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辦人親寫112頁接班筆記 600億科技廠致伸人才戰略
在致伸科技內湖總部會議室裡,一向低調、少言的70多歲公司創辦人梁立省,正在替中高階主管上課。台下30來位主管們聽得津津有味,不時低頭抄寫筆記。
成立:1984年
創辦人:梁立省
董事長:杜家濱
副董事長:潘永太
成績單:2023年營收605億元、EPS 5.5元
碳競爭力:2022年溫室氣體排放密集度較'21年減少45.3%
這堂名為「領導傳承,共學工坊」的課,是梁立省在2023年5月退休之前,整整準備5年的接班計畫之一──他花1年親寫厚厚一疊筆記、製作一本112頁的講義,替國內外百位協理級授課,連上3梯次,每個梯次,都長達3個月。
「每次上課,一個70幾歲的人,都是站一整天講課的,」致伸人資長薛雅齡說。原本她以為,性格低調、平時連拍照都不愛的梁立省,只會花幾小時跟大家聊聊他的生意經,沒想到為了交棒接班,認真備課、寫講義;為了上課,他甚至破戒碰了平時不喝的咖啡提神。
梁立省為何如此迫切?
因為他要把經營致伸40年來——從永和小工廠靠生產傳統電話插座起家,一路從電腦周邊業務擴展到視覺、聲學、車用電子,客戶橫跨蘋果、特斯拉,成為台灣製造前百大企業、滑鼠代工市占全球第2大,歷經私有化下市再上市,期間跌過的跤、摔過的坑,以及收穫的經驗,誠實的分享給公司接班團隊。
同業離職率高,它白領僅9%
交棒,是讓企業永續營運最難的坎,尤其是創辦人要卸任,難上加難。
資誠統計,台灣上市櫃公司7成是家族企業,其中過半仍是創始第一代經營,且年齡都超過60歲。從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聯電創辦人曹興誠,到宏碁、華碩、金仁寶、英業達、聯發科等科技大廠,都經歷過,或正經歷交棒如履薄冰的時期。它們之中,不是花逾十年醞釀鋪陳,就是宣布卸任後又因大環境變化「回鍋」執掌兵符,甚至得歷經一波人才出走的陣痛。
相較於其他台灣電子代工大廠離職率動輒2成,致伸10年以上資歷的員工占3成5,白領員工離職率不到9%。
因科技業迭代快速,常會遇上轉型與交棒的「雙轉」之痛。穩人心,成了重中之重。為了避免交棒與轉型陣痛期過久,梁立省退休前5年,就正式啟動接班團隊計畫。
3部曲,讓它成為幸福企業
「這是致伸的人才永續3部曲,」薛雅齡說。
首先,是高階主管的「貼身課」。時任董事長梁立省挑選45歲至50歲、高潛力中高階主管,分成5個梯次,每次2到3個人,輪流擔任他的特助,在6至12個月期間,貼身參與董事長的所有重要會議。
在企業實際運作中,部門間常會因無法換位思考而發生穀倉效應:如研發部門常會擔憂業務單位為了衝業績,對客戶承諾過頭;在工廠生產端,也會抱怨研發單位設計不良,才導致量產不順。
「但在董事長(指梁立省)身邊歷練,他會比較容易看到『整個』公司的未來,」致伸副董事長潘永太說,每次這些特助結訓的時候,他都會跟每個人談過,發現一年下來,主管們的眼界高度不一樣,碰到部門間矛盾、衝突時,都知道找出最適方法化解。
現在,致伸6大事業部門中就有4大主管,都上過這門「貼身課」。
第2部曲,則是傳承工作坊,即前述創辦人親自開班授課「講故事」。
上世紀的美國詩人穆瑞爾.洛基瑟(Muriel Rukeyser)說過:「構成宇宙的是一個個的故事,而不是原子。」
梁立省故事的內容,不是吹噓自己的豐功偉業,而是挖出自己的跌坑與曾經歷的難題。透過一個又一個故事與案例,來連結團隊情感與認同。
