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強領導者都有這一特質:幫團隊把舒適圈越拉越大
1.你的領導者能幫你成長嗎?什麼是「管理平衡點」?懂大局的領導者都得必備在不同極端間追求平衡能力。超越極限、提高效率很重要,但別只往其中一邊靠,更要懂得把自己與團隊放在情勢中的任何位置上。
2.帶領團隊時,為何得保留一定實力,別天天當救火隊?因為一流管理者可以走到任何極端、又能不斷回歸原點,將團隊舒適圈範圍拉得越大,使錯誤率減低。
我們不見得能改變領導者或環境,但永遠可以改變我們的應對方式。
有時候,很難用文字語言適切描述我們對領導的觀感。我們會覺得領導者很惹人厭,社會上、甚至全世界每一個部分的領導,都讓人失望。
領導不是非黑即白,管理者必須平衡各項特質,才能發揮最大的影響力。
領導上的災難四處可見,全世界幾乎每一種類型的組織裡都可以見到,這告訴我們如今的問題是系統性的。
如果領導者相信自己已經做到最好、沒有改進空間了,那就不是領導。
面對領導失敗,人們的回應是一連串的反動,這是一種重新平衡領導的方法,涉及了行為變化,以及我們對領導者的看法與選擇領導者的準則。
但領導失敗的問題並不像很多人所想的,是因為領導很拙劣所致,通常是根本連領導都談不上。
我們常誤把領導和管理混為一談;兩者有關,但並不相同。
我們會投注大量時間與金錢培訓管理階層。管理的重點在於把事情做對,這和做對的事情不同,後者我們稱之為領導。
招聘人才時我們並不會去檢視對方的信念體系或道德,通常只會假設他們和我們相符,或者我們會假設很自信等於有能力,但事實並非如此。
領導人接受的教育,著重的是特定思維,總是靠著分析解決問題,換言之,就是分解問題、大事化小。這導引出一套「深入鑽研」的哲理,如果你只有槌子,每個問題都變成釘子。這會在整體作為上造成嚴重的負面效果。
根據理性架構建立起來的組織,會忽然發現自己根本沒有適應的彈性,因為他們在架構設計上是以各自獨立、各行其事的邏輯來設置部門。這種方法會損害組織和品牌,利害關係人與環境也會受害。
為何近來領導又變得更重要?這要來看諾丁漢大學馬雷克.柯辛斯基教授所講的「服務型工作」。如今先進經濟體都以服務業為主,英國零售業雇用超過一○%勞動人口,在診所工作的人多過車廠、在洗衣店工作的人也多過鋼鐵廠。
先進經濟體放棄製造業與農業、轉向服務業的趨勢是現在進行式。一九七四年到一九九四年,美國服務業雇用人口比從九%增為七三%、日本從五○%增為六○%。
而不只光看重簡單的產業技能。知識型的職缺越多,代表有專業知識的勞工越多,組織的團隊也因此更加老練、技術成分更高且更昂貴,領導因此更加重要,關乎人力投資的效率與運用。
本書著眼於平衡的理由也就在這裡。達成平衡是永遠的挑戰。但,如果領導者永遠都受困於自己的限制,他們如何能培養出自己與團隊的能力?
超越極限對於提高效率來說很重要,但只有當你具備很明確的平衡感時才能做到,這是因為在不同的極端之間追求平衡的領導,可以善用所有可能,而不是過度仰賴其中之一。
顯而易見,敏捷必須建立在平衡之上。不管要到達哪個極端,從中心點出發永遠都是最短、最快的距離。現實中有很多連續面,每一種相交之後就會得出平衡點。
舉例來說,這表示要具備各種技能,以平衡長期和短期、平衡質化與量化、平衡陽剛與溫婉(不只是男性與女性)、平衡戰術與策略、平衡個人與團隊、平衡局部與全面、平衡創新與現狀、平衡理性與感性、平衡實體與精神。
偉大的領導是可以走到任何極端、但又能不斷回歸平衡的領導。說到底,一旦出現任何極端挑戰,從平衡點起身因應,是最短的部署距離。
太多領導者都被拖進日常的救火行動裡,領導者要做的,是其他人不願或不能做的事。他們該試著不去做重複的事,因為他們擁有的是獨特的技能與經驗。什麼事都插上一腳的領導者太多了,這也正是他們須培養出看大局能力的理由。
這不是指他們應該隨時隨地都事不關己,而是指領導者應要能從每一個軸的極端做事,但整體來說,基準點在零,他們要回到原點才能走向極端。
以領導來說,我們正看著失衡慢慢浮現。所謂失衡,指的是以提高短期效率為藉口,不惜造成長期損害以及浪費人力、資本和環境等資源。
理性科學進展的太過頭了,變成了新的失衡與過度仰賴分析邏輯,如果我們可以理解什麼叫平衡,就可以更有創意、生產力且更公平,長期下來也會更有成效。
讓我們拉遠來看〈維特魯威人〉,變成一幅只剩下簡單元素的版本。我們可用兩條交叉的線畫出一個X,包覆在圓形裡。我們在中心畫出一個圓形,代表了平衡位置。
雖然是假設性的,但這張圖可以定出不同的相對位置,力道相同、方向相反的行動。
這個模型的重點不只是個人,更可用來評估個人與團隊,合起來或分開來都可以。
平衡代表不要只往其中一邊靠,我們需要更善於把自己放在情勢中的任何位置。
現在讓我們把一些相反的連續面放到模型上。假設我們用「理性—感性」當一個軸線,並與另一個「實體—精神」軸線相交。某一邊不是好,另外一邊也不是壞。它們的存在,就是為了看要往哪邊拉,回到中立或零的狀態。只有在這四個面向都達成平衡時才最好,這也就是挑戰。
領導者在維持平衡時,有一部分的責任是要有能力保留一定的實力,以便在發生意料之外的事件時有能力因應。
這就像大聯盟的教練會努力培養團隊耐力,讓他們上場時只要發揮到七成就夠了。舒適圈的範圍拉得越大,會犯得錯誤就越少。表現最好的團隊,是領導哲學已經嵌入文化裡的團隊。
Verisk Analytics前CEO史考特.史蒂芬森在《富比世》(Forbes)雜誌上發表一篇文章提出總結論點:
好的管理,是用有紀律、有規畫的方法來執行組織的活動,確保工作協調一致,創造出樂見的成果。
要從內部負責營運者的觀點好好理解需要什麼、想要什麼以及工作如何進行,在落實工作時,要知道目前以及未來需要哪些資源,才能用規畫好的方法確保未來幾年的營運可以持續下去,並獲得支援。
這是好的管理,也是在任何時候能創造出成果的力量。
相對之下,領導就不只關乎於要把資源調整到最好的狀態,也要讓組織能長期把潛力發揮到最大。
領導要確認核心價值提案與企業承諾有扎實的根基,要努力思考企業核心職能的互動以及世界想要什麼、需要什麼,還有如何把這些整合在一起。
領導要幫助人們成長,要影響重要的事以及應該得到關注的事。領導是設定文化。說到底,領導的重點,在於定義要重視哪些東西。
作者:克里斯.路易斯、皮帕.馬爾姆格倫
出版社:商周
出版日期:2024年5月4日
克里斯.路易斯、皮帕.馬爾姆格倫 簡介
路易斯是世界最大獨立行銷和傳播機構LEWIS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也是媒體培訓師,曾為政治人物、商場大亨和名人提供培訓,同時也是作家和記者。馬爾姆格倫是趨勢觀察家,為投資者和政府提供有關經濟政策的建議,專題報導曾刊於彭博、《金融時報》、《經濟學人》。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