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化兄弟檔,家門口創業打進歐美,犀牛盾再拚100%回收手機殼大業
1.從家門口地板創業的犀牛盾,從2人公司變500人規模,並首創全台首個100%回收手機殼、還要砸10億蓋工廠讓手機殼六度重生,挑戰連蘋果都頭痛的難題。
2.做循環經濟,除了克服材料技術,還得面對產品回收難題。他們攜手燦坤、台灣大,拚形塑回收風氣,目標讓手機殼變「第二個寶特瓶」。
講到手機殼,耐摔、防破,你第一個想到的品牌是什麼?
十個人,至少五人會給出同一個答案:犀牛盾(RhinoShield)。
成立:2012年
創辦人:王靖夫、王靖諭
主要產品:手機保護膜、100%可回收溯源手機殼
成績單:2019至2023間營收年均複合成長率35%;台灣與歐陸市場市占前3名
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它是一家正港的台灣品牌,全線手機殼產品從設計、生產都在台灣,創辦人是一對出身彰化的七年級生兄弟檔:王靖夫、王靖諭。
一年賣的殼能疊百棟台北101
它挑戰讓手機殼六度重生!
他們在二○一二年創業,從只有兩人的公司,變成如今五百人的規模,靠著經典爆款產品如耐震防摔的手機螢幕保護膜、終身保固不變黃的透明手機殼,長年穩居台灣手機配件市場前三大。
如今,他們七成營收來自海外,在法國、德國、西班牙等地,市占也排名前三。過去五年,他們的營收年均複合成長率達三五%,一年可以賣出一百座一○一大樓高的產品。
今年三月,他們發表全台第一個百分之百可回收再製的手機殼。不僅做到掃碼就可回溯產品履歷,最多回收再製六次外,同時,他們誓言要在十年內,打造自家產品的封閉循環(closed loop)系統,從設計、生產到回收再製,一條龍包辦。
封閉循環不容易,這代表業者除了要生產、製造、賣產品之外,還要找到方法把賣出去的產品收回來。其中,除了材料技術外,還涉及物流、通路、消費者端的合作。這是H&M、蘋果等各大品牌廠都想做,卻尚在實驗中的事。
但這對兄弟檔,創業十多年來,一路走來的經驗給了他們底氣:沒有事情是不可能的。
故事要拉回十多年前,兩人創業的故事。當時,他倆不滿三十歲,一人在英國劍橋大學讀材料學博士、一人在和碩當產品客戶經理。
創業的契機,來自當時剛問世的iPhone 4。它是第一支使用正反兩面全玻璃鏡面的手機,外型華美,但也因為玻璃太大片、太滑順,經常有人失手一摔,傳出「蜘蛛絲」般的災情。
哥哥王靖夫當時每天關在研究室做材料開發,做得煩悶時,突然發現自己正在研發的材料防震度高,剛好能滿足玻璃手機螢幕保護膜的需求,於是拍了影像畫面傳給弟弟王靖諭。
天天砸8小時玻璃測試
百封信求媒體、林書豪試用
「就是它了!」兄弟倆矢志創業。一開始,沒錢、沒工作室,他倆創業的「起家厝」,是家門口前的一片花崗岩地板。
為了測試保護膜的防震效果,王靖諭每天坐在自家門口地板,拿鋼珠狂砸玻璃,一砸就是八小時,每砸一片iPhone使用的「Gorilla Glass」(大猩猩玻璃),就是新台幣六十元。
「我那時就像是在做擔仔麵攤一樣,一做八小時不動,當時我爸媽都覺得我是不是瘋了⋯⋯,還有一次,我媽以為是垃圾,一掃把全掃掉了!」接受商周專訪時,兄弟兩人你一言我一句,當時的心酸,如今說來都是爆笑。
同時,他們還得一起面對家庭革命。「更早之前,我們跟我爸說要創業的項目,是復育珊瑚,結果他現在看我們在砸玻璃⋯⋯,(我們)說拍影片上傳就會有人給我們錢,他說:『你不要騙肖!』」王靖夫說。
當時,他們把產品送上全球最大的群眾募資平台Kickstarter,目標是三十天內要募集五萬英鎊(依當時匯率,約合新台幣二百六十萬元)。但在十年前,群募在台灣還不流行,讓做傳統製造業出身的父親,怎樣也看不懂兄弟倆在變什麼戲法。
不只如此,他們學著父親,以為靠產品力就能通關,沒想到群募除了產品好,還得靠宣傳。產品上線的第一天只有十九人參加,成績慘澹,於是,他們寄了上百封信給國外科技媒體、部落客,連球星林書豪也是寫信的對象。
