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時免費

你有「被嫌無趣的勇氣」嗎?史丹佛教授:說話越平庸越迷人

1.好怕被點名?會議中不敢發言?提案還在背稿?史丹佛著名溝通學教授:關鍵在你太追求完美。
2.要從容應對即興對談,試試讓說話變無趣吧!不超出負荷的對話會變得更輕鬆、更有自我風格。
3.別再把對話當「表演」,三步驟看你的溝通方式是不是錯了⋯⋯?

書名:思考更敏捷,說話更機智/作者:麥特.亞伯拉罕/出版社:究竟

即興談話時,講得差不多好就很棒了。

現在,來放鬆一下,玩「叫錯名字」的遊戲。走動時,請隨意指一樣東西,說出名稱,但你要說的是「錯誤的」名稱。如果指到一個盆栽,你可以說馬、漢堡或老天鵝——除了盆栽不能說,其他都可以。

很多學生和聽眾在玩遊戲時,會很小心的移動,指著東西卻不開口;他們的表情嚴肅,同時避免跟其他人有眼神接觸。後來他們表示這遊戲不太容易玩:「我覺得自己很笨」、「我不擅長這種事」。

玩「叫錯名字」遊戲,絕非出於惡意。試著刻意做錯事,正好可以練習成為即興溝通高手的技巧:讓平庸更平庸。

一般都認為平庸很糟糕,沒人想變得更平庸。可是在即興溝通的過程中,這正是你應該做的,而且你會發現一件弔詭的事:容許自己變得多平庸,你說話時就會變得多迷人。

在處理日常事務時,我們通常會努力把事情做好。可是在即興溝通時,「把事情做對」的企圖反而會妨礙我們,讓我們綁手綁腳、頭腦過載,無法好好回應跟我們對話的人,在當下完整展現個人特質。

接受不完美演出,是所有即興溝通成功的關鍵。

想要在受矚目時有最佳狀態,不能老是堅持完美演出,而是要犯錯也能泰然自若。當我們執著在即興談話時要「做對事」,心理歷程會阻礙我們。

先回到「叫錯名字」遊戲,雖然這活動是要你喊出隨意想到的字詞,但你是否注意到大腦似乎在無意間採取了某種策略?你選的字詞是否都有一個固定模式?

心理學家以「認知負荷理論」來解釋:我們常常只能用有限的工作記憶來處理眼前的任務,當大腦一下子被太多資訊轟炸,工作記憶的運作就會超出負荷,造成學習困難。

為了不讓完美主義傾向妨礙自己,優秀的即興表演者會告訴自己:「差不多好就很厲害了。」還有,他們要有「被嫌無趣的勇氣」。越是不怕被人嫌棄無聊,越有可能做出有趣的成果——因為在這種情況下的對話,會用上全副感官。

即興表演專家丹.克藍這麼跟我說,「當你想要做出獨創的東西,看起來就會像其他追求獨創的人;可是如果你很搶眼,你就會是你自己,這才夠真實、有說服力。」

娛樂業經理人史蒂夫.強斯頓在第二城喜劇團擔任總裁和管理合夥人近20年,他觀察並比喻,我們說話時往往會想傳達宏大的想法,最好能巧妙說出醍醐灌頂的名句,發揮有如大教堂的影響力。可是為一場對話提供「磚頭」也很重要——等待、傾聽、用邏輯串聯其他人的想法等行為都是。

我們不需要每次都講出新奇或有開創性的話,讓對話進行下去並連結觀點就很足夠了,有時還會因此產生特別的影響力。所以,與其想著建大教堂,不如專心當一塊好用的磚頭。

「刻意無趣」起先聽起來很奇怪,甚至有點嚇人。當我要史丹佛的學生鼓起勇氣,不要害怕被嫌無趣時,他們都驚訝的看著我。然而,停止評判自己、放鬆控制正好是讓他們更能即興溝通的條件。

