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衝擊更甚「大排長榮」、油氣恐漲,2大運河正點燃全球斷鏈風暴

1.全球供應鏈因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被鎖喉而陷入斷鏈危機,從你的家具到特斯拉電動車都可能受影響!

2.以哈開戰波及蘇伊士運河,95%船隻被迫改道,若衝突擴大恐影響石油、天然氣運輸,油氣價格恐漲;巴拿馬運河遭遇百年第二大旱,運量減四成,船隻紛紛改道,航程須多花14天。

3.此情勢提醒供應鏈的脆弱性,氣候變遷和地緣政治將持續對全球經濟產生影響。

老天不下雨,巴拿馬運河(圖)水位創110年來第2低,衝擊全球5%海運貿易。原本貨櫃船可以改走蘇伊士運河,如今此路也不通。(來源.達志影像)

全球供應鏈正陷入一場完美的風暴。

一邊是正發生在蘇伊士運河的紅海危機,一邊是與它相隔一萬一千多公里遠的巴拿馬運河。前者,是連通歐亞最短的捷徑;後者,是美東和亞洲的最短航線,兩條運河每年吞吐全球17%的貿易量。

但現在,這兩大貿易交通扼口被鎖喉,運量大減4成。原因?4個字:天災人禍。

以哈開戰殃及蘇伊士運河
95%船隻改道、航運成本飆

這次堵住蘇伊士運河的,不是「大排長榮」的長賜號,而是背後有伊朗撐腰的葉門武裝組織胡塞軍(Houthi)。他們要求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停火,否則將砲擊紅海商船。

自以哈開戰後,有超過四十艘船遭到襲擊,其中一艘被擊中的貨輪在今年3月1日葬身紅海。海上人人自危,包含台灣貨櫃三雄長榮、陽明、萬海在內的全球大航運公司,高達95%的船隻被迫改道。

這讓航運業者成本越墊越高——他們遠繞南非好望角,船期得延誤10至14天、每艘燒掉一百萬美元的油錢、加購鉅額的戰爭險,時間長,連帶庫存成本也增加。另外,包括調度船員、貨物到中轉站,連停下來加油,都是錢。

部分航運公司已對客戶開徵附加費。如全球第五大貨櫃航運公司赫伯羅特集團(Hapag-Lloyd)今年一月二十二日起開徵二百五十美元至一千美元的附加費用。麥肯錫警告,長此以往,這些成本終將轉嫁到消費者身上。

紅海危機的影響範圍有多大?三年前,「大排長榮」讓我們知道,蘇伊士運河每癱瘓一天就等於卡住九十六億美元。儘管這次沒有完全堵死,全球每年有三分之一的貨櫃通過蘇伊士運河,占全球海上貿易一五%,包括八%的全球穀物貿易、一二%的石油海運量,吞吐貨物總值超過一兆美元。

「我們可能會看到供應鏈斷鏈捲土重來,通膨攀升,經濟成長趨緩。即使沒有新冠疫情時嚴重,仍然夠痛。」荷蘭國際集團(ING)經濟學家卡斯騰.布瑞斯基(Carsten Brzeski)告訴路透。

它會影響什麼?從你的家具到特斯拉的電動車,都有可能斷鏈!

全球家具龍頭Ikea已發出警告,若紅海持續受阻,將無法如期供貨。特斯拉和富豪汽車的歐洲工廠則因斷料一度被迫停工。英國石油也宣布因「安全局勢惡化」,暫停從紅海運油,國際油價應聲上漲。但高盛指出,一旦衝突擴及進出波斯灣的唯一航道荷莫茲海峽(Strait of Hormuz),那才是真的大禍臨頭。全球五分之一的石油、三分之一的天然氣,都是通過這條短短三十九公里的水道運輸,一旦遭封鎖,全球油價恐在一個月內狂飆二○%。

因為涉及多國利益,去年底美國與英、法、加等國組成九國聯軍,護航紅海商船。然而,全球航運巨擘馬士基(Maersk)復航不到一週,又遭胡塞軍開火,甚至企圖登船,儘管最後被美軍擊沉,馬士基再次宣布無限期停駛紅海。

巴拿馬運河陷百年第二大旱
運量減四成、航程多14天

在地球的另一頭,氣候變遷加上聖嬰現象,讓巴拿馬運河陷入開通一百多年來的第二大旱,降雨量少了四成三,導致調節運河水位的人工湖缺水,只好限縮通行船隻數量,運量大幅減少近四成。每天,通行船隻從三十六艘降到二十四艘,通關等待時間一度長達一個半月。運河上一百三十多艘船大排長龍的「盛況」,從太空都看得到,估計有兩百萬噸的貨物受到延誤。

有人想快速通關,就得競標限量的「插隊權」,標出四百萬美元天價,還是得等上一週。就算排到,因為吃水深度限制,大船須減重四成才能通過,長榮海運的長極輪就為此卸下一千四百個貨櫃,才被放行。

有些船隻決定放棄等待繞行南美洲,但得多花十四天、運輸成本增加五%。

麥肯錫估計,今年將有近四千艘船被迫從巴拿馬改道,他們載著玩具、成衣、家電、扁鋼、電池、乃至維持生命的胰島素。這代表巴拿馬至少損失七億美元運河過道費,但因調節運河水位的人工湖,也供應全國過半人口喝的水,政府不能讓船跟人搶水喝。

困境如何解?除了節流、循環用水,巴拿馬政府預計五年要投入八十五億美元替運河脫碳,強化氣候韌性,還考慮鑽山、攔河築壩,但光造價就要二十億美元、至少耗時六年。

而且,遠水救不了近火,現在巴拿馬能做的,真的只有看老天、等雨來。

「若五月還沒下雨,我們將重新評估是否每天再減一、兩艘船,或將最大船隻吃水深度調降到四十三英尺。」巴拿馬運河管理局副局長伊利亞.埃斯皮諾(Ilya Espino)告訴路透。

兩條運河同時卡住,提醒著世人,氣候變遷和地緣政治,就像是掛在全球供應鏈上的兩把刀,隨時都可能落下,沒有一處安全。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