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高位,越要投資「重要而不緊急的事」
年輕時,我以為自己是個極度重視時間效率的人,我不遲到、工作俐落從不拖拉、會議前充分準備、主持會議絕不廢話⋯⋯。
但年紀漸長我才發現,其實我的時間管理並不及格,因為我只願意投資現在,總是使盡全力把眼前事做到極致,也因此享受了極大的掌聲,但對於那些沒有立即果效的未來事,我卻吝嗇的不願投資分毫。
當時的我只會短線操作,9成時間都在做「緊急而重要」的事,卻疏於投資那些「重要卻不緊急」的事。
偏偏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決定了一個人的長線優勢,只是它短期看不到效益,且相對困難,需要長期累積。
從經濟學的角度,長期的事經過利率的折現,現下的效益本來就低,故炒短是人性。但這犯了嚴重的迷思:長線能力是有複利效果的;就像定期定額一樣,當你持續而固定的為自己投資長線能力時,它經過時間複利,效益超乎想像的大。
隨著職位高升,我開始發現自己的能力「長短失衡」,尤其擔任管理職以後,因為過去對管理能力的投資太少,我的管理債一一浮現,過度授權的債、依賴直覺決策的債、重創意輕流程的債、不擅建立制度的債⋯⋯。
我覺醒,出來混,總有一天要還。於是我開始刻意的提高自己投資「重要但不緊急」的事。
基於我認為,溝通效率是轉型成功的關鍵,我大力投資人才軟實力:讀書會、共識營、接班人培訓、與部屬談心等。再如,我加快梳理過時的制度,找出各種不效率的作業流程,建立新產品或創新實驗的最佳實務做法等。
我深深的體會,當一個組織都傾向做短期的事,而疏於建立系統性、長期性的優化工作,當市場一變動,應變力就不足,這將形成惡性循環。
不只如此,若多數主管都只做短期而緊急的事,這組織就會天天救火、疲於奔命。因為當我們頻頻哀嘆自己分身乏術時,代表我們疏於建立系統,疏於梳理人心,才會讓事情不斷發生、不斷的被迫要親自解決問題。
就像空罐子的故事一樣,如果要把高爾夫球、石頭、沙子全部填滿罐子,怎麼做?
高爾夫球,象徵我們人生中「重要而不緊急」的事,這得優先填入罐子;小石頭則是「緊急而重要的事」,是其次填入的;細沙則是最後才填入的,它代表著那些「緊急而不重要、不緊急也不重要」的事。
先放大而重要的,再放小卻不重要的;職位越高,越要花最多時間做那些「重要而不緊急」的事,如此,那些「緊急而不重要」的小事才不會無限膨脹,到最後斷了自己的路。
- 模式
- 字級