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開偷排污水的企業最治本,為何工業區不能、科學園區能?

觀音工業區借外力,緊盯企業排廢水》工業局近年投入數億資金,馬不停蹄進行污水廠設備更新工程,為的就是要追上產業轉型。(攝影者.程思迪)

當我們看見台灣10年來最大水污染受罰者竟然是政府,水污染管理究竟出了什麼問題?

首先,工業區的污水改革刻不容緩,當務之急是淘汰老舊設備。台灣工業區的歷史可追溯至1960年代,起初是加工出口區,隨著產業轉型,開始有重工業、高科技、電子產業陸續進駐。全台灣有62個工業區、43座污水處理廠,大多面臨產業快速轉型,環保設施卻跟不上的困境。

尤其是從傳產改成做晶片、蘋果手機、AI伺服器的電路板,加上台商大舉回流投資,工業局副局長楊志清比喻:「就像平常營養午餐沒吃那麼好,今天突然加菜吃一隻雞腿,就會拉肚子;同樣的,今天廠商瞬間排入大量不符處理標準的水,系統也會承受不住。」

...本文未結束

免費訂閱!
商周最新出刊報‧隨時掌握最新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