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轉移追求完美的心神,好好讓自己體驗當下的交流任務。這個改變一開始會有些吃力,看起來似乎違反了我說過應該節約精力的原則,不過學生後來發現他們的溝通確實變得更順暢,並隨著練習變得更真誠。

請記住,溝通沒有絕對正確或錯誤的方式,只有更好或更差。從「要說對」變「只是在對話」,不再一直想著要用最完美的方式說話,而是更關注怎麼用自己的方式表達;不再超出認知負荷的對話會變得更輕鬆、更有我們的風格。

很多人應對即興互動的方式跟正式演講沒什麼兩樣,都當成表演。跟第一次見面的人閒聊,或在一小群人面前發言,都會讓我們覺得有上台說話的感覺。有時就算跟你說話的只有1、2個人,他們的存在仍會讓你備感壓力。

好好反省自己的溝通方式,還有評判自己和他人的方式,將這些視為建立連結和合作的契機。

我們會假設這些人正在嚴格評估我們的一舉一動、評判我們的言行是否符合某一套規則和期望。這樣的想法會升高壓力,逼得我們跟著監督自己,以便討好對話者。

如果可以把即興互動重新想像成對話,而不是表演,應該會輕鬆許多。我們通常不會為對話進行排練,只會進行對話;也不會想太多犯錯的問題,只會試著維持流動性和連結。

雖然有時對話會讓我們感到不舒服,也會覺得受到評判,但這些感覺都不如在表演情境中明顯,大多時候我們就只是放鬆做自己。

我們可以用3步驟重新將溝通想像成對話。首先可以「調整語言風格」。當我們覺得自己受到矚目時會用較冰冷、正式的字詞,因為我們很緊張,想要建立令人信服的權威感。

舉例來說,假設你說:「身為醫師,必須幫忙解決這個急迫的問題。」這種語言風格會增加你跟其他人的距離。但如果你說:「我們一定要解決這個問題。」聽起來不但更簡潔,也更有說服力。用「我們」比較有包容性,整句話聽起來比較直接,像非正式對話。

當你採用這類語言風格,對話者也可能會開始這麼做,彼此連結會更強,朝解決問題的方向邁進,因為你不只是對其他人說這是你們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個方法是「問更多問題」。問問題,你和周遭的人會進入丟接球狀態,你不再只是孤單站在台上面對其他人,而是在對話。

準備正式演講時,想像自己在回答問題有助於緩解壓力。我認識一位諾貝爾獎得主,他希望改善一板一眼的感覺,於是他開始以回答問題的方式準備,並將這些問題當成投影片大標,演講時,大標可提示演講內容,他只要向觀眾闡述答案即可。這做法讓簡報更能深入觀眾內心、更具交流的效果,更隨興的說話。

最後,我們須「留意背誦陷阱」。這是很多人都有的經驗:在面試或其他即興談話場合,我們常事先準備好一些談話重點或必說的金句,這樣到時就知道要說什麼。先寫下想說的話當然有用,可是背起來卻有可能害了我們。

在即興談話前過度排練,會注入簡報的正式感。在對話時努力回想事先準備的金句,也會讓我們更緊張,最後反而會太過關注每句話,把任何一點脫稿演出都當成失誤。

同時,由於心力都集中在回想,幾乎滿載的認知容量讓我們難以分神去傾聽、回應,以至於無法自然的跟周遭互動。

與其背下所有想講的內容,不如先寫下想講的話,轉成條列式的簡短大綱。在過程中,你可仔細思考內容,也可做出一個比較容易記得的架構,有了架構後,你在說話時就可以更有自信的填補內容。

作者:麥特.亞伯拉罕
出版社:究竟
出版日期:2024年3月1日

麥特.亞伯拉罕 簡介
TED Talk講者,同時也是溝通領域的頂尖專家、溝通顧問及教練。他在史丹佛大學商學研究所教授組織行為、溝通策略、簡報技巧相關課程,榮獲該學院校友頒發傑出教學獎;他也在史丹佛進修推廣教育學程教授公開演說與即興說話課程,幫助過無數講者準備重要場合的演說。

本文完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