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台積電、聯發科更早做 104把員工變股東「人財雙贏」
3月是求職、轉職旺季,許多企業都絞盡腦汁留住人才,就連專門幫企業徵才的機構也不例外。
台灣人資龍頭企業104人力銀行(以下簡稱104),就用員工持股信託來留住員工,實施多年後,發現不僅員工流動率降低,獲利能力也明顯上揚,形成正循環。不僅104,包括台積電、聯發科、台灣大、台泥,近年也善用此制度徵才與留才。
「去年製作年報,收到股務代理給的資料,赫然發現,我們的員工持股信託帳戶,居然擠到前十大股東,是2022年的第8大股東,」104資訊科技集團總經理黃于純說。
所謂員工持股信託,指的是每月員工提撥部分薪水,公司提供部分獎勵金,兩者金額都依員工職等、績效等條件,限於一定金額內,用這筆款項定期定額買進自家股票,可納入員工福利制度,也可以是一種獎勵制度,歸入薪資範疇。
(圖表製作者:方歆婷)|放大原圖
公司提撥率100%搶人才
參與逾8成,離職率創新低
員工持股信託並非新鮮事,存在於經營穩健的大型企業,不過,在宏碁、聯發科、華碩等企業於2022、2023年起相繼宣布實施後,引起中型的上巿櫃公司陸續跟進,但104早在7年前就啟動。
相較台積電、聯發科等年度營收上兆元或千億元,104近5年營收約16億至23億元,要投入資金來擴大獎酬、福利制度,需要更加精打細算。為什麼它願意這樣做?關鍵就在搶人才。
「我們(的人才)有很多軟體工程師,金融業、新創公司都在搶,核心業務人員則是各行各業都在搶,工程師其實在國內外都有很多機會,」因此,「包括公司給員工的薪酬競爭力,以及福利照顧上,都應該讓員工有感受,讓人願意留下來,」104人力銀行人力資源處協理江錦樺說。
104實施員工持股信託最大的特色是,公司百分之百相對提撥獎勵金,也就是說,若員工出1,000元,公司就出1,000元,等於用5折價格購買自家股票。換言之,就算股價折半,員工還能保住全數自提金(編按:本身提撥的金額),不至於虧損。
若員工符合提撥級距條件,最高能從薪資提撥6,000元,公司提撥同等金額。因此,暫且不納入股價漲跌的帳面價值變化,員工就是現賺6,000元。
由於條件吸引力夠,104實施員工持股信託,2017年首年參與率就破7成。近年員工數量持續成長,至今員工數逼近千人,參與率也有增無減,攀至逾8成。
同時,自動離職率去年降至9.8%,創歷年新低,顯示104在獎酬與福利制度上所做的功夫,包括調薪、升遷制度透明化、員工持股信託方案等,發揮了留才效果。
黃于純表示,當員工同時具備股東身分時,在工作的投入跟貢獻更多。104近3年每股盈餘(EPS)維持在雙位數,股價突破200元大關,位處高檔。若員工從第1期每個月投入最高限額6,000元,累積至今的股利,加上股價的成長,獲利達成本3倍以上。
制度保留退場彈性
員工遇重大事件可申請變現
員工持股信託與自己買賣股票,最大的不同點在於閉鎖期,一旦啟動提撥後,有一段時間不能自由動用該筆資金,要到離職或退休,才能拿回期間所買進的股票。但在104的制度設計上,若員工遇到緊急重大事件,用錢孔急,可以申請退出持股信託,將股票取回變現,但以兩次為限。
倘若離職,自提金將全數退還給員工,公提金則視員工留任年數而定:若1年內離職,員工可拿50%、2年75%,3年以上就能保有全數金額。
黃于純表示,104做員工持股信託的起心動念,是希望每一個人都是股東,共享公司營運成果,「如果營運好,就會想要多給員工一些,」去年起多了一份分潤獎金(公司EPS大於10元時發),其中30%現金、70%再為員工買特別持股信託。
