫助小港醫院,用AI分析染疫病患的肺部X光片,讓當時檢驗爆量的醫院,判讀時間比原本縮減二十分之一。

八年前就在高雄打造超級電腦
輝達認證AI伺服器系統一號機在此誕生

打造、營運這座曾排名全球第十七的AI超級電腦,是鴻海於二○一一年成立的雲高科技,加入鴻海二十二年的雲高科技董事長許壽國回憶,雲高成立迄今,大部分時間裡,經常是摸著石頭過河,譬如,現在他們引以為傲的AI超級電腦。

時間回到二○一六年,當年的台灣,不僅超級電腦極少,更沒有任何一座是用於商業使用。面對從未親眼目睹、「只有在教科書看過」的超級電腦,雲高工程師只能一家家翻閱,譬如英特爾、超微(AMD)、輝達,有哪些晶片是適合超級電腦。

因為AI注重的是平行運算,這是圖形晶片(GPU)擅長的計算方式,於是,他們決定選用擅長GPU的輝達,但,如何把一顆晶片,變成一整台電腦?長年來,美國晶片商都是先做好系統設計,讓台灣的代工業者「參考」、有跡可循,「但那時候,什麼都沒有,就一顆晶片在那,我們只能從零開始⋯⋯。」許壽國說。

那是一場長達一年的長征。雲高為了打造超級電腦,工程師只能自己在電腦上發想、畫電路線,以設計搭載晶片用的主機板;然後再去找外部的廠商,將主機板做出來;接著,他們再裝上晶片、通電,開始在上面試著跑AI模型。

光是測試,往往要花上三天三夜,假如,結果不如預期,他們又要重新回頭去設計、打樣、測試,「而且最難的是,你還要把一百台電腦同時接在一起,必須不能過熱、不能當機,還要達到理論的運算力。」一名鴻海資深員工說。

這樣的日子過了三百多天,過程中,鴻海除了與輝達合作,還從學界找學者當顧問。二○一七年十二月底,這台AI超級電腦正式發布,而這台電腦,後來更被輝達認證,將其定義為AI伺服器準系統「HGX-1」,成為該系統的天字第一號機。

考驗帶來進步,甚至拔得頭籌。七年前,業界還對黃仁勳提出用GPU打造伺服器的概念懷疑時,鴻海與廣達幾乎在同一時間,開始為輝達打造AI伺服器的準系統與整機,也讓兩家公司在這波AI浪潮,最被市場看好。

這座全球第九大算力中心
將成鴻海電池、巴士智慧工廠後盾

這一次鴻海再花大錢、打造問鼎全球第九的AI算力中心,著眼的,就是高雄與鴻海的兩大翻轉藍圖。

翻轉一:智慧工廠。鴻海正在和發、橋頭工業區,分別興建電池廠、電動巴士廠,兩座都將打造成AI智慧工廠,並導入輝達的虛擬工廠平台Omniverse。由於這也是鴻海第一座電池與巴士廠,他們的盤算是,只要數位基礎打得好,將有望快速整廠輸出。

「這些智慧工廠,都會運用到生成式 AI,就需要這座超級算力中心的算力。」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在日本回覆商周提問。

試想,當一座工廠裝著上百支鏡頭、用AI控制,這意味著每一秒鐘,都有至少三千張圖像要讓AI分析,然後瞬間做出判斷,這需要龐大的算力,但關鍵的製造數據又不能放在外部,這都讓鴻海必須在高雄擁有自己的算力設施。

駁二,藏一支鴻海百人軟體團隊
打造演唱會人流、車流疏散AI大師

翻轉二:智慧城市。去年四月,鴻海與高雄市府合作,雙方簽下一紙智慧城市意向書(MOU),並拍板先從智慧交通展開。正是因為這個合作,讓鴻海近期在駁二藝術特區租下一座倉庫,放了一支超過一百人的軟體研發團隊。

這個團隊有三個專案正如火如荼進行。首先,他們幫高雄打造一個「超級App」,整合巴士、輕軌、捷運、自行車、高鐵、台鐵、甚至渡輪的交通數據,讓所有來高雄的觀光客可以在一個App裡,知道當下最快、或最省錢的交通組合。