「當時就是無所不用其極,醒來就在寫信,拜託人家試用我們的產品,」王靖諭說。為此,他們還製作了上百個媒體測試包,裡面附上保護膜,以及iPhone螢幕使用的玻璃片。
群募金額雖然勉強達標,但扣除稅金、平台抽成,只是打平兩人之前自掏腰包的產品研發費用。
接下來的難題是,兄弟倆得在兩個月內,把來自六十幾個國家、三千多筆訂單送出去。
這是兄弟倆在募資創業前,完全沒想過的問題。兩人只好再度開始寫信,給所有在台灣募資、有出貨需求的人:「我免費幫你出(行政)工,跟我拚貨、併櫃好嗎?」藉此來談到優惠的快遞費用,但兄弟倆仍經常半夜拉著一群同事在倉庫包貨到天明。
犀牛盾投入全回收手機殼,除了考驗單一材質的研發技術,設計能否獲消費者持續埋單,也是循環經濟成敗關鍵之一。(來源:犀牛盾提供)|放大原圖
沒想到,因為他們併櫃的貨量太大,還讓FedEx亞洲區高層特地飛來台灣探視「大客戶」。「結果他們一進門應該都傻眼了,就是一棟很舊的大樓,地板還鋪了假草皮,拿紙箱當桌椅⋯⋯,」兄弟倆邊講邊大笑。
「現在想想,我們創業計畫沒做得很好,沒有供需概念,所以包括辦公室、倉庫,一開始都想得太小了,所以一直在搬家、解決問題,」王靖夫說。
創業路「被問題追著跑」
如今攜燦坤、台灣大拚永續
兄弟倆的創業路,一路都是在被問題追趕中成長,拿出解決方案後,面對下一步。
例如,自設電商平台,是因為沒人要賣他們的產品,但也讓他們可以自建即時生產系統,即時獲得客戶回饋,將庫存降到最低。
從研發螢幕保護膜,到推出手機保護殼,是因為其他手機殼與犀牛盾保護貼不夠密合,於是順勢推產品,因此成為公司第二波成長驅動引擎。
這次,他們為了做循環經濟,從研發到自建工廠,砸了十億元,是因為找不到願意合作的模具射出代工廠。只是,這一次的挑戰,比以往更為複雜,且壓力更大。
一般來說,手機殼的毛利率偏高,約在三成到四成左右,有些聯名產品甚至可高達七成。過去犀牛盾因為包辦研發、電商行銷通路,可以讓產品維持一定的高毛利率,但自建工廠,勢必會墊高成本。
外加,這次要成功,不可能只靠自己,還得與人結盟。「材料技術是一定可以克服的,但難在通路,怎麼回收?布建得夠廣,才有辦法做到未來製造的每個手機殼,都是百分之百可回收再製的目標,」一位國際回收再生手機品牌工程師分析。
因此,現階段,他們除了九家直營店外,還會與燦坤、台灣大哥大、地標網通等通路以及物流業者合作,合作打造近四百個回收據點。
這對合作方有什麼誘因?第一,共同倡議永續理念,可以形塑消費者意識,協助自家產品回收風氣。
「我們這一、兩年也都在加大回收(手機)力道,所以犀牛盾提出合作,我們也覺得非常契合,」台灣大哥大副總經理陳麗郁解釋,他們相信消費者意識可以慢慢形塑,「光是今年第一季的舊機回收數量,就比去年同期成長一四○%。」
第二,犀牛盾是手機殼的強勢品牌,品牌與通路之間,可以互相拉抬、帶貨。
「他們的產品回購率很高,是我們店面的『帶路貨』,所以後來我們乾脆只賣兩個品牌的手機殼,其中之一,就是犀牛盾。」目前全台擁有逾四十家門市的手機通訊行地標網通總經理特助趙雄威說。
在台灣布建好系統後,他們還得把模式移植至他們在歐洲的銷售據點,跟時間、產能、消費者意識賽跑。
回到要做循環經濟的初衷,說穿了,他們是想一改過去被問題追著跑的模式,先一步找到問題,解決它,找到創業使命。以前,他們把創業想得「小」了,現在,他們想要畫出一個更「大」的願景。
兄弟倆一度辯證一個問題:我們可以一直賣手機殼,賣一輩子嗎?王靖夫說,自己是做材料出身的,自然而然,想要解決材料問題,「材料是中性的,是人沒有用對方法(回收利用),讓手機殼變成第二個寶特瓶,就是我們的目標。」
他們說,今年感覺又像是回到創業第一年,充滿熱情。以前,弟弟偶爾會拉著哥哥踩煞車,但這次,他們決定一起把油門踩到底。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