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不到蘋果在意的事恐掉單!鴻海綠電布局為何落後立訊
美中持續競爭,科技製造供應鏈也得跟著「中國+N」,如蘋果供應商之一的大廠立訊,今年11月中旬,就在越南加碼3.3億美元擴產。
但,隨著越來越多品牌承諾2030年綠電使用比率上升,供應鏈得擔心的,不只是得加碼布局中國以外的生產基地,還得擔心自己夠不夠「綠」——一場「不用綠電就可能掉訂單」的危機,正在科技界蔓延。
在55個國家都設有辦事處的跨國非政府組織綠色和平,近期公布《2023年供應鏈變遷:全球大型電子零組件供應商氣候承諾與再生能源報告》,針對11家組裝代工廠、半導體、顯示器大廠進行評比,發現與去年相比,變動最劇烈的,就是組裝代工廠。
評比綠電比率、倡議積極度
去年iPhone前3大組裝廠鴻海、和碩、立訊的評比皆屬中後段班。但和碩、立訊勵精圖治,今年評比都進步了,立訊更是此次評比榜首,相較之下,鴻海分數與去年相同,都是D+。
綠色和平氣候與能源專案主任方君維解釋,關鍵在於,3家公司的綠電比率和倡議態度。
與去年相比,和碩和立訊綠電比率增幅超過10%,而鴻海的綠電卻僅增加不到4%。
方君維指出,鴻海目前綠電比率只有8%,也比和碩的19%、立訊的24%少,「其實(鴻海)相當低,比這次調查的11家廠商中位數20%,足足少了一大截!」
而在倡議方面,該報告指出,即便目前看來野心仍不足,但至少和碩、立訊都和政策制定者積極互動,推出對綠電較友善的政策。反觀鴻海,卻在政策倡議方面表現不夠積極。
為何3家大廠「綠化」的成績差異如此多?故事,可從4年前開始說起。
2019年,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在臉書痛批再生能源是錯誤政策,因而該年綠色和平東亞分部評比10家台灣電子大廠時,鴻海就在倡議行動拿下最低分,原因是:公開以再生能源不穩為理由,對台灣推動企業使用再生能源政策持負面態度。
4年後,郭台銘一度有意角逐總統大位,改稱「不會捨棄任何能源」,接棒的鴻海董事長劉揚偉喊出2030年綠電比率逾5成,也設置太陽能發電系統,並與郭台銘胞弟郭台強創立的森崴能源簽訂綠電採購合作備忘錄,設定至2030年採購累積至7,000萬度綠電目標,但表現卻依然不理想,與其營運困境有關。
去年10月,鴻海旗下富士康鄭州廠傳出2萬人確診,使上萬名員工出走,後來甚至釀成超過2萬人離職,逼得鴻海下調第4季展望,iPhone 14 Pro、Pro Max出貨量低於預期。
到了11月下旬,新進員工更大舉抗爭,與當地武警發生衝突。台經院資深產業分析師邱昰芳研判,鴻海過去4年都將重心放在供應鏈穩定上,提升綠電並非其首要目標。
相較於鴻海對綠電的消極,立訊的綠電,就相對是有計畫、策略的鋪陳。
立訊先是在2021年對能源消耗結構進行分析,發現該公司有95%能源消耗都來自於電力,於是著手提高能源效率、擴大綠電使用範圍。
去年1月,立訊在每個生產基地都完成能源消耗調查,並研擬屋頂太陽能光電系統、直接購買綠電的目標,還發布能源總消耗、減排數據統計。
甚至連人才也被納進計畫。立訊成立能源效率計畫、潔淨能源計畫2個任務編組,為成員提供審計訓練,截至去年6月,已有168人被納入。
同時,立訊更制定清楚綠電使用藍圖:從2023年到2025年,使用再生能源的比率將從30%提升至50%,比鴻海足足早了5年達標。
而和碩雖未具體承諾綠電比率提升目標,但有設定綠電採購目標、太陽能光電設備,且去年加入台灣氣候聯盟,與台積電、台達電等大廠,一同參與綠電政策討論,是其評比進步主因。
(圖表製作者:陳育晟)|放大原圖
接高階單,才有本錢正循環
這3家組裝廠綠電使用態度迥異,也可能影響其未來接單,尤其是自庫克(Tim Cook)接任蘋果執行長以來,就一直不斷分散訂單、尋求供應鏈多元化。
邱昰芳觀察,蘋果先透過供應商間競爭壓低成本,又要求這些廠商發展綠電,「對它們而言,毛利會是很大的壓力。」
也因此,如果要繼續與蘋果合作,不只得接到毛利更高、更高階機種的訂單,還得用利潤發展綠電,才能創造和蘋果合作生生不息的正循環。
而立訊就是在此正循環中的獲利者。繼iPhone 14、15高階機種,《金融時報》指出,預計明年上市的蘋果混合實境裝置Vision Pro,立訊再度拿下蘋果大單。這次訂單不只獨家,且Vision Pro是有史以來最複雜的消費者設備之一,挑戰鴻海目前蘋果最大組裝廠地位。
但這不代表立訊能高枕無憂。綠色和平指出,受產能增加影響,立訊去年碳排較2020年增加2倍,應通盤檢討,才能繼續享受「貴蘋果」的滋味。
更多永續經營趨勢與案例 請上《商周ESG》專區: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event/site/esg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