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房東幫它找商家投資 街邊小店的華爾街商模拆解

滴灌通在澳門投資的喜悅餐廳,是負責人顏文賢的第2家店。顏文賢表示,該新創是用第1家店的資訊判斷是否投資這家店。(攝影者.楊文財)
員工不到400人的滴灌通,卻能1個月投資逾1,000家店,它如何辦到?
它的投資機制能奏效,關鍵在找到「利益交集點」:透過全面考量各方利益、找到交集後,再打包成大家都滿意的合作模式。
採「順藤摸瓜」,鎖定2大粽子頭
滴灌通共同創辦人暨主席李小加透露,滴灌通先採用「順藤摸瓜」的策略——瓜就是店,藤就是品牌和連鎖,順著藤往下走,就能找到瓜。
他專找系統完善的連鎖店,確保門市帳務清楚後,每日收入分成的模式就行的通,「我把我的系統連在你的系統上,你抓錢的時候、我也抓我的錢就行了。」他說。剩下的品牌、供應鏈、租約、店長人選等,就讓總公司搞定。
除了連鎖店,滴灌通還找當地的地頭蛇——房地產商一起合作。它與店家、店家的房東,簽署3方合約,把租約,及收入分成合約綁在一起。首先,滴灌通將整個租約期間的租金現值,一筆付給房東,之後小微企業再用收入分成模式,每天分收入給滴灌通,等於把收入分成的現值,先給了房東。
「他(房地產商)還能當我的Local enforcement(當地執法者),」李小加說,這些房東,不但最知道找誰來開店,還會幫忙談合約,談好後幫你盯著。
萬一店家經營失敗,就算租約已買斷,房東仍會幫忙找新房客,使地產繼續產生效益,等於失敗了馬上有替補,降低滴灌通投資失敗風險。因為房東知道,如果做得好,滴灌通會經常買他的租約。
甚至,如果小店突然有融資需求,例如春節到了,馬上要備貨、需要一筆錢,馬上又可以用收入分成模式再做一個合約。而這些房東,就是滴灌通的線下推廣大隊,天天推銷金融產品,投資賺的錢,滴灌通再跟他分潤。
那找到投資對象後,合約細節怎麼訂,才能讓投資人跟店家都滿意呢?
精算數字抓店家成長期、合理分成

(圖表製作者:黃惠群)|放大原圖
「這個模式最大的magic(魔法),就是把時間找準。」李小加指出,此模式的關鍵數字,在於門市的回本週期。他解釋,每日收入分成合約,其實是一個以時間為天花板的固定收益產品,投資人分到的是「合約期間」裡小店的營收,這意味著,合約到期後,這家店再好再壞都與他無關。
因此,準確抓到小店成長期很重要,「我們實際上在測算,一個小店,回2個本的時間多長。」他說,再依照每家店不同的回本週期,決定投資合約長度。
而為什麼是2個本?因為這種小店,大概在賺回3個本之後,可能因為房租漲價、裝修老舊,或消費者口味改變等因素,就開始進入衰退期。因此,滴灌通通常將合約期間訂在2個回本週期。例如,滴灌通預估門市1年就回本,那合約期間便是2年。
合約期間確認後,接下來得算出,收入分成比重。
「我必須確認它的淨利率。如果只有20%,我可能最多只敢要到9%。」李小加表示,小店得在有賺錢的狀況下分成,而且必須是低於利潤率的一半,「經濟利益下,一定是我占49%、你是51%,這樣你才不會輕易關店。」
而收入分成比重,還會隨著投資回本後掉一半,例如我投資小店10塊錢,店家須分我營收的10%;本金拿回後,剩餘合約期間,只分營收5%。這麼做,是讓店家有積極還錢的動機,同時報酬率也足夠吸引投資人。
除此之外,滴灌通也會看其他比率,例如營收房租比、營收開店成本比、營收人流比,來增加以上兩個數字的精準度。
透過不斷摸索人性、打磨商模,滴灌通用1個心法、2大數字,在風險可控下,大幅簡化原本華爾街需要蒐集的訊息,打造最快門市投資術。
- 模式
- 字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