一般領導人鮮少對下屬認錯,但梁立省不避諱。致伸現任董事長杜家濱說,課程內容不只是致伸過去的成功經驗,還有創辦人親身的案例,包括用過、相信過「錯的人」,有些甚至還是他的朋友,「這些都是外頭學不到的企業實戰課。」
商業關係的本質,除了交情深厚,更重要的是你要懂得客戶的痛點。「生意關係存在,是因彼此需要,不是交情或運氣。後兩者都難持久,」梁立省在課堂上這樣告訴大家。
過去歐美大品牌,常在不保證給訂單情況下,高姿態要求代工廠先擴廠再來談,梁立省也用台廠眾多血淋淋案例來剖析,仰賴單一客戶、業務的風險,「做生意就是要賺錢,賺不了錢,再大的客戶、再大的生意也不要做。」
「創辦人明講,單一客戶占比過高,就算連續好幾年都維持高成長,仍是營運上的潛在風險,」致伸投資人關係資深協理曾雅蘭說。現在,占致伸營運10%以上比重的客人已經越來越少。
公司過於仰賴單一業務做為成長引擎,容易錯失轉型、開拓創新業務的機會。「過去很多致伸的競爭同業,如今都已經不見了,」一家市值達1,600億元的電子代工大廠資深財務主管說。
例如,1990年代,掃描器產品除致伸外,還有全友、鴻友、力捷、虹光等眾多公司,但因為競爭激烈、供過於求,讓產業呈現紅海廝殺,當時致伸就致力拓展新業務的能耐。當年,台灣有超過100家公司做滑鼠,但同樣面臨供過於求、低價競爭的困境;轉型不及的公司,只能淹沒在紅海裡;如今,製造滑鼠的公司,包含致伸不到5家。
「自己逼自己,還是等競爭者逼死你?」這是梁立省傳授的營運心法——做不了領頭羊就轉型。如致伸放棄毛利相對低的手機照相機模組業務,改作高階車用、安控產品後,營收雖下滑,但毛利率提升。
這幾年來,致伸不怕捨量求質,而公司的財報數據,也支撐著這樣的營運原則——致伸已連續3年獲利超過半個股本,去年毛利率16%,再創歷史新高。
70多歲創辦人梁立省為交棒能一整天站著為高階主管授課,不只談成功,更大談40年踩坑經驗。(來源:致伸科技提供)|放大原圖
第3部曲,要穩人心,但又不讓組織喪失永續創新的動力——他們用透明的職務輪調管道與明確的KPI薪酬制度留才。
如果你是致伸員工,在進公司第一天,就會被告知,公司內部的職缺會隨時公告,只要符合條件,你都可以申請輪調。
一開始,致伸也遇到原主管不願放人的狀況,但後來他們把輪調「制度化」:只要員工本身的工作表現是在中等以上,且在原職位待滿1年半,公司內部有職缺、就可申請;只要新部門主管同意,就可順利轉調,且原單位主管3個月內必須要放人,期間,公司內部會對這類的員工轉調需求,進行保密,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困擾。
業界對致伸的評價,是幸福企業。2022年,致伸員工薪資和福利費用將近98億元,占營收約12.3%,台積電約10%。致伸非主管職員工平均年薪176萬元,這數字比電子五哥的平均值高出3成5。
幸福企業,不是對賞罰鄉愿,而是讓貢獻與薪酬相符。梁立省從不認為「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公司是要營利的,要給有能力的人才提供舞台,但不是無能人的庇護所。」
致伸落實執行績效與職涯發展評估(PRD)制度:年初談定的KPI目標,年中與年底會嚴格審核有無達標。員工在年初就可知道年底可以領多少年終。意即,只要努力,就一定有回報。
打造組織文化與制度,成效都非1、2年可見;但對梁立省與致伸來說,這種耗時,但重要的事,才是維繫企業永續的關鍵。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