這是鴻海主導設計、正在高鐵左營站行駛的電動巴士,未來,不管是巴士排班,還是如 何最有效率從高鐵接駁巴士,都會有鴻海打造的AI系統在背後運作。(攝影者:郭涵羚)|放大原圖

圖為高雄市交通局行控中心,鴻海正協助該局打造智慧儀表板、AI排班系統及整合交通資訊的超級App。(攝影者:楊文財)|放大原圖

他們的終極目標,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不諱言,就是當高雄再一次舉辦萬人演唱會時,能在觀眾散場的當下,用AI即時分析人流、車流,給那些想在高雄留宿或是北返、或想直接搭機返國的觀光客,生成一張個人化的交通地圖,讓AI變成演唱會疏散大師。

「高雄是集合機場、港口、高鐵、台鐵、捷運等複合式交通的城市,而且腹地很大。」劉揚偉不否認,高雄交通的複雜度,確實給團隊挑戰,但也是因為這個複雜性,AI必須同時擷取不同交通要塞的影像做分析,過程耗費大量運算力,這時候,未來新落成的AI運算中心,就會派上用場。

第二個專案,是電動巴士行控中心的「AI排班」系統。簡單說,這是一個會根據當下乘客數量、交通壅塞程度,自動判斷是否增加、減少班次的AI排班師,特別在巴士都電動化後,AI排班師還要用每台車的剩餘電量、當下台電的電價費率,肩負安排每台車的充電順序。

甚至,未來如果某一個路段發生車禍,這個系統還可以當起「AI交通警察」,在車禍當下,通知救護車、警察到場,同時在各大路段的電子看板,警示車輛改道,接著調度、加開公車班次,到附近沒有車禍的路段,紓解車流。

不只鴻海轉型,高雄也要靠它AI化
運算中心當起點,吸更多在地夥伴

第三個專案,是智能客服。鴻海駁二團隊正在把生成式AI導入這個類似台北市民專線1999的客服系統,只是,有別於直接用AI當客服,這套系統先讓民眾講出需求,用AI將語音轉化成文字;再進行分析、問題分類、給答案建議;接著轉交給客服人員,解決人力難找、但服務量卻十分龐大的痛點。

對高雄市府而言,他們更想要的是,當鴻海以平台業者的身分,為高雄打造各種AI方案時,因為應用繁多、必須再靠外部夥伴合作,屆時,高雄的在地公司,能夠因此成為鴻海的供應商,進而讓整座城市的產業,往AI轉型。

一座運算中心,是高雄整座城市「AI化」起點,也是長年浸淫製造業的鴻海往服務、軟體整合者轉型的一次契機。屆時,鴻海不只是組裝伺服器、出租算力,而是賣電動車、還幫你管理城市電力、交通、疏散演唱會人流。

不只鴻海,包括輝達在台灣的第2座超級電腦,也可能坐落高雄,屆時該市將成為台灣算力資源最豐富、超級電腦最多的城市。高雄市副市長羅達生告訴我們,希望未來的高雄能從工業大城轉型成一座讓AI落地的城市。

儘管,近年像台積電、鴻海陸續宣布在高雄建工廠,但羅達生指出,市府團隊的目標,絕非只想催生製造某一種硬體的聚落,而是將一項新科技,譬如智慧城市、AI,從製造、應用、到軟硬整合的誕生地。

因此,在高雄亞灣區,才會有無人載具、影音串流、互動娛樂等實驗場域。高雄市府的策略是,透過招商大企業,讓這些企業當平台打造者,譬如智慧城市,再以大帶小,讓研發各種物聯網裝置、演算法的中小企業,搭在巨人肩膀。

以AI為例,運算中心確實是基礎中的基礎,「但更重要的,是『用』算力這件事,所以我們的工作是,怎麼樣讓更多的人、更多的企業去使用算力中心,讓高雄變成一個讓科技落地、AI落地的城市。」羅達生說。

算力即國力、城市力,而驅動這股力量的核心,就是運算中心。

(文●侯良儒)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