越來越多公司發現員工持股信託的優點。勤業眾信聯合會計師事務所稅務部資深會計師王瑞鴻說,「用現金獎勵,員工就花掉了,但持股信託,公司花一樣的錢,買進自家股票,還能鞏固經營權,員工則樂得拿獎勵金,無論1,500元、3,000元,都是現賺。」
此外,金管會銀行局官員也指出,上市櫃公司辦理員工持股信託已納入「公司治理評鑑指標」之說明項目,以及在「臺灣上市公司勞工權益指數」設定成分股的權重,這對公司也是誘因。
但並不是公司想辦就能辦,員工持股信託要能成功,黃于純直指2大關鍵。
(圖表製作者:方歆婷)|放大原圖
(圖表製作者:方歆婷)|放大原圖
員工持股信託成功要件:
原獎金不縮水、肯大方配息
除了公司要符合上市櫃條件外,最重要的是,要有足夠的預算資金,不能動用原來的年終獎金或績效獎金,員工反而會覺得權益受損,而不想要參加,「你可以直接給我錢,買股票我就自己去買就好了」。
第2,公司財務健全,本業的營收、獲利成長,還要願意配息。104近3年EPS都超過10元,配息率百分之百,讓員工持股信託的參與者,縱使不能隨意變賣股票,每年都能有感的分享營運成果。
「公司辦理員工持股信託、提撥獎勵金才有吸引力;為此,公司必須有金流,總不可能向銀行貸款來執行,這樣銀行也不會同意,」永豐銀行信託處代處長林麗真說;此外,公司股價長期看好、前景樂觀也很重要,「一家前景不被看好的公司公布這項計畫,員工應該也不會想參加。」
在公司自評符合條件後,接著要選擇信託業者,「就像買房子一樣,要住好幾年,看的是長期。因為員工有進有出,資產返還牽涉稅務、內部人股權等問題,信託業者夠力、能提出具體建議,才能減少公司本身的學習曲線,降低專案執行成本,」104人力銀行資金管理部經理洪賜佩說。
那麼,從員工立場,又該注意哪些事?
鴻勝會計師事務所會計師郭宗霖提醒,員工持股信託最大的爭議通常發生在「如何退出」,員工參與前,一定要注意「信託合約」的內容,比如當有購屋、結婚、生子需求,能否執行賣出的權利?因此,信託機構最好有隨時可查詢的數位平台、諮詢專線等,能幫助勞資雙方減少爭議。
員工得把它當「投資」
提撥機制、信託機構看仔細
他指出,公司對等的「提撥率」是決定是否加入的重點。「若公司經營穩健,公司對等『提撥率』又高、50%就很有吸引力,此時自然是在能力範圍內全力投入!」但當公司祭出提撥率100%,須留意合約中的除外條款,因為條件更優,規則就會更嚴。
員工持股信託的玩法有很多種,可搭配員工職等、年資、績效等因子,設計級距表。大多數的公司採「階梯制」,例如聯發科,每月從月薪提撥一定的金額,公司再加碼50%。
台積電的員工持股信託方案,自提金最高可達每月薪資2成,由公司補助買股金額的15%,等於員工用85折買股。因每位員工薪資不同,加上調薪等變動,計算上較「階梯制」複雜,但員工可拉高自提金。若公司提撥率較一般水準低,則可能因股價高、員工人數多下的資金配置設計。
「骨子裡它還是一個投資行為,」資誠企管顧問公司執行董事桂竹安強調,若企業有推出員工持股信託,建議員工要參與,表達支持,畢竟公司也有加碼,何樂不為。但投入金額上,得先評估是否有餘裕參與,不用押身家。而如果對這家公司的發展前景有疑慮,「你要考慮的,不是要不要加入,而是要不要換工作。」
企業競爭並非易事,許多領導人忙著衝刺眼前業績,卻未思考長期計畫,筋疲力盡後發現人才流失,業績也難維持。員工持股信託並非大企業的專利,有上市櫃的中小企業也可執行,讓制度成為留才力量,才能啟動獲利成長正循環。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